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由国务院核定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确定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国务院于2019年10月7日核定并公布。共计762处,包括古遗址(167处)、古建筑(280处)、古墓葬(30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34处)、石窟寺及石刻(39处)、其他(12处)等。
江山文昌宫
  文昌宫筹建于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占地面积1576平方米,主建筑是“三进四天井”结构,外墙为砖牌坊式的建筑风格。作为廿八都古镇居民崇学好文的体现,文昌宫历来是文人学子以文会友的重要场所。文昌宫前庭栽有两棵桂花树,因“桂”与“贵”谐音,取其“富贵逼人”和“蟾宫折桂”之意。外墙是砖牌坊式的建筑风格,四根石柱就是“门当”,出自成语“门当户对”。左右两侧厢房的门匾上的“居仁”“由义”,出自《孟子》:“居任由义,大人之事备矣!”意思是内心仁爱行事要遵循义理。文昌宫前庭栽有两棵桂花树,古代种植桂花树因其“桂”与“贵”谐音取其“富贵逼人”,金榜高中有“蟾宫折桂”之意。其中一棵是与文昌宫同龄的百年金…[详细]
兰溪通洲桥
  通洲桥位于兰溪市梅江镇塔山脚村,跨梅溪。塔山村昔为金衢通往严州的咽喉,因苦于梅溪阻隔,村民群起建造了通洲桥。通洲桥原为木桥,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清嘉庆五年(1800年)毁于洪水,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易木为石。六墩五孔,圆弧形石拱廊桥。桥身全长84.8米,桥面宽4米,拱券矢高8米,净跨9米。拱券为纵联砌筑。桥面铺条石,两侧设条石护栏。桥上建廊屋21间,两端为重檐歇山顶门楼,飞檐翘角,中悬通洲桥匾。桥墩向上游做成分水尖,对分刹洪水起到很好的作用。青山环抱,阡陌纵横,溪流蜿蜒,桥端苍郁的古樟与廊桥交相辉映,“下临百尺之长波,上建廿椽之水榭”,给山水增添了无限画意。此桥与武义的熟溪…[详细]
雅端村古建筑群
  雅端村古建筑群位于义乌赤岸镇雅端村,由陈其文和陈松耀祖孙三代建造,时间跨度从清乾隆初年至清嘉道年间,长达百年。整个建筑群由陈氏宗祠(叙伦堂)、容安堂、容安堂南北重厢(兰翠堂、珠宝堂、荣春堂、明星堂)、遗安堂、居安堂、德星堂、敦礼堂、敦星堂等多个厅堂宅院组成,号称“七厅八堂”,总占地面积5082平方米,建筑面积约8527平方米,整体布局基本保存完整。整个建筑群以容安堂为核心,坐西朝东分布,容安堂居前,前临广场,建材取精用弘,由门厅、正厅、堂楼和左右厢房、南北重厢组成五路六院,计59间,总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遗安堂居于容安堂之后,为一座十八间四合院,占地面积717平方米;敦礼堂居遗安堂之左上方…[详细]
塘下方大宗祠
  塘下方大宗祠位于义乌后宅街道塘下村,始建于宋,明代迁建于现址,清末毁于兵燹,同治六年(1867)始在原址重建,光绪廿二年(1896)建成。建筑主座坐北朝南,含三进两院的祠堂和右侧的花厅一座。乡人将整座建筑概括为“七厅七堂九门栏,九级踏步五石桥。”总占地面积约1859平方米。据《稠岩石川塘方氏宗谱》记载,方氏七世祖荣一府君为郡马,尚南宋济阳王郡主赵氏。从建筑布局看,门厅九开间,飨堂七开间,寝堂七开间,祠中设水院,有护祠河、方池和拱桥组成,祠堂的等级是按王侯郡马的宗庙等级规制建造的,这在民间祠堂中很罕见。花厅在祠堂西侧,为回廊式三合院结构,原用于祭祀时招待年高德邵的族亲吃住和看祠人的居所。该祠规模…[详细]
椒江戚继光祠
