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四批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四批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9月2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共49项
漳州南山寺
  介绍漳州南山寺在漳州市区九龙江南畔的丹霞山麓,为漳州八大名胜之一,是闻名海内外的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的佛教大寺院。据《龙溪县志?古迹》记载,它原名“报劬崇福禅寺”,是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太子太傅陈邕所建,至明朝才改称南山寺。南山寺规模宏大。进五个并列的大门为天王殿,殿中奉祀一尊笑迎八方来客的弥勒大佛像,两旁分列四大天王(也称四大金刚)高大形象。福建漳州市…[详细]
北苑凿字岩石刻
  北苑御茶园凿字岩摩崖石刻和作坊遗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苑御茶园“凿字岩”摩岩石刻在城东东峰焙前村附近的“林垅”小坡之上,岩高约3米,长约4米,宽约2.5米,岩石下面刻有楷书八十字,每字约20×30厘米,为北苑茶园纪事文;左侧面刻有七十余字,每字约10×15厘米,因长期受风雨冲蚀,渐已风化,字迹模栅,难以辨认完整内容。其正面楷书石刻为:“建州东凤凰山,厥植宜茶,惟北苑。太平兴国初,始为御焙。…[详细]
赐恩岩观音石刻造像
  瑞像岩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清源山左峰。岩下山径迂回,岩前奇石突兀,排列如僧人群立,称之罗汉峰。附近岩石林立,有石龟、石蟒、石城、石窗、石门诸胜,惟妙惟肖。因有释迦瑞像石雕一尊,故名。鉴尊石像乃就天然岩石依崖凿而成,高4米,宽1.5米。左手下垂,掌心朝外,明成化年间建有石室,用以保护石像,石室纯用花岗岩筑成。石像、石室同为岩中主要文物。赐恩岩的白衣观音造像,雕于北宋元右年间,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详细]
南安莲花峰石刻
  莲花峰石刻,位于南安市丰州镇桃源村莲花峰石亭寺后。现存宋至清摩崖石刻23方。现存有“欧阳行周书室”石刻;最早的是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泉州郡守高惠连所题“岩缝茶香”。清朝道光皇帝于辛丑年(1841)品尝石亭茶贡品后御赐“上品莲花”四字也镌刻在莲花石上,此外还有“欧阳行周书室”石刻,石亭寺后有马致远携友登临题名石刻等。莲花石背面西侧有两块高大的钟鼓石,形声皆像,是为天然奇观。…[详细]
木棉亭碑刻
  木棉亭碑刻,是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建漳州龙海市九龙岭九湖镇木棉村口木棉庵前,亭为钢筋水泥仿木结构,长方形八柱亭子,歇山顶,上覆绿色琉璃瓦,匾额镌“木棉亭”三字。 柱上有楹联多副,其中最有名的是汉寿朱熙撰写的“明春秋大义,为天下除奸”。亭子后面有一排碑刻。有一方碑刻镌“宋郑虎臣诛贾似道于此”十大字,此碑原系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亲立,原碑已废,现存碑刻是清乾隆间知县袁本濂重立。另一立石碑系明人题…[详细]
蚶江海防官署碑记
  蚶江海防官署碑记蚶江海防官署碑记,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泉州城东南石狮市蚶江镇原清代海防官署内院。俗称“蚶江对渡碑”,清嘉庆十一年(1806)立。花岗岩石质,长方形,圭首,高2.34米,宽0.86米。碑额阴刻篆书“新建蚶江海防官署碑记”10个大字。正文阴刻楷书,记载清代蚶江的海防设施及与台湾鹿港对渡之事,系泉州府海防通判郑奎撰,候选教谕许温其书。该碑在“文革”初被砍为两截,分别放置于厕所墙上和水…[详细]
王潮墓
  王潮墓,位于盘龙村西北800米处的凤旗山东麓。墓依山为陵,呈“干”字形石构地宫,在闽南一带极为罕见。墓的主人是河南光州固始人王信臣,公元885年,王潮与其弟王审知随河南人王绪的部队南下福建,893年归降于唐,后授其泉州观察使、工部、户部尚书,敕拜福建观察使,授威武军节度史,死后封为秦国公。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王潮墓位于惠安县螺阳镇盘龙村凤旗山。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王潮(846~897年),河南光州…[详细]
义存祖师墓
  义存祖师墓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大湖乡雪峰寺内。始建于唐天佑四年(907年),石构,高4.1米,底径2.9米,塔座为八角形,底层石阶两级,上置素面须弥座。塔身呈钟形,石面上浮雕圆珠纹,外观如七层念珠环绕塔身。顶如圆笠,上有圆珠结顶,称“难提塔”。塔身嵌铭刻1方,楷书,“义存祖师塔”。据《雪峰山志》载,塔下地宫存有义存生前自撰、闽王王审知署名的铭与序刻石,计225字。塔于1989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详细]
昙石山文化遗址
  昙石山文化遗址昙石山文化遗址位于闽侯县甘蔗街道昙石村,是中国东南地区最典型的新石器文化遗存之一,距今4000~5500年,是一座高出江面20米长形山岗。“福建文明从这里开始……”,以闽江中下游为中心连接闽台两省的昙石山文化是福建古文化的摇篮和先秦闽族的发源地,它的出现,惊现了不为人知的先秦闽族文化,将福建文明史由原来的3000年向远古大大推进了一步。2001年6月22日,国务院将昙石山文化遗址列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