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云南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云南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宝相寺
  介绍:宝相寺又名石宝寺,位于佛顶山险峻的悬崖上,被称为“云南的悬空寺”。起先这是一座道观,后来佛教兴盛,除玉皇阁,大多庙宇均祭佛像,便成为一个佛道合流的场所。这里的风景无须过多描绘,只需点出宝相八景,便可见一斑,所谓宝相八景即为:密林藏寺、石桥古坊、鸟鸣幽谷、耸岩含阁、飞瀑垂帘、夕照宝崖、古木悬藤、红叶似花。在宝相寺景区,最富魅力的人文景观便是以这里为中心每年秋季举行的石宝山歌会。石宝山歌会是白族…[详细]
王复生王德三烈士故居
  在大理州祥云县,位于刘厂镇王家庄村的王复生王德三烈士故居是云南省著名的红色景点。王复生王德三烈士故居距刘厂镇政府驻地3公里,距县城35公里、320国道公路4公里。故居所在地王家庄村,背依青山,绿水环绕,被誉为“北大骄子,一门三烈”的王复生、王德三、王馨廷兄弟3人就出生在这里。大哥王复生第一个走出了家乡云南,走向了中国高等学府北京大学,成为一位共产主义火种的传播者。之后,他把二弟王德三、三弟王馨廷带…[详细]
拱辰楼
  巍山古城拱辰楼原为蒙化卫城的北门城楼,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原为三层,南明永历二年(1648年)维修时改为二层。拱辰楼建在长47.1米,宽26.6米,高8.1米的砖砌城墙上,楼下为城门洞。拱辰楼为重檐歇山式建筑,面阔五间25.76米,进深15.7米,高16米,由28棵合抱大柱支撑,四面出厦,楼四周设廊,整个建筑用料粗大,上檐四角用檐柱,屋面比较平缓,出角短,起翘小,一字平脊,更显气势…[详细]
垅圩图山城址
  垅圩图山城址位于巍山县城西北十五公里,在今大仓镇甸中村委会,团山村西面垅圩图山山顶的一块大平地上。遗址后依大黑山,前临阳瓜江,山环水抱,易守难攻,地势险要,站在山顶眺望,整个巍山坝子尽收眼底。遗址面积约五千平方米。据元代至清代的正史和云南的各种地方志记载,细奴逻建立大蒙国后,于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在垅圩图山上筑城以居,该遗址为南诏国第一座都城遗址。1958年,云南省考古队在垅圩图山城址考古…[详细]
段信苴宝摩崖碑
  段信苴宝摩崖碑位于邓川镇新州后云弄山的石窦香泉,距县城二十五公里,石窦香泉有两大溶洞.南洞前有一本主庙、本主庙靠西的溶洞比南洞深,洞内奇石异景,石幔、石笋、石柱举目可见,顺北洞上面的山路往上攀,最高岩上、奇石悬挂,别有特色,石状如一群猪拥挤在一起,细看似有一石佛像紧镶于石缝丫。段信苴宝摩崖碑就刻于南洞内约高3米处,全碑共四百一十三字,碑宽零点六九米,高零点九米,文十八行,行二至三十三字,楷书、阴刻…[详细]
漾濞云龙桥
  云龙桥云龙桥位于漾濞县城西边的漾濞江上。志书赞为“濞江飞虹”。云龙桥始建于明代,为博南道古津梁,现已更换为钢缆吊桥。桥长53米,宽2.3米,高12.9米。9条钢缆临江飞跨,上复栎木访板作桥面,左右各是一缆当扶手,两岸均建有桥亭。云龙桥以险要壮观而成为漾得县的主要名胜古迹之一。漾濞是博南古道的必经之地,在这段古道中,要数漾濞江峡谷地段最为惊险。江边栈道人马难行,江流湍急舟揖难渡。明代曾有诗形容其险要…[详细]
宾川祝圣寺
  祝圣寺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东部的宾川县鸡足山上。鸡足山屹立在滇西的宾川、大理、邓川、永胜、鹤庆等县的交界处,它以耸入云表的天柱峰为中枢,前列三峰,后拖一岭,形如鸡足而得名。在方圆二百余里的莽莽大山中,又分为文笔、象鼻、满月等四十余座小山,有天柱、凤头等十三峰,罗汉壁、舍身崖等十四座石壁,有传经洞等四十五个崖窟,有乌龙潭、洗心涧、玉龙瀑等溪泉一百余个,奇花异草,争芳门艳;苍藤古树,缨络万千;危崖…[详细]
芒宽双虹桥
  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芒宽乡怒江上,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永昌知府陈孝升倡建,民国12年(1923年)重建。芒宽双虹桥是铁索桥,桥跨怒江江面,在江中礁石上建墩,将桥分成两孔,遥望如双虹,故名。桥东段跨径67米,西段38米,宽2.8米,总长162.5米。分别由15、12根铁链构成,桥两端建关楼,现存东关楼,穿斗式土木结构。为西南丝道上的重要桥梁。1993年公布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景点位置云南…[详细]
和顺图书馆
  提起云南腾冲县的和顺乡,许多人都会自然而然地想起一个成语:人杰地灵。这不是空泛的溢美之辞,而是实实在在的客观评价——作为滇西高原美名远播、历史文化内蕴十分丰厚的“华侨之乡”、“书香名里”。这里拥有“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张天放语)的“文化之津”和顺图书馆。和顺图书馆为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之一,于1924年由华侨集资兴办,为中国传统的楼房建筑,前置花园,美观素雅,图书馆中藏书万余册,其中尤以许…[详细]
西山坝南诏城址
