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沙梁坡汉墓群
  沙梁坡汉墓群沙梁坡汉墓群(第六批国保)时代:汉地址:天镇县南河堡乡季冯夭村东南大同市天镇县沙梁坡汉墓群,位于天镇县城南5公里处的冯家夭村东南沙梁坡上,现存有封士的汉代将士墓43座。经测定,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为东汉时期戍边将士墓地。分布范围南北长约5公里,东西宽约2.5公里,封土堆一般高为5至8米,周长约为50 至90米。全部由黄土堆夯垒而成。大大小小的墓葬散落在一眼望不到边的沙土坡上,墓葬之间的距离近30多米,远的三五公里,错落有致,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墓群。 汉墓群为南北向分布,东西向排列。南北长5公里,东西宽2.5公里,现存地层表面可见的汉墓有41冢,高8——12米不等,周长50——90…[详细]
古城堡汉墓群
  阳高县古城堡汉墓群位于阳高县城东南方60里之古城堡周围,包括南梨园沟河东岸汉墓25个。两岸汉墓15个、古城堡北汉墓8个、古城堡东汉墓10个。  古城堡汉墓群位于阳高县城南60里的古城镇,方圆面积为19平方公里范围内,以许家窑、靳家洼、单家窑、安家皂一带墓冢较为集中,现存58座,墓葬包括南犁园东岸25个,西岸15个,古城堡北8个,古城堡东10个,封土主约4至6米,封土周长30至50米。保存基本完整。1993年9月23日,划定保护范围时,发现其中五座有盗洞。1941年9月,日本人小野胜年、水野清一等,开始在古城堡汉墓群发掘,先后两次共清理了六座墓葬。1943年,发表了一个简单的报告,介绍了发掘其中…[详细]
王家峰墓群
  王家峰墓群(第六批国保)时代:南北朝位于郝庄乡王家峰村东“王墓坡”,据调查,目前共有三座北齐时期墓葬,徐显秀墓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该墓有夯筑封土堆,墓葬为穹隆顶砖券单室结构,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墓室五部分组成。随葬品大部分发现于墓室,该墓墓室壁画保存完整,为研究北朝晚期的葬俗、葬制以及中西文化交流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此外,东山一带多次发现北朝晚期的墓葬,且都有一定级别。反映了太原地区在东魏北齐时期的重要地位,折射出西域文化的影响和民族文化的交融。王家峰墓群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郝庄乡王家峰村东“王墓坡”,由徐显秀墓、狄湛墓、库狄业墓等组成,其中徐显秀墓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徐显秀墓有夯筑封…[详细]
什贴墓群
  什贴墓群什贴墓群(第六批国保)时代:南北朝地址:榆次区什贴村西北现存地面六座封土堆,当地人俗称“王墓”。墓葬散布在黄土高原的塬峁之上,面积约8万平方米。据史料记载,古墓中其一为北齐中书令韩轨之墓。该六座封土墓和已探明的另1座无封土墓,同为韩轨家族墓葬。墓葬均为带天井、过洞、斜坡墓道的土洞墓。…[详细]
栗毓美墓(栗家坟)
  栗毓美墓(第六批国保)时代:清地址:浑源县城东1.5公里永安镇栗毓美(1778——1840年),字朴园,山西浑源人,是清代一位颇有建树的治河专家。曾任知县、知州、知府、按察使、布政使等职。道光十五年(1835年)五月,栗毓美调任河东河道总督,专管河南、山东境内的黄河和运河的管理。在他上任之时,当地经常发生水灾,栗毓美实地考察,多次摸索,创造了“抛砖筑坝法”。当这些砖坝筑成后,即使风雨大作,而大堤却安然无事。在他任职期间,河水没有决堤泛滥成灾。道光二十年(1840年)二月十八日,栗毓美积劳成疾,卒于任上,谥“恭勤”。栗毓美死后,清朝道光皇帝下谕为他在原籍修建了具有一定规模的陵墓,当地人俗称“栗家…[详细]
扎赉诺尔古墓群
