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雁塔·大唐芙蓉园景区
  大雁塔文化休闲景区,坐落西安标志性建筑大雁塔的脚下,是国家AAAAA级景区,也是中国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曲江新区的北大门。自2003年12月31日大雁塔北广场盛妆开放以来,景区平均每日接待各地游客数以万计,成为游客的乐土、市民的家园、城市的窗口、文化的盛地,被誉为西安的“城市会客厅”,为西安、陕西的文化建设和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品牌效应。大雁塔位于唐长安城晋昌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层,后加盖至九层,再后层数和高度又有数次变更,最后固定为所看到的七层塔身,通高64…[详细]
严道城址
  严道城址位于四川省荥经县六合乡古城村,荥河南岸台地上,进出大相岭道口。古城为秦汉时严道县治,城呈正方形,占地约17万平方米,西北面布子城,城墙遗迹尚存,墙高约3米,泥土木板夯筑。城东南、西南有面积达24万平方米的春秋至汉代古墓群,1974年以来已发掘约30座,出土大量文物,以秦汉墓中的漆器最为珍贵,木胎,多彩绘,器上有朱书“王邦”、烙印“成亭”“番阳馆”字样。2006年,严道城址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严道城址保护范围:西至陡坎,其余各方以城墙为基线外延100米。面积约27.975公顷。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向西外延50米至荥河,向东、南、北外延100米。2.何君尊楗刻阁刻…[详细]
老君山硝洞遗址
  老君山硝洞遗址是四川地区明清时期的采硝、炼硝矿冶遗址。位于四川省江油市,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的龙门山脉中段。遗存主要分布在严家岩、大坪山、魔芋山、藏王寨山、寨子山、贺家山、梨树坪峰等山峰溶洞内,分布范围南北延绵21公里,东西宽14公里,山岭面积300余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345.7米,相对高差1676米,地理坐标为东经104゜54'11"-104゜57'47、北纬32゜00'52"-32゜03'41"。2004年,文物部门发现并对硝洞遗址群进行了调查。经对地层叠压关系考察分析,硝矿开采在清乾隆二十年前经过二次大规模开采:第一次开采时间可能在明朝初期,第二次大规模开采在清乾隆时期,与大小金川之战有…[详细]
剑南春酒坊遗址
  四川绵竹城关镇剑南春酒坊遗址,即剑南春“天益老号”酒坊遗址最初是剑南春集团进行棋盘街两侧的平房拆迁工程,由于发现了历史文物,迅即转为“抢救式发掘”。2003年至2004年之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多次对酒坊遗址进行发掘,最终用科学方法还原了“蜀中美酒”绵竹剑南春的酿酒工艺和昔日风貌,为中国酒文化代代传承又奠定了一块基石。四川绵竹在历史上是一个酿酒大县。据史料记载,宋代中央政府即在绵竹设酒务监官或酒务税丞管理酒税(《宋史·食货志》)。绵竹县志记载,明代绵竹酒业凋蔽,清康熙年间复苏,有酿酒作坊90余家,其中大曲作坊18家,“朱(天益)、杨、白、赵”四大酒坊最为着名。至乾隆年…[详细]
安顺宁谷遗址
  宁谷遗址位于安顺城区以南6公里的宁谷镇,为汉代古牂牁郡治所,年代为西汉至东汉。遗址分建筑、陶窑和墓群三个部分。占地约10万平方米,出土了木椟、长乐未央瓦当等重要文物,对于西汉中央在西南地区统治权辖有重要的研究价值。2006年6月经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发掘获得大量汉代文物乳钉几何纹方砖、秦半两、汉五铢、大泉五十等圆形方孔小钱;金器、铜器、铁器、陶器、木器等生产、生活军事用器数百件。从出土的文物来看,遗址可推断为西汉末(淮阳王刘玄)至东汉初(光武帝刘秀)时期。上世纪70年代,一个在地下沉寂两千余年的古汉遗址浮出水面。在安顺市西秀区宁谷镇连续发掘出土了大量汉代遗物,包括几何纹方砖…[详细]
万山汞矿遗址
