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老司岩民居
  老司岩民居,湘西土家族古建筑群。位于湖南省古丈县红石林镇,建于清代,为湘西保存较完好的土家族古代民居群落。2002年5月19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编号72-31。老司岩是酉水岸边废弃的一个古镇,其村寨为湘西保存较为完整的土家族明清时期的古代民居群落,昔为老司城通往外地的重要水码头,曾经有一度的繁荣时期。遗存有三华里长的石板路古街道、清代古井、店铺、3座四合院、花园、私塾,及清咸丰年间修建的伏波宫、石碑等。另有许多古代民俗文物,如纺车、米升、碓磨、桐油灯、三滴水床、箱柜等。其建筑中的石雕、窗棂、门楣等,图案精美,工艺精湛,保存完好,堪称古代土家族艺术之精品。老司岩因其东、北、…[详细]
志棠建筑群
  志棠建筑群位于龙游县横山镇,年代为明至民国。志棠村位于龙游、兰溪、建德三县交界处,以北面的天池山为靠山,东南以大麦山为案山,模环溪流经西南,建村选址契合堪舆布局。据考证,志棠原名“梓塘”,村前有一口很大的水塘,塘边长有一株巨大梓树,因而得名“梓塘”,后衍变为志棠。据民国《龙游县志》(氏族考)载,邵氏先人于元代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由寿昌迁入,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建村历史。南宋时期,北方战乱,迁都临安,大量移民南下,志棠因有狮象昼开夜关之祥地,被移民所看中,纷纷落脚志棠发家兴业,至明代最为鼎兴之时,人才辈出,考取功名,诸多朝廷命官回乡造厅,光宗耀祖,留下不少宝贵文化遗产。志棠古村以花台脚为中…[详细]
公果徐氏宗祠
  公果徐氏宗祠位于铅山县,时代为清雍正六年(1728年)。徐氏宗祠始建于明末。清雍正六年(1728),以徐宗堂(进士,任萍乡督学)和徐宗琬为首,举全族之力,重修宗祠。将原部分木柱更换成石柱,扩大了房基面积,始为现在范围。民国中期,国*党第三战区曾占用宗祠作为军事用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宗祠作为村小学教学场地,直至1986年新校舍建成后迁出。村小学迁出后,因无人使用,宗祠逐渐荒废。2007年,徐氏后裔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集资对宗祠再度修葺。宗祠青砖外墙,内外粉白,两侧用三阶风火山墙,内部为一院落两进一天井,六柱五开间。宗祠大门用当地产的冷青石做门框,上嵌匾额“徐氏宗祠”。进门后为一露天院…[详细]
湖南自修大学旧址
  湖南自修大学旧址位于长沙市开福区中山路74号,是原船山学社社址。湖南自修大学旧址始建于1875年,最早为曾国藩祠,1914年刘蔚庐(人熙)联合社会进步人士,在祠堂创办船山学社,以研究和发扬王船山的思想。1921年7月,毛泽东、何叔衡代表湖南早期党组织出席中共一大回到长沙后,在建立中共湖南支部的同时,为了培养党的干部和掩护革命活动,于同年8月利用船山学社的社址和经费创办了湖南自修大学,贺民范任校长,毛泽东任教务长。湖南自修大学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所培养干部的学校,毛泽东、何叔衡、李达、李维汉、夏曦、夏明翰等曾在此学习和教书。学校注重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并号召学生直接参与社…[详细]
张钫故居
  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又一次把地处河南洛阳的那座古朴宏大的张钫故居推到我们的眼前,这里不仅可观赏古宅建筑的奇艺,更领略了中原文化的发达。河南遗存的明清宅院比较多,尤其在豫中一带更为集中。一方面是当地政府和群众注重对古宅的保护,另一方面也说明政要臣贾在此地的发展基础雄厚,张钫故居就是很有代表性一个。张钫故居是一座历史较长且具有典型北方传统特点的民宅,当地百姓叫它“张公馆”,位于河南省新安县铁门镇铁门村,距古城洛阳市区仅40余千米。这座大院是著名的中原儒将张钫(字伯英)的宅第,由其父张子温始建于清末年间,后经不断扩建、增修,成为现在占地4200平方米,全封闭的建筑群。整个院落历经世代沧桑,大部…[详细]