  扎赉诺尔古墓群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扎赉诺尔矿区北部达兰额罗木河东岸的坡地上,是2900前拓跋鲜卑人的坟墓。这座大型的古墓群约有300余座墓葬,是东汉初年拓跋鲜卑部落从大兴安岭东南麓的原始森林中来到水草丰美的扎赉诺尔地区,在这里生活了一百多年后留下的。拓跋鲜卑部落在这里发展壮大,后入主中原建立了北魏王朝。1960年夏,考古部门清理了31座古墓,其中单人墓葬26座,双人墓葬2座,小孩墓葬2座,母子合葬墓1座,出土遗物300余件。这些古墓均为土坑竖穴墓,葬具为木棺,大多有盖无底。墓中的尸骨几乎都是仰身直肢,头向北安放在棺木中。墓葬中还有大量的牛、马、羊殉葬和陶器、铜器、骨器、木器、贝壳等随葬品…[详细]
王昭君墓
  王昭君墓,又称“青冢”,蒙古语称“特木尔乌尔琥”,意为“铁垒”,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呼清公路9公里处的大黑河畔,是史籍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汉朝明妃王昭君的墓地。始建于公元前的西汉时期,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悠久历史。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汉族。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汉元帝时被选入宫,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和亲,昭君自愿出嫁远入匈奴,后立为宁胡阏氏,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昭君出塞”的故事。现在的昭君墓是20世纪70年代重新修筑的,占地面积3.3公顷,墓高33米,墓身呈台体状,墓顶建有一座凉亭,是一座人工夯筑的大土丘,是昭君的衣裳冠墓。昭…[详细]
韩匡嗣家族墓地
  韩匡嗣家族墓地位于赤峰市巴林左旗白音乌拉苏木乌兰白其嘎查的白音罕山的南麓,由两道山谷、三个山洼、两个祭祀址和一处大型居民聚落遗址组成。此墓地是辽统和元年(公元983年)至辽亡(公元1125年)之间的家族墓地,距今已有1020多年,它是迄今发现的辽代最大的家族墓地,是辽中晚期墓葬形制的大全,是中原汉文化堪舆学与契丹文化相融合的典范,韩氏家族墓地已出土多方墓志,对研究辽代的政体、兵制、 职官制度、葬俗提供了实物资料,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补充了辽史的遗漏,更正辽史的错误,其墓地虽有一些墓被盗掘,但是还有很多墓葬保存完好,这些墓葬是辽代建筑、葬制的珍贵资料,墓地中大型的辽代聚落址的发现,对研究韩匡嗣私城—…[详细]
吐尔基山墓
  吐尔基山墓,辽代古墓葬,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乌兰敖道苏木楚鲁吐村。该墓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及左右耳室组成。墓道为长斜坡墓道,长48米,两壁石墙残高约10米;墓门口有封门石封住,在甬道中间有一道木门,两扇对开,每扇门各有上下三排鎏金铜门钉,每排6个;墓室近似正方形,为叠涩顶,墓室四壁的壁画绝大部分已经脱落,藻井上面绘有月亮及太阳图案。耳室位于墓室的前部,呈长方形,左右耳室均有木门。葬具有彩绘木棺、内棺及棺床。彩绘木棺以红、黑两色为主色,上面雕刻有仙鹤、凤、缠枝牡丹、祥云等图案,其中仙鹤、凤以及牡丹花叶子为贴金,四周悬有铃铛,在棺盖上面还有三个葫芦状鎏金铜饰件。内棺的棺盖正面有…[详细]
萧氏家族墓地
  萧氏家族墓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青龙山镇斯布格图村,又称萧绍矩家族墓地。在庙山南坡,地表有建筑遗址。1983年清理砖砌单室墓一座,1985年又清理砖砌多室墓二座,其中一座是陈国公主与驸马萧绍矩合葬墓。辽陈国公主是辽景宗第二子-国王耶律隆庆之女,生于统和十九年(1001年),卒于开泰七年(1018年),卒年十八岁。驸马萧绍矩是辽圣宗仁德皇后之兄。合葬墓为砖砌多室穹隆顶墓,由墓道、天井、墓门、前室、左右耳室、后室组成,全长16.4米。后室有木质椁室,内置尸床、供台。墓道壁及前室绘夫妇日常生活图画。墓主身着冠、靴,金银殡葬服饰,出土有金、银、铜、玉、瓷、玛瑙、琥珀等质料佩饰及生活器皿、马具等达32…[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