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由国务院核定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确定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国务院于2019年10月7日核定并公布。共计762处,包括古遗址(167处)、古建筑(280处)、古墓葬(30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34处)、石窟寺及石刻(39处)、其他(12处)等。
普救寺塔
  普救寺塔普救寺塔(第一批省保)时代:明地址:永济市区西北12公里的蒲州镇西厢村北隅位于永济市普救寺内。本为舍利塔,唐话本《莺莺传》与著名的《西厢记》故事素材均源于此。创自隋唐,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宋元时期均有重修,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由蒲州知州张佳胤介导重建。是普救寺大规模复原前寺内仅存的建筑。塔位于寺内西侧后部,平面方形,十三层,高约50米,是一座仿唐风格的楼阁式砖塔。塔身逐层叠涩出檐,手法平直,末形成明显的内凹反曲线。一至六层层距较大,收刹和缓,唐风犹存。七层以上层距骤然缩小,收分急促,与下部形成完全异趣的两种风格。塔内中空,击石回声响亮如蛙鸣。1986--1988年,对普救…[详细]
永济万固寺
  山西永济万固寺景区位于永济市西南13公里处的中条山北麓,始建于北魏正光三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与闻名中外的《西厢记》故事发生地普救寺遥遥相对,是佛教刚传入呐地就创建起来的一座寺庙。依照佛家建寺庙的讲究万固寺的选址的确是一出风水宝地其坐东向西依山而建,西遥有滚滚黄河,潺潺山泉饶寺而下,松柏环绕、竹林掩映殿宇辉煌,佛光谱照。寺内的多宝拂塔不仅是万固寺的标志性建筑,而是我国楼塔建筑中最早的一座佛塔,其八面玲珑共十三层,游客登临至九层便可领略蒲坂大地雄浑秀丽的迷人风景。无量大殿是我国古建筑中一个绚丽的绮芭,它一色青砖砌起无一大梁而闻名,分上下两层,下三洞供奉有千手千眼菩萨、左有送子菩萨、右边地…[详细]
繁峙琉璃塔
  繁峙琉璃塔时代:明地址:繁峙县岩头乡庄子村原属大护国文殊寺内建筑,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动工,三十二年(1604年)完工。为八角十三层琉璃塔,高32米。底径12米,顶径4米。基座石砌束腰须弥式,雕仰覆莲瓣。塔中有阁,顺塔洞可上至六层。塔身外表全用黄、绿、蓝三彩琉璃装饰,以绿色琉璃为主。塔外表有琉璃佛像一万尊,故称万佛塔,又名“佛像典翠琉璃塔”。2019年10月7日,繁峙琉璃塔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详细]
平城兴国寺
  兴国寺时代:明地址:大同市平城区小西门建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清康熙六年(1667年)重修。寺坐西朝东,现仅存正殿。正殿分上下两层,下层为砖券窑洞三孔,外券为仿木结构建筑形式,檐下砌斗栱作装饰,窑前设有长廊;上层为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殿顶为重檐九脊歇山顶。2019年10月7日,平城兴国寺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详细]
大同鼓楼
  大同鼓楼始建于明朝,清朝顺治、乾隆年间均有重修,是山西乃至全国保存较为完好,规模较大的明清鼓楼。鼓楼高三层,为十字歇山顶建筑,面阔和进深均为三间。楼阁四面设门,四周有回廊栏杆,底层有木制楼梯。明清时期,鼓楼是全城报时报警之地,备有测定时间的“铜漏壶”和“定更鼓”。鼓楼四面均悬挂牌匾,南向上匾为“鼓楼”,下匾为“声闻四达”;东向上匾为“歌风”,下匾为“云开春晓”;西向上匾为“振德”,下匾为“和声鸣盛”;北向上匾为“时雍”,下匾为“蟾云就月”。鼓楼高三层,为十字歇山顶建筑,面阔和进深均为三间。楼阁四面设门,四周有回廊栏杆,底层有木制楼梯。明清时期,鼓楼是全城报时报警之地,备有测定时间的“铜漏壶”和…[详细]