鹤壁集古瓷窑遗址
  鹤壁集古瓷窑遗址位于市区北10公里处,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经过多次发掘,清理出窑迹作坊、盘、罐、坛等生活用具,狗、马等动物模型,象棋、铃铛等大量器物,器物有白釉、黑釉、酱釉、天兰釉等,其中白釉器居多,而黑釉晶莹发亮,可见人影,工艺居众釉色之首,纹饰有刻花、铃花、剔花、印花、加彩等,构图简炼,笔法流畅,写实性强。1986年5月,遗址内建立了“鹤壁集瓷窑遗址陈列馆”。鹤壁集古瓷窑遗址位于鹤壁集羑河两岸,分布区域东西长约1200米,南北约650米,面积84万平方米,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民间窑场之一,是称誉世界的古代民间陶瓷的杰出代表之一。该窑始烧于晚唐,中经五代、北宋、金时…[详细]
羊龙庙牌坊
  羊龙庙石牌坊位于南充市嘉陵区桥隆乡羊龙庙村牌坊岭。坊下溪水清洌,四周青山环抱。牌坊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座西南面东北,青石垒砌,四柱三开间仿木结构建筑,面阔5.28米,通高11米。牌坊条石作基,基石露出地面0.21米,上立边长0.61米的正方石柱4根。中柱高5.97米,边柱高4.76米。中柱正背两面均阻刻楷书楹联,西南面刻:“岭梅傲雪晖丹桂,湘竹凝斑灿玉兰。”东北面刻:“宝婺辉长祥云庇远,坚冰节历湛露恩深”。字高0.17米,宽0.18米。四柱前后及外柱侧,施有抱鼓石明间鼓面浅浮雕单骑图:外柱侧鼓面分别阴刻“福”、“禄”、“寿”、“喜”字,其余鼓面刻几何纹饰。牌坊的三门柱上施有花牙子雀…[详细]
万善石桥
  解放前,扶余县有大小桥梁14座,其中石桥1座,木桥13座,另有涵洞6处。这些桥梁、涵洞除万善石桥外,其余都已年久失修,不能使用。 万善石桥位于长春岭镇西9公里石桥乡的石桥村东头,是连接扶三北线的交通要道,横跨夹津沟子。夹津沟子北通松花江,南达集厂、南天门等地。每遇雨水增多,沟水上涨,水流湍急,虽有木桥,但往往坍塌,不能经久,故行者苦之。当地民众纷纷上疏,促使县衙提倡“募集善资,修筑石桥”。建桥始于民国元年,由长春岭慈善会吴老常、石老洪等,鼓励当地一批僧人四出化缘,化缘远至鲁、晋、冀、豫四省,他们的口词是:修桥行善,不修今日修来世。他们的行动感到了各地的官商富户乃至穷人,多则捐资几千吊,少则几吊…[详细]
施家山
  在慈云岭施家山南坡。吴汉月(912~952年)是五代吴越国第二代国王钱元瓘之妃,也是吴越国最后一个国王钱弘俶的生母。《吴越备史》卷四载:“夫人钱-,讳汉月,中直指挥使吴珂女也。幼而婉淑,奉文穆王。时恭穆夫人尤宠爱之。夫人善胡琴,性慈惠而节俭,颇尚黄老学,居家披道士服,余皆布绢而已……封吴越国顺德夫人。薨年五十九。”吴汉月死于后周广顺二年(952年)六月,同年八月归葬。1958年发掘,原地原状保护。墓呈长方形,全长760厘米,宽287厘米,高310厘米,分前后两室。前室长260厘米,后室长500厘米,设门两道。门高230厘米,宽173厘米,厚43.8厘米,呈圭状,左右两侧分立方形石柱一根,石柱高…[详细]
奎星塔
  泉交河镇属益阳市赫山区较大一个乡镇,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镇,由原泉交河镇、泞湖乡、烂泥湖乡合并组成。据史料记载,这里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始建于唐,初为洞庭丰水期湖边柴米小集。明朝中叶,称泉交市,清代发展为益阳县最大的鱼米集市,有“千猪百羊万担米,扬帆汉口一早起”的“小扬州”之称。这里人文荟萃,文化积淀十分深厚,是清代名臣胡林翼的故里,也是革命先烈香三娘的家乡。奎星塔位于泉交河镇下节街,始建于清(1828年),为湘军领袖胡林翼之父胡达源创建。西距泉交河150米,南距泉交河大桥300米,东为安山村河堤,北为烂泥湖新河。奎星塔为青砖结构,坐南朝北,楼阁式八方七级,通高26.9米,底径4…[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