  万山汞矿遗址位于贵州省万山特区万山镇土坪村。万山素有中国“汞都”之称。在唐代时即以“光明丹砂”为皇室贡品。遗址包括仙人洞、黑硐子、云南梯洞子三个部分,地表面积2.5平方公里,采掘面积约3.2万平方米。矿洞内留存大量遗迹遗物,以及独特的采矿、选矿及冶炼等系列传统生产工艺。相传秦、汉时就开始有人在万山采矿。唐、宋时万山已盛产朱砂、-。万山朱砂历史上以比重大,色泽鲜红,半透明亮,宝石光泽为特点著称,在唐垂拱二年(686年)时,即以光明丹砂为贡品。万山汞矿储量和产量均居国内之首、亚洲之冠,列世界前茅,素有中国“汞都”之称。矿洞内留下了采矿工人数千年来开凿的石梯、隧道、刻槽、标记、矿柱、巷道等遗迹遗物,…[详细]
白羊村新石器遗址
  白羊村新石器遗址位于宾川县城北4公里的金牛镇白羊村西500米处,桑园河旁,遗址现存面积约3000平方米。1973年至1974年,云南省文物工作队对白羊村遗址进行了科学的发掘,发现了房屋建筑遗址、窖穴、墓葬等,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牙器和碳化谷等遗物。经科学测定,白羊村遗址的年代为3770±50年。白羊村遗址上的先民早已过着定居生活,建造了原始的房屋,且形成了较小的村落。从事着原始的锄耕农业,辅之以狩猎、采集与饲养。处在母系氏族社会由盛而衰,父系氏族社会已经萌芽的变革阶段。白羊村遗址是洱海区域典型的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白羊村遗址出土的古稻谷是云南省出土较早的稻谷之一,在亚洲…[详细]
垅圩图山城址
  垅圩图山城址位于巍山县城西北十五公里,在今大仓镇甸中村委会,团山村西面垅圩图山山顶的一块大平地上。遗址后依大黑山,前临阳瓜江,山环水抱,易守难攻,地势险要,站在山顶眺望,整个巍山坝子尽收眼底。遗址面积约五千平方米。据元代至清代的正史和云南的各种地方志记载,细奴逻建立大蒙国后,于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在垅圩图山上筑城以居,该遗址为南诏国第一座都城遗址。1958年,云南省考古队在垅圩图山城址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瓦砾、石礅、莲花柱础等建筑材料,进一步证实了该遗址是南诏早期都城遗址,这也与历代史料记载相吻合。1991年和1992年,云南省考古队连续两年在遗址上再次发掘出了一片古建筑遗址内的铺地…[详细]
龙岗寺古人类遗址
  龙岗寺古人类遗址龙岗寺古人类遗址落在陕西省南郑梁山镇境内与历史文化名城汉中隔江相望。该遗址文化内涵包括旧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汉代墓葬群,寺院建筑和近现代革命旧址五部分。旧石器文化,1943年以来在此发现数以千计的旧器,类型有砍砸,石球,尖状器,刮削器等,与大熊猫,剑齿象,羚羊等第四纪蒲乳动物化石伴生。龙岗寺旧石器在地质年代为中更新世早期,绝对年代距今120万年以上(见《人民日报》1992年2月10日第四版),早于蓝田猿猴人遗址,是迄今发现陕西最早的旧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1983年10月至1984年底,省考古所对该遗址进行了部分挖掘,清理了430座墓葬,出土了人面壶,彩陶罐,船形壶,兽头尖底…[详细]
石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省神木县石峁村的秃尾河北侧山峁上。1976年,西北大学考古系教授戴应新在山西进行考察,从山西民间听到关于神木石峁的一些信息,于是专门到石峁考察,此后先后有来自西安和北京的考古队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遗址面积约90万平方米。其文化命名为石峁类型,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石峁遗址于1976-1981年发掘,发现有房址、灰坑以及土坑墓、石椁墓、瓮棺葬。出土陶、玉、石器等数百件。房址多为白灰居住面的方形半地穴式,与客省庄文化相似;但墓葬中的石椁、瓮棺葬和陶器中的筒形大三足瓮、鼎等则自具特点。出土或采集的磨制玉器十分精细,颇具特色,其原料主要为墨玉和玉髓,器类有刀、镰、斧、钺、铲、璇玑、璜、牙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