西关三圣寺大殿
  三圣寺(第五批省保)时代:金地址:阳泉市盂县县政府院内三圣寺坐北朝南,始建年代不详,现仅存金代正殿1座,原为乡政府礼堂,据筒瓦上题记正殿在民国21年(1932)重修。正殿面阔五间,进深八椽,单檐悬山琉璃剪边筒板布瓦顶。梁架为前后乳栿对四椽栿通檐用四柱,脊部使用双叉手,上金部使用双托脚。为了扩大殿身内槽的礼佛空间,正殿平面布局在后槽采用了移柱和减柱两种做法,即减去两次间柱,将明间柱向两次间移位110厘米,在隔架科斗栱下施垂莲柱,用两层内额及绰幕枋将明间柱和垂莲柱构联。前檐柱头铺作为五铺作单抄单下昂重栱计心造,里转五铺作双抄单栱计心造,耍头雕成龙头形,撑头为乳栿伸出檐外制成蚂蚱头,现龙头式耍头和下…[详细]
永济扁鹊庙
  扁鹊,名秦越人,勃海莫人(今河北任邱),又家于卢国,我国古代的名医,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扁鹊墓位于今永济市虞乡镇清华村东,墓冢高约1.67米,周长约50米。墓旁有石羊一对、古槐1株。在墓东有扁鹊祠,祠内存碑最早者为明万历庚子《重修扁鹊祠记》。扁鹊祠分东西二庙,西庙最早,可惜西庙在抗日战争期间,遭日军战火所毁,仅存石狮1对及碑碣3通。东庙保存较全,有正殿、献殿。正殿暖阁中有泥塑扁鹊坐像,左右两侧侍立司药、司书男女童。东西两垛殿塑二药王坐像,旁侍司药、司书男女童,均保存较好。扁鹊像施彩沥粉贴金,龙袍玉带,有宋塑遗风。2019年10月…[详细]
董村戏台
  董村戏台时代:元建清修地址:永济市卿头镇董村戏台创建于元至治二年(1322年),清乾隆十六年(1761年)、嘉庆二十年(1819年)两次重修。戏台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下有石砌台阶,高1.3米,东西长11.4米,南北宽11.4米,台上建筑分前后台,前台宽4米,后台宽2.6米。檐下斗栱五铺作双下昂,当心间出45度斜栱。前台中央悬光绪二年“遏云楼”木匾一块。2019年10月7日,董村戏台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详细]
崞阳文庙
  崞阳文庙时代:元地址:原平市崞阳镇文庙街始建于元代,明清均有修葺。现存建筑主要有影壁、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等,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大成殿为元代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单檐歇山顶。殿顶施绿、黄、蓝琉璃饰件。崞阳文庙,位于原平市崞阳镇北街村文庙街。据光绪版《崞县志》记载,始建于元大德三年(1299),后经明、清两代修缮。东西长114.5米,南北宽146米,占地面积16717平方米。坐北朝南,三进院布局,中轴线依次建有影壁、棂星门、泮池、戟门和大成殿。现存建筑大成殿、戟门为明代遗构,余皆为清代建筑。庙内存元碑1通,清碑6通。2004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将文庙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容…[详细]
阳城文庙
  文庙时代:明、清地址:阳城县城内东南隅文庙始建于宋,明洪武年县令李芾重建,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大成殿灾毁,道光十九年(1839年)进行了修缮,扩建大成殿为五间,增修了崇圣祠、东西庑和戟门等,包括孔圣庙、明伦堂和文昌宫。现仅存孔圣庙、房屋二十余间,为明清建筑。孔圣庙为二进院,面积约1000平方米。前院有畔池、戟门、名宦祠、乡贤祠,后院有大成殿、东西庑。主体建筑大成殿,重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石砌台基,面宽五间,进深八椽,重檐歇山顶,施琉璃瓦脊。九檩前廊式构架,下檐柱头斗栱五踩双翘,上檐平身科斗栱三踩单翘。脊檩下有道光十九年郭扬、王业重建题记。2019年10月7日,阳城文庙入选第…[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