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南海
  中南海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是中海和南海的合称;还有一海是北海(现为北海公园),北海、中海、南海合称三海,位于故宫西侧。中南海面积约1500亩,其中水面700亩。中南海的“海”是蒙古语“海子”“”的简称,是水域的意思,因为地处北京中南方位,故称为中南海,此名始于元代,一直沿用至今。中南海和北海的建筑群最终定型始于明代。明成祖定都北京后,从1406年起营建新的皇宫,明朝宫城在元朝宫殿的位置基础上向南移动,因此皇城城墙也随之南移,为丰富皇城园林景观,开挖了南海,挖出的土方和开凿筒子河的土方堆成万岁山(即景山)。北海、中海、南海统称“太液池”,属于皇城西苑。北海与中海以金鳌玉蝀桥为界,中海与南海以蜈蚣桥…[详细]
大觉寺
  大觉寺位于建阳区水吉镇市头村,时代为明清。大觉寺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日坛
  目的地介绍日坛又称朝日坛。在朝阳区朝阳门外东南。围以红墙,西向,嘉靖九年建。台制一成,春分之日祭大明之神(即太阳)。《天府广记》载:“祭用太牢、玉礼三献,乐七奏、舞八佾。甲、丙、戊、壬年,皇帝亲祭”。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大明之神(太阳)的处所,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坛为方形。在公园东南角建有胜春园,占地1万平方米,中有曲池,池中有一对石雕的天鹅,一只石-向上喷水。园东南小山上有清晖亭,南侧建有花果园,西北角有马骏烈士墓。因为公园座落在使馆区,因此成为各国外交-喜游的场所。坛西向,白石砌成一层方台,坛面明代为红琉璃,以象征太阳,清代改为方砖墁砌,四周有谴墙(短围墙),正西有白石棂星门3座,…[详细]
静明园
  静明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山地区。玉泉山早在金代就建有“芙蓉殿”,称玉泉行宫;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建上、下华严寺;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将玉泉山辟为行宫,名“澄心园”,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改名为“静明园”。乾隆十五年(1750年)再次大加修葺,增建了玉峰塔等景观并命名了“静明园十六景”。静明园分为东山景区和西山景区两大部分,分别包括若干景点,共同构成了静明园的别样风景。静明园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遭英法联军、八国联军两次焚毁,许多景观无存。2006年5月,静明园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点位置北京海淀区颐和园内玉泉山小…[详细]
团城演武厅
  健锐营演武厅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香山东麓,俗称团城演武厅,清代军营古建筑。外观如城堡,始建于清乾隆朝。为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清廷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地方势力以石雕楼抵御,清军久攻失利,便在此建演练攻占雕楼的兵营健锐云梯营,终于平定了大、小金川。为庆祝胜利,曾在此建实胜寺(己毁圮)。健锐营,又称健锐云梯营、飞虎健锐云梯营、香山健锐营,是清八旗禁卫军中一支具有特种部队性质的部队。健锐营建立于清朝乾隆年间,在大小金川之战、大小和卓之战、平定台湾林爽文、庄大田起义、库仑之战等战争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健锐营最终于1911年随着清政府及八旗制度的灭亡而消失。健锐营驻地在北京西北香山脚下,常规编制2…[详细]
张掖万寿寺
  万寿寺位于张掖市甘州区县府街路西。又名木塔寺。创建于北周,隋开皇二年(582)重建,后经唐贞观十三年(639)、明永乐元年(1403)、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数次重修,清末毁于大风。坐西向东,现仅存建于中轴线上的木塔和藏经楼。现存木塔重修于民国十五年(1926),属八角九层楼阁式,高32.8米。底层每边宽15.1米,塔下有高1.5米、边长20.3米的正方形台基。塔一至七层砖砌,外檐木构,八、九两层全为木构。塔面阔和高度自下而上逐层缩小,各层辟门窗或设假门窗,门上砖雕仿木结构斗拱,门边镌刻楹联,一层东门横额“登极乐天”,西门横额“入三摩地”,檐下雕刻十二生肖图。木塔造型优美,结构精巧,内设楼…[详细]
北京关岳庙
  关岳庙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鼓楼西大街北侧,原为清醇亲王宅地依例改建的醇亲王庙,1914年改祀关羽、岳飞,遂称关岳庙,又称武庙。清光绪年间,这里本是为道光帝的第七子醇亲王所建的家庙。因醇亲王载沣既是摄政王,又是皇父,因此其家庙特别宏伟,清光绪十六年十一月二十日(1891年1月1日)奕譞逝世,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光绪帝发布上谕决定为奕譞建庙、立祠和修墓。醇贤亲王庙于光绪十七年(1892年)修建,至光绪二十五年建成,但醇贤亲王一直没有入祀。醇贤亲王庙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修建,至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建成。庙坐北朝南,分三进院落,其中中院又有东西跨院。中轴线依次为琉璃照壁,中门,外为八字墙,两旁各…[详细]
醇亲王府
  目的地介绍醇亲王府在西城区后海北沿。是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赐给道光帝第七子、醇亲王奕(光绪帝之父)的新府邸。因原醇亲王府(南府,在今西城区太平湖东里)为光绪出生地,依清制升为宫殿,故赐新府,又称北府。王府坐北朝南,布局广阔,可分为两大部分,西部是王府花园(即现在的宋庆龄故居),东部是王府本身。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东部分为东、中、西三路。中路是其主体建筑,自南而北,街门5间。进入外院后有二门,此门才是王府正门,面阔5间。此后为正殿银安殿,面阔五间,东西有配楼各5间。正殿后是一组自成院落的屋宇,自3间过厅入,正面是正房5间及其配房,按规制此处应属后寝。最后为后罩楼,面阔9间,各种庆典时在此…[详细]
北京广济寺
  北京广济寺位于市内西四阜成门内大街,为现今中国佛教协会所在地。1983年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广济寺创建的历史,可追溯至金代。经金、元战火,寺成废墟。明景泰年间(1450—1456年),有人掘地得陶制佛像、供器、石龟、石柱顶等物,知此处为古刹遗址。至天顺(1457—1464年)初,山西普慧上人,偕弟子圆洪等,发愿复兴,并得尚衣监廖屏大力捐助,依址重建。费时二年,宝刹得以重现。至清代,因广济寺所处地理位置为皇帝御驾出城的必经之地,受到皇家重视,几代帝王都曾临幸拈香,有的还为之题诗立碑,或赏赐匾额,这就使广济寺的地位陡升,成为京城一所重要的寺院。1931年11月,该寺不慎失火,主要建筑几乎全…[详细]
东城柏林寺
  目的地介绍柏林寺在东城区雍和宫之东,为京师八大寺庙之一。元至正七年(1347)始建,明正统十二年(1447)重建。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是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为庆祝康熙60寿辰,由胤祯主持重修;乾隆二十三年(1758),又一次拨巨款进行重修。寺坐北朝南,主要建筑全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圆俱行觉殿、大雄宝殿和维摩阁共五进院落。中轴的东西两侧为配殿,整座寺院布局整齐严谨,全部建筑都建在高大的砖石台基上。寺内曾保存中国唯一存留的龙藏经版。佛教经典从唐代起称为“藏”,龙藏就是指清朝御制镌刻的佛学大丛书,其内容收集了元、明、清三朝著名高僧以及佛学研究的著作,很多为支书所不载…[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