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由国务院核定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确定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国务院于2019年10月7日核定并公布。共计762处,包括古遗址(167处)、古建筑(280处)、古墓葬(30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34处)、石窟寺及石刻(39处)、其他(12处)等。
湖州潮音桥
  潮音桥位于湖州市南街东侧,俗称“桥里桥”,湖城三绝之一。潮音桥建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为三孔石拱桥。潮音桥在明嘉靖十八年(1539)前,是个渡口,名潮音渡。潮音渡原名慈感寺渡,缘“潮音”之称取义于舟山普陀潮音洞。明崇祯《乌程县志》记载,潮音渡“以迎奉观音大士,故名”。清光绪《乌程县志》记载:“潮音渡以慈感寺奉观音大士,故名:亦称慈感渡”。明嘉靖十八年渡口建桥时,以潮音渡为桥名,故名潮音桥。2019年10月7日,湖州潮音桥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详细]
林应麒功德牌坊
  在仙居,有座牌坊在当地颇为有名——林应麒功德牌坊,是当朝为了表彰仙居断桥人林应麒所建。2017年1月,这座牌坊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座牌坊高10.5米,通面宽11.34米,进深2.7米,坐北朝南,用石料按四柱三间楼阁式歇山顶模式建造。由于牌坊所处地段五六百年来地势在缓慢下沉,牌坊东侧建筑裂缝逐渐加深,呈现倒塌危险。几十年前已有过一次修复,现在我们正在对它进行第二次修复。透过钢管搭起的脚手架仔细端详,只见牌坊明间斗拱的两面,均嵌有刻着“恩荣”二字的石匾,额枋中部两面,各镌“攀龙鳞”“附凤翼”等正楷大字。据有关史料记载,林应麒,字必仁,号介山,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出生于仙…[详细]
紫薇山民居
  紫薇山民居,为明朝天启南京兵部尚书许弘纲和父许文清、弟许弘纪、许弘纶建造的府弟。北依乌龟山,前临东方西圆池塘,塘沿为河卵石大街,沿街植东槐西樟。由三条轴线组成,尚书第轴线居中,大夫第、将军第分列左右。每条轴线间以巷弄,两端设院门。现存建筑有小厅、尚书第轴线门厅、诒燕堂、后堂、大夫第轴线开泰堂、中堂及部分厢房。诒燕堂、开泰堂均为三开间,明间两缝采用平梁结构,次间山缝采用砖仿木结构梁架。梁、枋、檩及柱上部施彩绘,淡雅清丽,别具一格。2019年10月7日,紫薇山民居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详细]
石楠塘徐氏宗祠
  石楠塘徐氏宗祠位于金华市婺城区雅畈镇石楠塘村南的武义江畔,为明代宗祠建筑。照壁前为武义江,有小码头可供舟船停泊。整个建筑坐北朝南,由照壁、门厅、正厅、后堂组成,五开间,三进两天井,呈方形布局。面积近1047平方米。石楠塘徐氏宗祠,照壁前为武义江,有小码头可供舟船停泊。整个建筑坐北朝南,由照壁、门厅、正厅、后堂组成,五开间,三进两天井,呈方形布局。面积近1047平方米。照壁的上部和门楼的一部分已经被拆,其他基本完整。通面宽20米,通进深52.35米。门厅、正厅面阔五间,明间梁架为抬梁式九架前后廊,用月梁,梁两端雕刻龙须纹。单步梁作鸱鱼状。为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结合。后堂面阔五间,梁架明间为抬梁式九架…[详细]
朱店朱宅
  赤岸朱宅建筑群位于义乌赤岸镇朱店村,由明代荐叙堂、清代六房厅、清光绪年间的大夫第及民国年间增建的重厢等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约3045平方米,建筑面积5409平方米。该建筑群坐北朝南。大夫第为清代理学传人朱一新及其弟朱怀新的宅第,由大夫第门楼和前后两座十八间名葆真堂、约经堂组成。民国时期在西侧扩建双宝轩、宝宣堂两座三合院,总占地面积约1929平方米。大夫第门楼左侧为清中建筑六房厅,由二进三开间左右厢房围合成十八间院落,雕刻精美,占地面积570平方米;右侧荐叙堂为明晚期建筑,由三进两院一川堂组成,占地面积681平方米。建筑梁架、雕刻和柱础形制等均保留明代风格。整个建筑群时间跨度约300年,历经明清…[详细]
