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阿坝红军长征遗迹
  阿坝红军长征遗迹,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布于四川省小金县、黑水县、松潘县、若尔盖县、茂县、红原县。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在阿坝州停留一年零六个月,留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两河口会议、芦花会议、沙窝会议、毛尔盖会议和巴西会议会址,土门战役、包座战役、绥崇凡懋战役遗址等等以及存留的58篇有关决议、指令等历史文献,600余条标语,38首歌曲,72首歌谣,27篇故事和传说,建立了少数民族最早的革命政权:格勒德沙共和国中央革命政府,以及座落在大九寨国际旅游区内的红军长征纪念总碑。1.红一、四方面军会师遗址(小金县)(1)天主教堂保护范围:现有围墙范围内。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20米。(…[详细]
白利寺
  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甘孜州甘孜县城西四公里的雅砻江北岸山腰。原为霍尔十三寺之一,清代始建。为藏式三层方形整体楼阁建筑。第一层为主要建筑佛殿,分大殿和东殿、西殿,殿内檐柱、雀替、椽头均施以彩画。殿壁绘有壁画,西殿有贴金佛像3尊,高5米。第二、三层为-和-住房,房屋矮小。该寺格达-对红军长征和西藏解放有贡献,现寺内辟有格达-纪念堂。为开放寺庙。保护范围:东至寺院东围墙外与生康五队交接小路,南至寺院南围墙外陡坎,西至寺院西围墙,北至后山围墙。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5米。…[详细]
张澜旧居
  张澜旧居位于南充市顺庆区人民南路南充市建华职中校内。建华职中前身为私立南充建华中学,由张澜等创办于1940年,张澜任校长。当时学校利用大西门外“三圣宫”和南充县苗圃作校舍,张澜住宿和办公均在四合院式的“三圣宫”内。因此,“三圣宫”便成为张澜旧居。张澜旧居为清代建筑,由前殿、后殿、左右厢房等建筑组成,建筑面积438平方米,小青瓦屋面,悬山式屋顶,穿斗结构。后殿现有木刻一通,记述“三圣宫”的历史沿革。“纪念室”分为“陈列室”和“建华园”两部份,陈列室设在三圣宫内,共六间,建华园在陈列室左侧。纪念室大门门相上悬挂一块由-亲笔题写的“张澜纪念室”的五字生漆木匾。“纪念室”前厅陈列有展览前言及200多幅…[详细]
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中国营造学社旧址位于四川省宜宾市李庄镇上坝村月亮田,为两个相连的小院,占地面积1480平方米,建筑面积349平方米。包括学社办公室、梁思成先生办公室、卧室及莫宗江、刘致平、罗哲文等人的居室。营造学社的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陈明达、刘致平、莫宗江、罗哲文等中国建筑史学界的前辈在1940~1946年期间,都曾在此工作、学习和生活,他们以先进的研究方法和严谨求真的治学精神,为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营造学社的李庄经历,对我们研究中国建筑史和抗战文化史,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2006年,中国营造学社旧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9月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保护…[详细]
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
  沿河土地湾“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位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谯家镇白石溪土地湾,距县城约45公里,占地1200余半方米。旧址后依群山,前临碧溪,是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由举人田太俞所建的木质结构平房,后其子孙世袭居住。1934年5月,由贺龙、夏曦、关向应等率领的红三军从彭水县城西渡乌江,向黔东北地区进军。5月14日跨入黔东沿河县境内。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扭转不利形势,1934年6月19日,贺龙、夏曦、关向应等在贵州省沿河县的枫香溪(1942年划归德江县)召开湘鄂西中央分局会议,即有名的“枫香溪会议”。会议决定:以贵州的沿河、德江、印江、松桃及四川的秀山、酉阳等县相邻地区建立黔东特区革0据地。1…[详细]
