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山治水纪念碑位于螺城镇科山东麓,年代为现代,类别为革命纪念建筑物,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治山治水纪念碑位于螺城镇西北社区科山公园大门处西侧。纪念碑为花岗岩五角形实心柱,高2.55米,碑座高0.80米,雕以四时花卉。碑身每边各镶辉绿岩石的《治山治水纪念碑记》五方:正面东向的一方碑阴刻竖排楷书“治山治水纪念碑”七个大字,其余四面为阴刻横排楷书和拼音文字各二方;每方还配有花岗岩石雕对联一对,以歌颂人民群众改造自然的无畏精神。…[详细]
林权民烈士纪念碑位于东岭镇东岭街,年代为现代,类别为革命纪念建筑物,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林权民烈士纪念碑位于东岭镇政府所在地集市广场上。纪念碑建于1957年,坐北朝南,花岗岩石结构,占地面积80多平方米。纪念碑碑台呈八角形,高0.7米,筑有围栏。碑身作方锥体,高1.2米,座为方形,连座通高2.9米。碑身正面竖刻隶书“一九三○年惠安暴-动-委员会青年部长/林权民烈士纪念碑/一九五七年八月一日立”;其余两面刻着烈士的革命斗争事迹。…[详细]
蓝飞鹤烈士纪念碑位于涂寨镇新亭村,年代为现代,类别为革命纪念建筑物,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蓝飞鹤烈士纪念碑位于涂寨镇新亭村。纪念碑由墓碑和墓亭组成。墓碑立于1955年,坐北朝南,为长方形圭首辉绿岩石质,镌刻“蓝飞鹤烈士之墓”。1958年再筑,以三柱水泥攒尖顶墓亭护盖,高6米许。亭顶塑以镰刀和锤子,碑尖竖以五角红星。碑亭正左右三面之弧形横眉分别题刻“碧海丹心垂万世”、“人民功业立,铁血不白流”、“气重山岳,名垂千古”。墓区分两层,各铺以条石,底层边砌长条石板凳。右边立有“蓝飞鹤同志事迹”碑记。…[详细]
邱二娘起义遗址位于紫山镇半岭村,年代为清,类别为革命遗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邱二娘起义纪念地位于紫山镇半岭村北的高明王宫。高明王宫建于明代,清末及民国间有过维修。宫坐北朝南,系土木结构,两进三开间,由下落(山门)、天井、正殿组成,南北深15.2米、东西宽8米。正殿面阔进深各三间,硬山式屋顶,祀宋将高明王。1949年后作为小学教室,宫貌大变。1986年,宫外广场北侧新建教室校舍,学校迁出,复为宫观。…[详细]
大岞山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位于崇武镇大岞山,年代为新石器时代,类别为古遗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位于崇武镇大岞村的大岞山(西岞山)东坡的龙喉岩背面,遗址在岩石土坡间的40×30米的范围内,堆积层呈灰黑色,厚约1米,表土已被农耕破坏。地表发现散露多种陶片及已风化的属于原始人类食后抛弃的蛤蜊壳。先后采集到石刀1件、残石锛2件、陶片100多件。陶片可辨器形有:釜、钵、罐。陶质多为红、橙红、黑等颜色的夹砂粗陶,细泥磨光者较少。纹饰有篮纹、绳纹、斜线纹、云雷纹及附加堆纹等。…[详细]
后窑古窑址位于螺阳镇东风村,年代为北宋,类别为古遗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后窑古窑址位于螺阳镇霞光村后窑村下厝西模墩的丘陵地上,1976年考古调查发现,为北宋时期窑址。其范围约500平方米,有残存窑基及瓷片、窑具堆积层,厚薄在0.5~0.2米之间。采集的器物都已残缺,以壶为主,次为罐、钵、盏、瓮、洗、器盖、窑具等,器形较粗大厚重,技0-模并用。釉为黑色、黄褐色,多施半釉,纹饰简单,大多素面。…[详细]
青龙桥位于辋川镇峰崎村北的麒麟山下。青龙桥为南宋宝祐年间(1253—1307),惠籍僧人、著名造桥慈善家释道询建造。它是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辋川桥建成以前惠安县城与辋川直至惠北的交通要道。随着潮汐的变迁和辋川桥的建成,青龙桥的作用逐渐降低而疏于维修,桥已残缺不全。现桥残长35.8、宽3.9、高2.5米,尚存4孔5墩,墩为半船形,每孔净跨10.3米。桥面各节原架5条石板,有的已断缺。其中石板最长者12.8、宽1.4、厚0.68米,重达32900公斤。…[详细]
