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村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村篇

北柴村造像碑
  北柴村造像碑,始刻于北齐天统元年(公元565年),青石质,碑身为一整块石料刻制而成,通高2.3米,宽0.84米,厚0.27米。碑身上部已断裂,圆首、六龙盘顶,龙头向下,做吸水状,龟趺座,头右外伸,头部已断裂,碑阳有佛龛三层,额龛呈珪形,中刻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佛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圆形华盖,菩萨、弟子足蹬莲花,肋侍左右。中龛为方形,上部凸出成圆顶状,佛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华光四射,烈焰腾空似炽成光佛,肋侍六尊,有二龙口吐莲花承托。下龛一佛四侍、佛桃形光顶,结跏趺坐,四侍蹬莲花,上有二龙腾空护侍,下部刻左右金刚力士,底部平列六龛,刻托举力士阿修罗,作擎天之意。碑阴有佛龛两层,造像已毁,按残痕似刻佛传…[详细]
文石村
  吉安市吉州区樟山镇东北方向约4公里(距城区20公里)处有一被竹丛、藤蔓包围的江边古村——文石,它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古村,依山傍水,犹如深居闺中的“小家碧玉”。该村历史悠久,文风鼎盛,建筑别具一格,山水赏心悦目。是唐朝名将李晟(西平郡王)的后裔聚居地,村中皆姓李,至今仍保留着纪念李晟的标志性建筑“西平第”,虽历经沧桑,仍屹然挺立。文石,又名“横石”。整个村庄象一块横着的大石块,伸进赣江之中;而一条河犹如玉带绕村庄而过,宛如一幅图画。进村的各条道路两旁,长满了小叶竹丛、藤蔓,就像经过园艺师装扮的通幽花径,整个古村俨然藏在竹丛中,于是便有了“竹丛里的江边古村——文石”这一美誉。该村值得称道的景观、文物…[详细]
上街古村
  上街村座落在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洋门乡北端,属罗霄山脉延伸段。地形东、北高、西南低、四境丘陵环抱、中部多见平畴、形似盆地。村北靠金溪山,西依金莲山,东傍前山,三面环山,形成天然屏障,整个村庄依山傍水绿树成荫。发源于陈山山脉的陈山河宛如玉带从村庄的西南面婉蜒而过。村后三条山谷间溪水汇聚成常年不竭的三条江,分别为雷源江、吉源江、海源江。在三条江旁村民开垦三块共计3000余亩良田,分别是雷源垅、吉源垅、海源垅形成了上街古村的主要生产区。唐贞观元年(627年)梁氏先祖彦俊由湖南长沙来此开基,至今有近1400年历史。五代时刘谦由泰和韭洲迁徙至此,拓荒创业、发展壮大,现整个村落成为以刘姓聚居为主的传统村落。…[详细]
浯漳古村
  漳村地处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相山镇相山山麓,是一个千年古村,浯漳以祠堂林立享誉乡里,而古祠堂中又以中西合璧文化闻名遐迩。浯漳村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史久远,可谓是“千年古村”。地处相山峰南麓,北临相山,南临大华山,两座名山南北对峙;西临芙蓉山,东临小华山,两山东西对峙。周围一座座青山相连,群山环抱,形成天然屏障,中间是一片开阔地带就是浯漳古村。…[详细]
蒙古族村
  蒙古族村主要由云南通海兴蒙蒙古族乡代表性的合院系“一颗印”式的建筑、蒙古包及跑马场等组合而成,既表现了大草原游牧民族的祖风特征,又展示了云南蒙古族独特的建筑风格。蒙古族在云南有2.8万人,主要居住在玉溪市通海县兴蒙蒙古族乡。民居建筑:“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居住和使用。宗教信仰:…[详细]
政平古文化旅游村