  戚继光纪念馆位于椒江城区东山西南麓。占地面积2010平方米,陈列面积640平方米,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省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基地。戚继光(1528—1587),字元敬,号南塘,山东蓬莱人。出身将门,自幼读书练武,十七岁袭职为登州卫指挥佥事。曾专任山东海上防御倭寇之职,后调任浙江台(州)金(华)严(州)参将等职。屯驻海门卫。在台州四年,转战台州各地,历经桃渚、海门、新河、太平等战,取得了九战九捷的胜利,大创倭寇。又四年,在讨平福建、广东的倭寇后,取得了抗倭战争的胜利,扫清了持续二百多年的倭患。海门人民为纪念戚继光的抗倭功绩,明代即于城隍庙戚家军驻兵处建立戚公祠,奉以香火。解放以后,党和人…[详细]
东阳白坦民宅
  600多年历史的白坦村现存40余幢明清及民国初期古建筑,福舆堂、务本堂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福舆堂建于清嘉庆至咸丰年间,由两条轴线、四房建筑组成,整体平面呈“品”字形布局,六个院落,占地一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127平方米。村老年协会就入驻在第一院落。福舆堂汇聚东阳民居典型的三合院、四合院以及复合三合院、四合院平面布局形式,全宅大量采用东阳木雕装饰,也采用砖雕、石雕、书法、壁画、堆塑等技艺。吴持浩说,保护很重要,这里常有人来检查,房屋设有监控、消防栓、烟感器等,电线是用铁套管套着的,院落四角设置太平缸,有应急用水来源,平时缸里可以养睡莲。务本堂占地约31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420平方米,…[详细]
芜湖广济寺塔
  广济寺塔芜湖市该塔建于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塔高五层,飞檐铁马,八面玲珑,每层外墙嵌着佛像砖雕。传说大风曾将塔顶吹落,雨漏不止,一日突然飞来一口大锅扣在塔顶,从此不再漏雨。“赭塔晴岚”为芜湖古代八景之首。被赞誉为“尺幅绽红萧寺嵌,松竹阴中孤塔白。”…[详细]
贵池百牙山塔
  百牙山塔位于贵池城北百牙山处,塔取山名。明朝嘉靖十七年(1538年)池州知府陆冈建,是一座风水塔。据清光绪《贵池县志》记载,百牙山塔是“取地理补短益卑之象”,“大培池州风水之不足”而建。塔为七层楼阁式砖制,高34.4米,直径6.68米。底层设低矮台基,转角为园形倚柱,丁式柱础。各层均设平座,佛龛。有砖阶自复壁中盘旋而上,塔心宝呈穹窿收顶,七层处置千斤木承托刹柱,顶端立青铜质葫芦状刹。外观塔体,上、下收分明显,轮廓线条挺拔刚健,给人一种玲珑瘦巧的美感。2019年10月7日,百牙山塔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保护范围:以塔为中心周围10米内。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至东湖路,南至百牙…[详细]
贵池清溪塔
  清溪塔原名妙因塔,立于城东北下清溪山丘上的水闸管理所内,离城中心5公里,与百牙山塔遥遥相对,明万历29年(1601)万历四十三池州知府钱槚集资建成竣工。因临清溪河后更名为“清溪塔”。亦称清溪妙因塔。此塔高55.7米,塔径12米,每层有拱门、景窗,拱门有虚有实。塔身内外设有壁龛,原壁龛内有佛像,今无存。楼阁式砖塔。七层八角。塔高55.7米,底层直径为12米。塔底有三门可入塔心室,一门为上塔通道,余皆为盲门。塔心室穹窿收顶,有砖阶治复壁盘旋而上,诸层内均有佛龛,内嵌佛像。清人曹殿奇登塔作《清溪塔》诗:“嶙峋高塔倚遥天,拾级凭临俯大千。雁影下投秋浦树,渔歌遥带杜湖烟。青苍岚影桥边合,浩渺江流槛外旋。…[详细]
滁州无梁殿
  无梁殿原名玉皇阁,为道教场所,明代重建,是琅琊寺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由于整个殿宇全用砖石砌成,无一根木梁,没有飞檐、也无斗拱,里面是类似西方教堂的拱形门,故俗呼为“无梁殿”。无梁殿,殿高三丈二尺八寸,深二丈四尺,灰砖拱形垒成,四角为四条栩栩如生的巨龙瓷瓦饰成,门额有砖刻浮雕的龙、凤、狮图案,正殿正中塑有玉皇大帝,托塔天王和太白金星像。无梁殿建造年代久远,结构坚固,气势雄伟,在中国建筑史上堪称一绝。2019年10月7日,滁州无梁殿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