辋川桥位于辋川镇辋川街,年代为明,类别为古建筑,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辋川桥位于辋川镇辋川街西侧狮子山下,横跨于菱溪与林辋溪入海交汇处,频临辋川港海运码头,沿海大通道贯穿。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惠安知县张桓创建此桥。昔时辋川桥是辋川通往惠北、肖厝、枫亭、仙游一带的交通要道,直至1933年才被新建的跨海公路桥所取代,成为人行道。桥为石构梁桥,东西走向。实测长121.4、宽3.9—4.9,高7米,7墩8孔。墩系用大方块石叠砌而成,中墩高达15米。桥面石板长10.0、宽1.0、厚0.5米,两侧护有石栏。…[详细]
莲城遗址位于净峰镇城前村,年代为明,类别为古建筑,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旧称黄崎城,位于净峰镇东莲村北20米的小山上。城墙环小山用条石单面筑砌,近似方形。明洪武年间,在惠安建有崇武、莲城、小岞、峰尾、獭窟等五城,现除崇武城外,唯莲城尚保存有大体规模。但现存城址仅存南城门,系拱形,残高2.7、宽2.25、厚1.1米,城楼已毁,城上垛子亦倒塌不存。城墙除东南、东北部保存较好以外,余者塌落殆尽仅留城基。城墙残高5.1、宽2.95米。现存城址实测周长520米。…[详细]
净峰寺位于惠安县净峰镇,建于唐咸通三年(公元861年),净峰寺由观音殿、李仙祠、文昌祠、三宝殿等组成系列建筑群体。弘一法师曾在此研究佛学。门票/开放时间10元邻近景点洛阳桥崇武古城净峰寺位于净峰镇山透村北100米处的净峰山上。其山圆丰端秀,上多怪石,如水啮射状,并产有红丹石,而且地处海滨,三面环水,一面负陆,别具秀丽的山光海色。寺始建于唐咸通二年(861),现存系清光绪三十年(1904)重修及近年…[详细]
科山寺旧址位于螺城镇科山,年代为宋-清,类别为古建筑,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科山寺位于螺城西郊的科山上,面临城区,背负莲花峰,东侧有庄先生祠、刘望海报德祠。科山原名“登科山”,因宋代卢瞻曾结庐读书其上,后中举登科而名之,简称“科山”。寺始建于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3),寺前后环境建设总范围3000多平方米,规模宏大,格局严整,形成了包括佛刹、道庙、儒祠的释道儒三教同尊的胜地。…[详细]
后郭岩峰寺石造像位于黄塘镇后郭村北1公里处的白岩山上的岩峰寺内。岩峰寺始建时间史书无载。应建于宋代,寺分前后两殿,各以一巨大岩石南向一侧开龛刻石造像,其余三面墙体和屋盖系土木建筑,硬山式,单间。该寺山门为利用两边层岩辅以砌石而成,有如寨门;右旁高岩上还刻有“梅关”两字。山的西北侧也有一寨门,旁刻“石匠梁秀山——崇祯元年建”。该寺在明崇祯元年(1628)及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两次重修,其后,寺构渐有损坏,而石刻造像则保存完好。…[详细]
一片瓦寺摩崖石刻位于紫山镇南安村西侧的一片瓦山上。山巅巨岩下辟洞窟为寺,称一片瓦寺。洞内及山中岩壁有明代戴卓峰与清代、近代无名氏的摩崖题刻10多段。…[详细]
龙喉、狮石台崖刻位于崇武镇大岞村,年代为明,类别为石刻,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龙喉与狮石台摩崖石刻位于崇武镇大岞村大岞山上,其东侧为大岞海,风景秀丽,距崇武风景区约2公里,上有明代题刻6段。…[详细]
文笔山崖刻位于涂寨镇文笔山,年代为明,类别为石刻,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笔山摩崖石刻位于涂寨镇文峰村西北侧的文笔山上。明代因在山巅砌石如笔状,遥对县孔庙及笔架山,故称“文笔山”,现代书法家梁披云题有:“文笔峯”三个大字。此处距惠崇公路约3公里,山下有文笔中学、山尾小学、山尾村委会,山上有明代石刻2段。…[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