  政平古文化旅游村地处宁县南部,距县城30公里,是陇东泾河、马莲河两大河流和县内无日天沟河的交汇处,故俗称“三江口,红花驿”。东临正宁县,东南及南部分别与陕西省彬县和长武县接壤,襟带三河,环屏四山,“鸡啼一声四县闻,镇此一地四平川”,是宁县南部边境风景幽美的著名古镇。这里,东为小河沟,彼岸艮宫山,连壤正宁县,山下小河沟东岸台地上尚存的凝寿寺,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被称为“甘肃浮图第一塔”。该塔造型近似西安大雁塔,通体砖结构,平面呈正方形,楼阁式,共五层,底宽6米,高22.1米,第一层正南开券门,二、四层东西向开券门,三、五层南北对开券拱门,二、三层施平座栏杆,五层设天宫,上建宝顶。各层叠涩出檐…[详细]
白沙古村
  白沙村旧称碧岸村,它依山傍水,从空中俯瞰全貌好似一只硕大的螃蟹。村后小山树林覆盖,盛夏草木盛开,芬芳四溢,候鸟啧啧成韵,令人心旷神怡。村前是开阔的田野和塭港,深秋绿稼盈亩,青蟹满池,渔舍临岸,水鸭盘空。远处“乌坎港”曲水荡流,潮起潮落,鱼鸥逐浪。自然环境相当优越。白沙村(包括龙珠、德安二个自然村),现有人口9300多人。全是沈姓,操“福佬”方言。白沙村自南宋孝宗帝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至今已达八百余载。据长辈口耳相传以及现有的田地、宅地、坟墓等的地名综合考证,白沙村曾有“许、洪、邱、李、林、郑、白、沙、黄、林、陈、杨”诸姓氏聚居,后外姓逐渐他迁,才形成今天的白沙沈。白沙村一至三世祖(宋坟…[详细]
玉堍古村
  阳新县玉堍村,位于县城西北十公里处风景秀丽的黄姑山脚下,自然环境优美,村前有小溪长流,村后有群山环绕。翠竹摇曳,泉水叮咚,民风纯朴,家乐人和。玉堍村建村历史悠久,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据阳新县志和玉堍村李氏族谱记载,该村自宋元时期,便有先人居住。至明清两代,该村更是人丁兴旺,香火鼎盛。玉堍村后的黄姑山上,清代所建的西山寺,暮鼓晨钟,经声朗朗;百佛山上,明代所建的百佛庙,百尊铁佛、栩栩如生;崖头堡上,宝下古洞,洞中套洞,蝙蝠成群,凉风习习,幽深难测,至今,没有一人能够走到洞底;更有那沈家岭上的古樟,高约十余米,树冠如盖,围宽5米,需3人合抱,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玉堍村前,本有明代古桥一座,可惜…[详细]
禾木村
  在新疆美丽的哈纳斯湖旁,有一个小巧的山村——禾木村,它素有“中国第一村”的美称。原木垒起的木屋散布村中,小桥流水,炊烟袅袅……古朴的山村景致,像喀纳斯湖一样充满神秘色彩。禾木村是图瓦人的集中生活居住地,是仅存的3个图瓦人村落(禾木村、喀纳斯村和白哈巴村)中最远和最大的村庄,总面积3040平方公里。这里的房子全是原木搭成的,充满了原始的味道。最出名的是万山红遍的醉人秋色,炊烟在秋色中冉冉升起,形成一条梦幻般的烟雾带,胜似仙境。在禾木村子周围的小山坡上可以俯视禾木村以及禾木河的全景:空谷幽灵、小桥流水、牧马人在从林间扬尘而过。禾木村最惹人注目的就是那一栋栋的小木屋和成群结队的牧群与雪峰、森林、草地…[详细]
云舍土家民俗文化村
  云舍土家民俗文化村云舍,距江口县城仅5公里,是江口县太平土家族苗族乡的一个行政村。全村以杨姓土家族为主,是贵州省批准的第一个土家族民俗文化村,有“中国土家第一村”之称。云舍人是省溪杨氏土司的后裔。长达近700年的土司制度,孕育了云舍灿烂的土家民俗文化和生态文化。桶子屋是云舍最具特色的土家族古建筑,其结构一般由正屋、偏屋、木楼和朝门组成,四面封墙,又叫封火桶子。一般来说,云舍桶子屋建筑整体呈正方形,北高南低,上方为正屋,分中堂和左右厢房,下方为楼子。有的四围相连,中间空出,形成四角天井。桶子屋多为砖木结构,院子和阶檐用青石板铺就,四围是青石为脚的砖砌高墙,侧视呈梯状,皆有飞檐。一般阶檐和石墩皆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