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励志社旧址
  在中山东路和黄埔路交叉口的东北一侧,有一处占地56000多平方;米的宽敞院落。据《明史》记载,这里曾经是明太祖朱元璋的西花园旧址。当年朱元璋征集30万兵工兴建明故宫,此为存放食品和水的仓库,又名“西苑水晶台”。如今水晶台已是荡然无存,透过铸铁雕花的铁围栏,院落里翠绿的草坪上,自西向东呈“品”字形横亘着三幢古色古香坐北朝南的巨大宫殿。这组建筑就是民国时期国*党励志社总部的所在地。励志社创立于1929年左右,是蒋介石效仿日、美军队建立的一个军官俱乐部性质组织励志社在当时被戏称为是“尖、卡、斌”机构,为什么呢?因为励志社虽不是国*党正式党政机构,却在全国各地都有分支,不大不小是为“尖”;它只是个后勤…[详细]
武乡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
  武乡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武乡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第一批国保)时代:1938年地址:武乡县的砖壁村和王家峪村王家峪村距武乡县城45公里,在砖壁村西南10公里洪水河南岸一条狭谷中,旧址设在村北三座相连的民居中。砖壁村在王家峪村之东。两村皆位于太行山腰,四周群山环绕,地势险要,旧址在村东玉皇庙内及周围的佛爷庙、奶奶庙、李家祠堂的一组建筑群中。1937年8月,八路军奔赴山西抗日前线。总司令部先后驻扎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五台县南茹村、潞城北村等地。武乡县砖壁村和王家峪村是驻扎时间最长的一处,彭德怀等领导人在此曾指挥华北地区的抗日游击斗争。1939年7月,由-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左权副总参谋长率领的八路…[详细]
许昌关帝庙
  许昌关帝庙是全国八大关庙之一。2013年5月,被国务院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它是为纪念关羽灞陵桥挑袍而建的祠庙,由凭吊者和当地民众捐资捐地,州官资助兴建而成,建于清康熙28年(公元1689年)。庙中文物展示了后人对关羽“忠、义、仁、勇”精神的崇敬,尤其是在大殿内把关羽和曹操同殿供奉,成为独特的文化现象。现存的古建筑群占地面积11026平米。中轴线主建筑有山门、仪门、卷棚、大殿、春秋阁;中轴线两侧有钟楼、鼓楼、东西配殿、东西厢房等,形成三进院、九殿一阁的建筑布局。整个建筑布局严谨完整,庄重典雅。关帝庙现有明清碑碣50余通,为研究三国文化提供了重要史料。许昌西郊的石梁河上,今日仍横…[详细]
北京鼓楼
  钟鼓楼由钟楼和鼓楼二楼组成,相互呼应,各司其职钟鼓楼是坐落在北京南北中轴线北端的一组古代建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楼前后纵置,气势雄伟,巍峨壮观。钟鼓楼作为元、明、清代都城的报时中心。钟鼓楼是中国古代用以司时的公共性楼阁建筑,钟和鼓原本都是古代乐器,以后才用于报时之用。中国古代钟鼓楼起源于汉代,据史籍记载汉代已有“天明击鼓催人起,入夜鸣钟催人息”的晨鼓暮钟制度。唐朝都城长安是一个繁华的都城,其结构实行里坊制,即以里坊为单位,每个里坊围以城墙,在四面或两面设房门,定时开启。而在宫城正门承天门上设置钟鼓,作为全城的司时中心,早晚根据承天门的钟鼓声开启各坊门及宫门。元代在大都城(即今北京)内,…[详细]
水西双塔
  泾县水西双塔,一为大观塔,一为小方塔。大观塔始建于北宋大观二年(1108)《宁国府志》、《泾县志》的记载和现有塔上的题记刻石,都证实了这一点。大观塔共七层八面,底层直径11米、壁厚3.1米,每面均有砖圈拱门,层层用叠涩法砌出短檐,檐下有仿木结构的凸出斗拱,每层出檐双层,砖块错落有致,形成工整的图案,层与层之间的转角处用半圆形砖砌成半圆柱,整个塔体显得凝重、壮丽。塔内原有楼梯和楼板,今已无存,何时被毁,尚无确切考证。传说太平军占领泾县后,当地的财主、官僚为逃避太平军,躲进塔内,抽去底层楼梯,太平军无法登临,便在塔内堆集柴草,一把火从塔底烧到塔顶,塔刹也在此劫难中被毁,事后当地的和尚在清理塔内废墟…[详细]
