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云南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云南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林街清真寺
  林街清真寺,位于无量山脚下,风光旖旎的澜沧江东畔的林街乡林街村回营组中央,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是由林街名人马玉堂率回族群众捐资,聘请大理剑川工匠建盖,占地面积约一千一百八十一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七百五十平方米,由礼拜大殿、喧拜楼、厢房组成。有大殿和教拜楼,两幢建筑东西对向,大殿坐西朝东,教拜楼坐东朝西。大殿系歇山顶抬梁式结构,前檐下有斗拱,面阔5间18米,进深5间14.9米,高16…[详细]
曼阁佛寺
  导游:曼阁佛寺傣语叫“洼曼阁”,意为中心佛寺,寺院四周被一幢幢傣家竹楼和菩提、芒果、槟榔等高大阔叶树所环绕,为典型的南传小乘佛教寺院。寺院始建于1477年,原址在院址以西1千米处。由于这座佛寺是当地佛教信徒、佛教高僧和西双版纳最高封建领主,宣慰-捐款修建的,因而在宗教界和社会上具有较高的地位和影响。介绍:曼阁佛寺屹立在澜沧江大桥的北面,从景洪往东走,跨过澜沧江大桥,向右拐进曼阁寨,就可看到金碧辉煌…[详细]
圆觉寺及双塔
  圆觉寺俗名大寺,位于巍山县城东灵应山,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万历年间重修,后焚毁。天启二年(1622年)重建,清代康熙重修。寺座东向西,依山而建,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后殿,南北为观音、文昌、地藏、伽兰等殿。共有十个院落,其布局巧妙而引人入胜,把寺庙建筑与园林融为一体,层层升高,步随景移,且在有限的山坡上,向中轴线两侧发展,体现出小中见大的建筑格局。双塔分列于…[详细]
凤仪文庙
  凤仪文庙位于大理市凤仪镇西街凤山东麓,据云南省《文物古迹大全》载“凤仪文庙始建于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明宣德十年(公元1453年)、明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及至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和清末多次重建。现存大成殿及两厢房、大成门、崇圣祠。…[详细]
东城门及钟鼓楼
  祥云县城东城门及钟鼓楼,是云南省政府2003年12月18日公布的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祥云县东城门祥云县城东城门是明代洱海卫城的一部分。祥云县城在明代称洱海卫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由洱海卫指挥周能始建。翌年,洱海卫都督冯诚、指挥赖镇、曹政及千百户等督建而成。城有四门,东为镇阳门,南为镇海门,西为清平门,北为仁和门。现仅存东城门,为考察、研究明代洱海卫城提供了实物资料。钟鼓楼钟鼓楼矗立于县…[详细]
保山光尊寺
  地点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板桥镇世科村后山梁建设时间唐天宝二年(743年)特点儒教、佛教、道教三教合一的庙宇简介该寺坐东向西,依山建成七进五院,共有建筑物23幢,占地9000平方米。建筑物样式分为三类,其中由西至东分别为山门、过厅(附厢房)、文昌宫(北附翠微楼)、大宝殿(附厢房)、观音殿、斗老阁、瑶池楼、戏楼为抬梁架重檐歇山顶殿宇,其余建筑物均为穿斗架硬山顶平房。这些建筑物多数用材粗大,且不事雕琢粉饰…[详细]
芒市菩提寺
  菩提寺,傣语叫做“奘相”,意为宝石寺庙。是德宏地区至今为止最古老的一座寺院,位于芒市的繁华街道上,传说是建于十七世纪末或十八世纪初,最初的寺庙在战争中被损毁,几番修缮后才有了现在的样子。菩提寺院门很美,并非一个严格的景区,游人较少,进门之后,宁静,静谧,让人的内心立刻感受到平静。菩提寺的建筑风格将傣族班干栏式与汉族歇山式融为一体。寺内中堂两侧建有偏厦,厅堂套厅堂,连成偌大的佛殿。其正中塑着释迦佛像…[详细]
