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屯村李氏祠堂位于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田庄镇后屯村中部,是一处清代家族祭祀用祠堂建筑。现为大门、正堂和东、西配房组成的四合院,基本保持了清时期的建筑格局,文物建筑在形制特征、材料和工艺特点等方面保留了历史现在,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其创建、重修年代清晰,整体布局合理,建筑工艺精湛,有着重要的科学、历史、艺术价值。2022年1月,被核定公布为山东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王店村王氏家祠位于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大义镇王店村中部,是一处清代家族祭祀用祠堂建筑,始建于清·道光十四年。现为由正堂、东、西配房,大门组成的四合院,基本保持了清朝时期建筑格局,主要文物建筑在形制特征、材料和工艺特点等方面保留了历史原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院内《王氏祠堂碑记》字体工整,详细记载了该家祠的创建、维修年代,旗杆石是王氏族--威的象征,对于研究王店村王氏宗族渊源及鲁西南清代祠堂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2022年1月,被核定公布为山东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田小集村田氏家祠位于巨野县大谢集镇田小集村,是一处清代祠堂建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是清朝中宪大夫刑部云南山西司主事候选道员田华墺及其后裔田钧、田鸿谟的故居,原有深宅大院四进,亭台楼榭百余间,故居规模宏巨,建筑精美。民国时期舍宅为祠,现仅存正堂一处,面阔五间。传统木雕、石雕工艺,精工细作、内容丰富、寓意吉祥、美轮美奂。田小集田氏家祠庄重典雅,布局独特,“轩式”建筑风格为鲁西南所仅有,至今保存良好,极具文物、艺术、科学研究价值。2022年1月,被核定公布为山东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崂山摩崖石刻群位于青岛市崂山区沙子口街道、北宅街道、王哥庄街道,年代为西晋、唐至民国。2022年1月,被核定公布为山东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修治洙河碑,位于山东省曲阜市鲁城街道,始立于明嘉靖五年(1526年),记载了洙河修治情况。2022年1月,被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修治洙河碑”始立于明嘉靖五年(1526年),记载了总理河道都御史章拯修治洙河的过程,清乾隆二年(1737年),孔继汾、孔继涑对洙河再修及丁宝桢对洙河第三次浚修,清光绪二年(1876年)陈锦刻立。“修治洙河碑”高2.20米,宽0.98米,厚0.33米,立于泉池之…[详细]
阴佛寺石窟造像位于泰山南麓泰安市郊区角峪镇玉皇山南坡峭壁上,属晚唐石窟造像。横长方形、弧顶龛形窟,内有高浮雕释迦牟尼佛1尊,坐像,螺髻,双耳下垂,表情和蔼慈祥,内著僧支,外披袈裟,作施无畏印(已残缺)和与愿印;双膝下垂,跣足踩莲座。有唐咸通十四年(873年)题记1则。龛外峭壁上有数尊小佛坐像。…[详细]
山东新华翻砂厂旧址位于钢城区汶源街道,年代为1966年,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018年6月28日,山东新华翻砂厂旧址被公布为济南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刘仲莹故居(中共山东省工委旧址)位于莱芜区牛泉镇鹁鸽楼村,年代为1902年,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015年5月4日,刘仲莹故居(中共山东省工委旧址)被公布为济南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大峰山革命遗址位于长清区孝里镇大峰山风景区内,年代为1938年,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979年09月03日,大峰山革命遗址被公布为济南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中共莱芜县委建立旧址(和尚洞遗址)位于莱芜区牛泉镇鹁鸽楼村和尚洞,年代为1932年,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997年12月25日,中共莱芜县委建立旧址(和尚洞遗址)被公布为济南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山东人民印刷厂旧址位于莱芜区高庄街道塔子村,年代为1970年,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018年6月28日,山东人民印刷厂旧址被公布为济南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王献唐墓,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金家岭街道。与康有为墓为邻,墓呈圆形,前立墓碑,正面刻“王公献唐先生之墓,曲阜孔德成拜题,1991年元月吉日”。四周砌有石墙、台阶和栏杆,均为花岗岩质地。2022年1月,被核定公布为山东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胶东行政公署旧址位于青岛莱西市马连庄镇河崖村,马连庄镇的东北方向,胶东行政公署旧址,如今已经挂牌为“河崖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在从镇驻地通往河崖村的路上,就能看到这些牌子。1947年8月至1948年底,中国共产党在山东省第一个独立的地方红色政权——胶东行政公署,迁至莱西市所辖的马连庄镇河崖村办公,时任胶东行署主任的汪道涵也在该村居住。行署还在该镇下洼子村成立了“北海银行”,并建立了胶东地区第一个“新…[详细]
文汇中学旧址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张家楼镇西崔家滩村,占地18亩,院内有两棵百年银杏树高大挺拔,枝繁叶茂。文汇中学创办于1933年,由爱国人士崔仁卿先生发起筹资建成。一开始,学校规模不大,叫做“育英”初级小学,后逐步发展,改名为“文汇中学”。鼎盛时期发展到6个小学班、3个初中班,教职工26人,学生400人,为当时青岛地区规模最大、声誉最隆的学校之一,与青岛中正中学、即墨信谊中学(今即墨一中),并称青岛三大名校。该校培养了许多抗日救国仁人志士。今旧址有9间高大瓦房,黑砖墙、拱形门依然如故,记载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2022年1月,被核定公布为山东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黄埠水厂旧址位于城阳区夏庄街道中黄埠村东,白沙河中游南岸,在青岛供水史上是继海泊河水源地、李村河水源地、白沙河水源地之后的第四个水源地。黄埠水源地1936年3月开始兴建,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停建,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恢复开工,1942年竣工建成,与黄埠水源地配套的工程:四方山贮水池(三万吨)也于1942年完工。从1942年至1959年崂山水库建成之前,这里是青岛市主要送水厂。原厂区占地61亩,院内古树成林,环境静幽,14栋建筑包括日本兵舍、炮楼、机室、办公别墅等,大小房间59间,建筑面积1060.95平方米。还有一些机件及构筑物,如175千瓦日本三菱电机和道路中的日本古力,也是…[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