崖城学宫
  崖城学宫也称“崖州孔庙”,应是我国祭祀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孔子的最南端的庙宇。史书记载,崖城学宫创建于北宋庆历年间,近千年来,培养出了不少名满天下的才子贤能,也算得是崖州文化振兴的基地。海南三亚崖城孔庙是我国地理位置上最南端的祭祀孔子的庙宇,也是古崖州的最高学府,始建于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建于明朝,庙中建有大成殿、文明门、崇圣祠、尊经阁。其时进庙朝拜者络绎不绝,香火鼎盛,遵圣道而振文教,贤流接踵,善俗日兴。尤其是著名的唐高僧鉴真和尚留下了一批准备带去日本的佛教经典,这是崖州文化史上带有神奇色彩的宝物。学宫的命运颇多波折,历经宋代淳佑年间的移建,明成化七年的…[详细]
九华山化城寺
  化城寺建于高山盆地,南对芙蓉峰,北倚白云山,东邻东崖,西接神光领岭,四面环绕如城,古人有“内外峰围涌玉莲)之称。每当红日西沉,白云归岫,蒲牢一击,鲸铿徐应。这就是九华山十景之一的“化城晚钟”。化城寺原有大钟一口,重约万余斤,但已毁于兵燹。现存的一口洪钟,重约两千余斤,高一丈有余。此钟铸造精美,体积超群,音质悠扬洪亮,以手轻叩即可听到清脆悦耳的微微响声,用槌撞之,则瓮声宏亮高扬,由近及远慢慢在山谷中回荡,特别是夜深人静之时,钟声更为清悠,令人仿佛置于天上佛国,超凡脱俗。因此,朝山进香之人,无不聆听化城晚钟,领略一下“化度群生悲愿宏,城开两序别西东。晚来香火因缘盛,钟送梵音澈太空”的古钟圣音,以除…[详细]
昭慧塔
  昭慧院塔(又名三阳寺塔)位于唐昭慧院,今高陵一中校园内。建造时间待考。明嘉靖年间(1522~1566),因塔基坏损就倾,时人银孟常等维修。为密檐式砖塔,通高53米,8面13层,顶为圆形宝瓶式,底层有南北两个券门,其余各层为正东、南、西、北四个券门,每层叠涩出檐,用二砖和牙子各二砖交错砌筑,第8砖后作出假飞椽桃檐,然后反叠涩内收,各檐角微上挑,并悬有舌铃。塔梯内绕,可作攀登。结构挺拔而坚固,历经千年,几经地震犹岿然耸立。1956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陕西省文物局拨专款9万元,对该塔进行较大规模的维修。维修后的高陵塔,保持了原建筑的艺术风貌。在每个密檐挑角复装铁铃,共104个。…[详细]
洪顶山摩崖刻经
  闻名国内外的洪顶山摩崖刻经。自从1989年发现以后,已有不少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慕名而来,观看刻经。它的发现,对解开史学界的“安道一”之谜,对研究这位视史传经体大书法家的身世、经历及中国文字从隶到楷的转变具有关键作用和史料价值。因“安道一佛教”观念是“涅若性空”观,他在此处书刻的是“文殊若”,“摩诃若”经等。东边是属名“僧安道一”的“文殊若”刻经。-出自梁曼陀罗仙和僧伽婆罗译本中。全文共98字,文中以佛主如来与文殊菩萨对话的形式,禅释出僧众如何修成大智慧到彼岸的“性空”思想,在佛经中占重要地位。更珍贵的是该经的书法价值,在整个刻经中具有代表性。书写风格是隶中带楷,楷中带隶,这是我国文字进化从隶到…[详细]
程氏三宅
  在屯溪区柏树街,有三处明代古建筑,位于屯溪柏树东里巷6号、7号、28号。为明代成化年间礼部右侍郎程敏政所建,名“程氏三宅”。程氏三宅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被北京故宫博物院古建筑专家傅喜年教授誉为“明代民居之瑰宝”。三宅的7号、8号楼相连,28号楼居东。三座楼结构相似,但各有其特点。7号楼始建于明朝初期(公元1368年),距现在有600多年,明代房主是唐伯虎的主考官礼部右侍郎程敏政的族家。8号楼文化内涵最为丰富,有“滴水石穿”警示石,108块图景构成的大型木刻组画展现了徽州木刻的精华。28号楼是官商宅第,门罩独特,为徽州石雕的代表。三宅均为五开间二层穿斗式楼房,前后厢房,中央天井,类似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