黎平会议会址(黎平会议纪念馆)
  1934年12月14日,红军长征经黎平,18日党中央召开长征途中的第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史称黎平会议。会议肯定了毛泽东西进贵州的正确主张,作出了《关于在川黔边建立新根据地的决定》。会址为一座明清时期建筑,位于贵州省东南部的黎平县城内旧城区原胡荣顺号店铺内。现正门横匾的“黎平会议会址”几个字为原国务院副总理-同志题写。会址为一座典型的明清建筑,从大门进入后,依次为第一进、天井、第二进和后院。第一进现为到此参观过的名人题字及照片展览厅、第二进左为“红军文物陈列室”和“-住室”,右有“黎平会议陈列室”、“-住室”和“历史图片陈列室”。“黎平会议会址”于1984年12月18日(会议召开50周年纪念日)…[详细]
四渡赤水战役旧址
  四渡赤水战役,发生在1935年1月19日至1935年5月9日。贵州省和四川省交界地区。这次战役彻底摆脱了-的围追,扭转了长征的局面。也是毛泽东的军事战略开始震惊世界的开始。地址:贵州习水县土城镇赤水河出行:可以到贵阳金阳汽车站,有车直达习水,七个多小时,再转车到土城镇。四渡赤水纪念馆位于土城镇团结街,原称花园,长征时红三军团司令部在土城驻地,为中西合璧两层砖房,由原-副主席张震将军题写馆名。纪念馆突出介绍四渡赤水战役的全过程,以土城战斗、一渡赤水河为重点,真实再现历史,突出表现毛泽东等军事指挥家军事指挥艺术上的“神”,凸显四渡赤水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历史地位。四渡赤水纪念馆采用图片、文字、实物相结…[详细]
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
  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中华苏维埃川滇黔革命委员会旧址位于市区百花路19号,始建于民国13年(公元1924年)。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全面维修后,将“川滇黔革命委员会旧址”和“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政治部旧址”两处革命纪念地辟为毕节地区博物馆,占地面积2200平方米。1936年1月,红二方面军、二、六军团根据-指示,为了粉碎蒋介石的“围剿”进入贵州,创建黔西北革0据地。2月3日渡过鸭池河天险进占黔西,2月6日进占大定,2月7日在任弼时同志的主持下,在大定福音堂成立了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任弼时和代主席陈希云发表讲话,阐述0、红军、革命委员会的宗旨、职责、任务。为有利…[详细]
安南古城
  安南古城是黔西南州乃至贵州省古城现代复原的代表作品之一。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莲城镇,是在原古城晴隆县的历史基础上而进行重建,是电视剧《二十四道拐》的主要拍摄基地,因晴隆在古代叫安南而称安南古城。晴隆“安南古城”修复重建,并不是复制安南古城,而是还原安南古城的历史风貌。走进恢复重建的“安南古城”,在古朴的小屋边穿行,残垣断壁时而出现于眼前,仿佛诉说着一段段历史,一段段幽怨浪漫、璀璨辉煌的过往。逐级登上幽长的青石板铺就的台阶,用手在那些石板堆砌成的石墙上摩挲,眼前有些破旧的古木楼宇,木质陈旧的门橼,仿佛回到曾经的古镇。…[详细]
湄潭浙江大学旧址
  湄潭浙江大学旧址位于贵州湄潭县湄江镇和永兴镇,原有文庙、天主堂等25处,现保存较好的主要有9处。包括湄潭办公室图书室旧址(文庙)、谈家桢等教授住处(天主堂)、研究生院旧址(义泉万寿宫)、湄江吟社旧址(西来庵)、理学院物理系旧址(双修寺)、永兴分校教授住处、农学院畜牧场实验楼旧址、文艺活动旧址(欧阳曙宅)、学生住处(李氏住宅)。抗战期间,浙江大学师生在竺可桢校长的率领下西迁至湄潭县城及城东北永兴镇境内。湄潭人民支持浙大办学,浙大在湄办学期间对湄潭文教育才、农业生产作出了应有贡献。湄潭浙江大学旧址包括湄潭文庙(浙大办公室、图书馆旧址)、天主堂(浙大教授住处)、义泉万寿宫(浙大研究生院旧址)、西来庵…[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