厚吴村乡土建筑
  厚吴村位于永康市南端,与缙云县接壤。现存永康农村第一大古建筑群,整个村现存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厅堂楼宇、民宅大院、庐墅精舍近百幢,总数1000多间。厚吴村拥有永康市最早创办的小学和创办已逾百年、历史最悠久的村级婺剧团。村中的“吴仪庭公祠”,规模恢宏。此建筑始建于清嘉庆年,楼屋雕刻精湛,眼下虽然残破凋零,仍然掩饰不住昔日的辉煌与气派。原有“吴氏宗祠”,装修后,取名“吴公祠”。“清官”是千百年来中国百姓根深蒂固的崇拜偶像。百姓对于“清官”的推崇,超出了想象。厚吴“清官文化”,可以说,贯穿其整个历史发展过程。“吴氏宗祠”,不仅建筑气派恢宏、木雕精美,而且,厅堂中的“忠、孝、节、廉”四字,概括了旧…[详细]
吴文简祠
  名称:吴文简祠地址:庆元县举水乡月山村年代: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清康熙五年(1666年)重建家族/来历:月山村吴氏家族吴文简祠位于庆元县举水乡月山村村口,与来凤桥相对,依山傍水。“文简”是因吴姓之祖吴翥曾受唐宣宗谥封为文简先生,后人为追缅先贤,建祠纪念。祠堂三进五开间,由大门牌楼、正堂、后堂组成。整体布局呈长方形,长33.4米,宽17.4米,整个建筑造型庄重古朴、美观大方。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因遭兵燹,后由族人募建,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立柱,康熙五年(1666年)。坐东南朝西北,面积约660平方米。前临溪,后依山,前后三进建筑,包括门楼、正堂、后堂,各进…[详细]
下柏石陈大宗祠
  陈大宗祠年代:清坐西朝东偏南20度,总体布局为前后三进,并设有戏台、厢房、钟豉亭、茶亭等,占地约970平方米。前厅,面阔五间间两弄,进深六檩用四柱。戏台为四柱重檐攒尖顶,位于前厅与正厅之间,与正厅隔天井。天井两侧设钟豉亭。正厅,面阔五间,梁架为八檩,明间五架梁前双步后单步,为直梁,整个大厅除椽子外,通绘彩画。正厅与后厅明间之间设过厅(茶厅),过厅两侧为水池、厢房。后厅,梁架为七檩,明间五架梁前后单步,为直梁。该祠彩绘图案多样,用料考究,至今鲜艳如初;单体建筑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布局完整,是一处较为重要的祠堂建筑。…[详细]
余姚通济桥
  通济桥横跨余姚城中的姚江之上,由于它是姚江上最长最高的桥,故被称为“浙东第一桥”。该桥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原为木结构,初名德惠桥,后又改名虹桥,屡建屡毁。元朝至顺三年,改建为石砌三孔桥,定名为通济桥。现存桥身为清朝雍正七年至九年重建。通济桥全长90米,高大雄伟,桥旁立了一块石碑,上面题道:“海舶过而风帆不解”八个字,便足以证明。北宋时王安石任鄞县县令时旅行至此,更是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山如碧波翻江去,水似青天照月明。唤取仙人来此住,莫教辛苦上层城。”2019年10月7日,余姚通济桥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交通:余姚市区公交车均可到达。景点位置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府前路…[详细]
金清大桥
  金清大桥年代:清金清大桥位于新河镇城南村。又称“寺前桥”。建于清嘉庆初年。五孔石拱桥,跨金清港。长64米,宽4.6米,高12米,中孔净跨为10.01米。拱券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每个拱顶的桥面是平台,平台之间有10级石阶呈斜面相联,纵观整座桥身呈曲折状。桥上两侧置望柱、栏板。望柱共108支,柱头圆雕狮子、荷花、莲蓬等。两端有桥亭,四角攒尖顶。桥面铺砌别具匠心,每个拱顶都是平台,而平台之间则有十道石阶成斜面相连,桥两旁石柱计一百零八根,柱头雕石狮、荷花、莲蓬,栏板上饰有花卉图案浮雕,神态生动。三十年前,这里还是相当热闹的。今日的中年人还能津津乐道儿时寺前桥街的热闹:摩肩接踵的人群,琳琅满目的商品,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