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由国务院核定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确定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国务院于2019年10月7日核定并公布。共计762处,包括古遗址(167处)、古建筑(280处)、古墓葬(30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34处)、石窟寺及石刻(39处)、其他(12处)等。
刘家洼遗址
  刘家洼墓地时代:东周地址:澄城县王庄镇刘家洼村保护范围:东南至永乐苹果示范基地边界,东北至马家沟南界,西南至赵冯路鲁家河桥西北80米,西北至鲁家河西沟北界。建设控制地带:东南至A区外扩100米,东北同A区,西南至A区外扩30米,西北至A区外扩10米。2018年,刘家洼墓地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刘家洼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东马坊遗址
  东马坊遗址位于西咸新区沣西新城东马坊村,2018年考古人员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调查发掘,发现的城址内周长约2920米,面积约57万平方米,同时还发现了水井、灰坑、陶器、瓦当等相关遗存,以及“左宫”“右宫”“大匠”等字样陶文。而这些文字对应的都是秦汉时期负责大型宫殿建筑营建的主要职官。沣西新城东马坊遗址近期被考古界考证为雍王章邯的都城“废丘”。该遗址始建晚于栎阳城遗址,早于秦咸阳宫遗址,营建时间应早于阿房宫,但参与营建的机构规模却与阿房宫相当,显示出该遗址建筑始建时有相当高的建筑等级,是已知秦人渭河以南大片区域修建最早的高等建筑群。2019年,东马坊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中渭桥遗址
  横桥遗址在今窑店镇南东龙村以东150米处。秦建都咸阳后,渭北有咸阳宫,渭南有舆宫。秦昭王为接通南北二宫,于渭水之上造桥,名横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扩建咸阳宫的同时,也扩建了横桥,所谓“渭水贯都,以象天流,横桥南渡,以法牵牛”。西汉初重修横桥改名横门桥、渭桥。景帝刘启五年(前152)在今高陵县耿镇南建渭桥,后称东渭桥,武帝刘彻建元年三年(前38)在今秦都区两寺渡一带“初作便门桥”,后称西渭桥。唐代以横门桥居中,故称中渭桥。三国至魏,中渭桥多次又废又修。唐太宗贞观年间,又将此桥东移10里至阳陵之南,唐末桥仍在。渭河3桥以中渭桥规模最大,桥广6丈,南北380米,68间,750柱,122梁,柱南北有堤…[详细]
血池遗址
  雍山血池祭祀遗址时代:秦—汉地址:凤翔县柳林镇半坡铺村(血池村)、沟南村、尧奠村保护范围:血池遗址所处的三条山梁,东至夯土台以东水泥路与北斗坊村北连线,南至北斗坊、尧奠村、半坡铺村北半山腰一线,西至半坡铺村东北半山腰向北延伸至建筑区外扩170米,北至与夯土台以北连线。建设控制地带:东至北斗坊村北南北向自然沟,南至北斗坊村、尧奠村、宝汉高速、半坡铺村以北沿线,西至保护范围外扩130米,北至西北角与雍山道观以南连线。2018年,雍山血池祭祀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血池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孙家南头仓储遗址
  孙家南头西汉仓储遗址时代:西汉地点:凤翔县长青镇孙家南头村保护范围:东至东岭厂区变电站,西至孙家南头七组断崖,南至孙家南头村八组坡道,北至孙家南头村六组;遗址东西长80米,南北宽250米。建设控制地带:A区东、南、北各外延100米,西同A区。2008年,孙家南头西汉仓储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孙家南头仓储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柳巷城遗址
  柳巷城址时代:东汉—北魏地址:宝鸡市眉县常兴镇尧柳村保护范围:墙体外延14米。建设控制地带:A区东、南、西面各外延50米,北面同A区。2014年,柳巷城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柳巷城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西灰山遗址
  西灰山遗址位于民乐县李寨乡菊花地村北3.7公里。属四坝文化。面积约1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3米,暴露有灰坑。采集有夹砂红陶片,器表多饰绳纹、弦纹、划纹,彩绘纹样有-三角回纹、阴刻三角纹、网格纹、连弧纹等,器形主要有瓮、壶和单、双耳罐等。另采集有石刀、石斧、骨锥、炭化麦粒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四坝文化的内涵和河西早期青铜文化有重要价值。2019年,西灰山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石家及遇村遗址
  石家遗址及墓群位于庆阳市宁县早胜镇西头村石家社,经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初步勘探,在15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共发现各类遗迹423处,其中墓葬257座、车马坑20处、灰坑70处、活土坑60处,此外还有沟、窑址、水井等遗迹。发现、出土陶器、青铜器、漆器和骨贝器等;其中M35一椁重棺,出土青铜器有鼎、翣、戈、矛、镞、衔镳、盾鍚等。根据出土物判断,年代为周、汉,对于研究当时的社会-与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遇村遗址位于宁县早胜镇遇村。面积约18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米,暴露有灰坑、居址、墓葬。采集有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片,器表主要饰绳纹,器形有罐、盆、簋、豆、鬲等。豆器最多。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周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价值…[详细]
毛家坪遗址
  毛家坪遗址位于甘谷县盘安镇毛家坪村西侧。1984年曾进行过发掘。面积约3.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2--2米,遗址有房址和灰坑等。出土有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黑色带纹、条纹、同心圆纹彩陶盆、钵。另有齐家文化刻划纹、附加堆纹、篮纹、粗绳纹泥质红陶罐、折肩罐及石斧、石刀、石铲等。还采集有周代夹砂灰褐陶罐、鬲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马家窑文化与齐家文化的相互关系及其文化发展序列有重要价值。2019年,毛家坪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马鬃山玉矿遗址
  马鬃山玉矿遗址位于酒泉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马鬃山镇滚坡泉村村委会西20千米马明公路南侧戈壁滩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大小不等矿坑124处,分布范围呈长方形,东西长约5.4千米,南北宽约1千米,面积540万平方米。地表可见大量矿石堆积、夹砂陶片和白骨堆。遗址内的矿坑形状大部分呈不规则长方形,最大的东西宽约10米,南北长约50米,深约2.6米。2008年7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与肃北县博物馆有关人员,对马鬃山玉矿遗址进行了重点调查,从遗址周边所采集的夹砂红陶、灰褐陶等遗物特征和矿井的开采方式等几个方面推断:该玉矿遗址是青铜时期—魏晋时期玉矿开采遗址。该遗址是甘肃境内所发现的唯一一处早…[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