户撒皇阁寺
  德宏户撒皇阁寺户撒皇阁寺位于陇川县户撒乡东北角的金凤山上。据传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系西平王沐英屯兵驻防户撒时所建。为汉式建筑,由上奘皇阁寺和下奘报恩寺组成,道教与大乘佛教合一的寺庙,皇阁寺供奉玉皇大帝及诸神像,报恩寺供奉观音菩萨及其它佛像。两寺均为独立的四合院,玉皇殿为城楼式,蔚式壮观皇阁寺,又称皇阁报恩寺,位于陇川县户撒乡政府北角的金凤山上,海拔1470米。始建于明洪…[详细]
丽江金龙桥
  金龙桥又名梓里江桥、梓里桥,号称“金沙江上第一桥”,位于云南丽江市永胜县和古城区之间金沙江上,东连永胜,西接鹤丽,东距永胜城150余里,西距丽江城约80多里。建于清代光绪六年(1880年)正月,由提督蒋宗汉捐资建造,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长江上现存最古老的桥梁。2006年被列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龙桥是万里长江上架设较早,而保存至今的铁索桥,曾有“万里长江只一桥”的称喻。铁索桥飞架高峡…[详细]
文峰寺
  导游:文峰寺位于丽江坝子西南端的文笔峰下,距离丽江县城8公里,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看点:文峰寺是滇西北噶举派-教的最高学府。寺南山中有一灵洞,传西藏-,曾三渡金沙江,寻遍滇西各地,终于有在丽江找到这一神奇美丽的地方。称为佛教传说中的南但赡部州二十四个灵洞之首,即为“南赡第一灵洞”。其侧还有一大黑石,传为迦叶尊者曾在此讲经-,离去鸡足山之前,把华首门钥匙留于此石内,因此凡是到鸡足山去朝佛的青海、西藏…[详细]
清水古建筑群
  清水古建筑群位于丽江市永胜县城西南处的期纳镇清水村,由瑞光寺大殿和东岳庙组成,东岳庙居北,瑞光寺大殿居南。2003年,以东岳庙为首的明清古建筑群被评为云南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2月,清水村被国家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评为全国首批646个中国传统村落之一。2014年2月,清水村被国家住建部、国家文物局评选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东岳庙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至清道光年间逐渐形…[详细]
寿国寺
  寿国寺寿国寺位于云南省澜沧江东岸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城北80公里澜沧江东岸康普乡格丁洛巴村,离县城73公里。寺院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寺坐东向西,由山门、正殿、侧殿组合成一座四合院。正殿是整个寺院建筑的中心,为三重檐攒尖顶式木结构,总建筑面积为403平方米,横面阔20.32米,纵面深20.4米。外形为清代式建筑,内部装修为藏式风格。正殿檐下有密集的斗拱装饰,具有清代汉式楼阁建筑风格,又有藏式寺院的藻…[详细]
德钦飞来寺
  德钦飞来寺藏名叫“那卡扎西’,距飞来寺观景台(游客居住处)1公里,距德钦城8公里。那卡扎西”意为“空行九吾”,相传曾有一尊释迦牟尼佛像从藏地飞来此地,故在此建庙并得名“飞来寺”。正殿供奉有太子雪山神、莲花生以及觉卧那卡扎西佛造像。三面墙上绘有色彩绚丽的壁画,内容为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释迦佛、十一面观音、胜乐金刚、佛教0诸神以及飞来寺的建寺者竹巴那卡降乘、德钦寺以及四川甘孜州几个大寺的-画像。该…[详细]
勐旺塔及西北塔
  勐旺塔及西北塔勐旺塔和西北塔位于临沧市临翔区,是当地重要的佛教活动场所。勐旺塔位于临沧市临翔区章驮乡勐旺村境内的忙公山顶上,塔高16.6米,砖石结构,呈八边形;西北塔位于临沧市临翔区忙畔街道办事处忙令社区西河边的团山顶上,塔高约15.7米,由塔基、7层塔身以及塔刹组成,砖石结构。勐旺塔及西北塔始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是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临沧的重要标志,是我国西南民族地区南传上座部佛教建筑中保…[详细]
温泉摩崖石刻群
  云南省安宁市温泉街道螳螂川右岸的环云崖上,石刻从“九曲龙窝”至“天下第一汤”分为三组,由悬崖绝壁、溶洞群落、飞来怪石组成。长约200米,石崖上镌刻着明清、民国时期遨游温泉的墨客骚人、书画家、爱国将领、名流雅士吟咏温泉的诗词书画、长歌短句、留言隽语、碑铭160余幅。书体正、草、隶、篆等具齐,从石刻既能了解温泉历史,还给人以书法艺术的享受。其中以明代正德十六年(1521年)以右副都御史身份巡抚云南的何…[详细]
嘉丽泽洪痕海拔石刻
  嘉丽泽洪痕海拔石刻位于牛栏江镇罗邦村与黑山村之间的鲇鱼洞洞口左侧石壁上,石壁最高5.5米,最宽6米。石刻记录了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嘉丽泽洪水水位痕迹,并标明了水位的海拔高度。石上还刻有李若瑜题的“民元洪水令人惊,四十八村尽当心。河泊毕屋梯三级,全仗春收度长生”。石刻为民国三十四年四月一日“嘉丽泽水利工程处制”。该石刻不仅是研究解放前嘉丽泽及嵩明坝子水文环境的实物资…[详细]
杨氏宗祠名人题刻
  杨氏宗祠名人题刻,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城东60公里的平川镇盘谷村。杨氏宗祠始建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竣工。杨氏宗祠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380平方米,建筑面积837平方米。现存祠堂、东、西厢房、过厅、百岁亭等建筑,其中百岁亭是宗祠的重要组成部分。杨氏宗祠题刻保存有蒋中正、胡汉民、于右任、李根源、谭泽闿、蔡元培、朱培德、章炳麟、袁嘉谷、陈荣昌等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详细]
董友弟墓石雕造像
  董友弟墓石雕造像 云南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 祥云县云南驿镇董营村,董友弟于明洪武14年(公元1381年)随大将付友德、副将蓝玉入滇,后驻云川(祥云下川坝)承诏屯田于此,,卒后葬于下川坝,所建墓规模较大,墓碑三连圆卷门形。墓两侧有7对人兽石雕像呈八字形对称排列,依次为文官立像2个,武官立像2个,其余则排列着马、羊、犬、虎、狮兽像。石雕群像线条简易流畅刀法娴熟,形象生动,为祥云县境内…[详细]
漾濞苍山崖画
  该崖画地处云南省漾濞彝族自治县苍山西镇金牛村东南方向约距三公里外的点苍山半坡吃水箐,海拔2070米。该地形略呈交椅状,中横一缓坡,绘有崖画的巨石卧于缓坡顶上。巨石系花岗岩质。宽19.9米,高8.25米;崖顶有崖房,画面基本平整;北偏东59度走向;崖下系泥质平地。崖画长5.6米、宽4米,总面积22.4平方米。崖面分别以土黄色和赭红色线条绘制,其内容共分为五组。由于崖画风化剥落及岩浆淋覆,可以辩认清楚…[详细]
奔子栏佛塔殿壁画
  奔子栏佛塔殿壁画,从17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奔子栏村民修建了7座佛塔和6座转经堂,这几座建筑都分布在4.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其中,只有分别建于清康熙末年和光绪年间的曲登拥曲登、娘轰曲登和习木贡洞科在文革中幸存下来,其内的清代壁画是目前我省保存最完好的清代藏族宗教壁画,壁画面积为217平方米。壁画的作者为当地民间工艺艺人,所以壁画在内容中不但反映了藏传佛教各种教派的题材。…[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