  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南诏与唐王关系亲密友好,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对双方的经济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唐西川节度使牛从在其《报坦绰书》一文中说:“我大唐德宗……悯其倾诚向化,率属来王,遂总诸蛮,令归君长,乃名诏国,永顺唐仪,赐孔子之诗书,颁周公之礼乐,数年之后,霭有化风,变腥膳蛮貊之邦为馨香礼乐之域”。唐王的目的,就是要以中原的文化思想来改变南诏文化。以至唐王朝大力资助南诏青年到中原学…[详细]
滇缅公路惠通桥
  惠通桥位于施甸县与龙陵县分界的怒江上,其地东有形如刀削的等子大山头,西有耸入云天的腊勐松山。高山峡谷之间,江滩险恶,素有“天堑”之称。桥倚悬崖修筑,呈东北——西南走向,以两条巨大的钢缆悬吊而成。桥身总长123长,桥面宽5.67米,墩高30余米。随着时代的前进,惠通桥已越来越不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1974年6月1日,云南省公路工程处经过四年多的勘察、设计和施工,在惠通桥下游400米处,建成了滇西…[详细]
松山大战遗址
  松山战役遗址松山战役遗址位于龙陵县腊勐乡大松山,属横断山系高黎贡山山脉,由大小二十余个峰峦构成,海拔2200米的主峰顶上,北、东、南三面可俯瞰气势恢弘的世界第二大峡谷——怒江峡谷。怒江东岸的高山峭壁与西岸的松山对峙,形成惊涛拍岸、飞峰插云的怒江天堑。著名的滇缅公路经惠通桥越过怒江后,在该山的悬崖峭壁间盘旋四十余公里。大有“一夫挡关,万夫莫开”之势,是滇缅公路的咽喉要塞,被美-事家称为“东方直布罗陀…[详细]
刀安仁墓
  刀安仁墓刀安仁,以名郗安仁,字沛生,傣族,1872年生于盈江县。十九岁承袭干崖二十三任土司,期间为捍卫疆土坚持8年浴血抗英,力推新学,发展民族工业,必革文字(傣文),创办新学,兴办工厂,开设银庄,1906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回国后指定为干崖支部负责人,变卖家产资助革命。按照《革命方略》筹备滇西起义,1911年参与领导腾越九,六起义,被推举为军督府第二都督,1921年被陷害密捕入狱,经孙中山、黄…[详细]
李根源故居
  李根源故居1901年,李根源22岁,回到九保,在萧公祠教私塾。他边教边学,读完了《阮篡云南通志》、《滇系》、《滇南诗略》、《滇南文略》、《滇诗词音集》、《山海经》、《尔雅》以及《说文解字》等书,以提高教学质量。1902年,李根源到曩宋关张发祥家的北厢楼上教私塾。学生有十多人,其中有李根源的亲弟弟李根云、堂弟李根素。李根源把赵会楼先生的要求,综合为《约法八则》:尚书、习苦、广量、气节、虚受、博学、致…[详细]
等喊弄奘寺
  著名的“等喊弄奘寺”。相传释迦牟尼传经布道时曾路过这里并住了一夜,信徒们为纪念他的恩泽修建了这座奘寺。“等喊弄奘寺”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918年和1958年曾两次重修,1981年再次翻修。寺门口一棵高大古老的菩提树被莲花座包围其间,至今仍然枝繁叶茂。傣族几乎是个全民信仰佛教的民族,通常每个寨子都有自己的寺院(当地人称“奘寺”或“缅寺”),它是寨子中最重要的建筑。“奘寺”是小乘佛教寺院,小乘佛教在傣…[详细]
平麓城址
  平麓城址位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具体在勐卯路附195号附近。平麓城址是一个充满历史底蕴的古城遗址,见证了当地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作为德宏地区的重要历史遗迹,平麓城址承载着丰富的傣族和景颇族的文化传统。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和古老的建筑艺术风格。该城址虽然历经风雨侵蚀和岁月洗礼,但依然保留着许多古老的建筑遗迹。这些遗迹不仅展现了古城的防御体系,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面…[详细]
帮角山官衙署
  位于陇川县王子树乡邦角村,是原石婆坡隘抚夷、景颇族山官尚自贵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所建,旧称邦角抚夷署。石婆坡隘为明代所设“八关九隘”之一,下领48寨,辖属南甸宣抚司署。清代设正、副抚夷,掌训练卫卒,防御地方之职。尚氏系世袭山官,初为石婆坡隘6个卡目(山官)之一,后历任石婆坡隘副、正扶夷,乡长及梁河第一区联合自卫副指挥职。该衙门系尚氏山官处理日常事务及家人生活起居的处所。占地面积1148平方…[详细]
玉龙北岳庙
  北岳庙位于玉龙雪山南麓,在白沙镇和玉峰寺之间的玉龙村,距离丽江县城10多公里,是玉龙山的山神庙。看点:每年农历二月初八,相传是“三朵神”的生日,人们都要着盛装前往北岳庙祭祀,俗称赶庙会。据说“三朵神”属羊,所以每逢羊年,庙会就特别热闹。介绍:北岳庙是纳西族第一个神庙,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具的民族特色著称。离它不远处的半山腰上,有以万朵茶花闻名的玉峰寺,两者交相辉映,吸引着大量的学者和游客。交通:从丽…[详细]
宝山石头城
  宝山石头城位于丽江城北110公里的金沙江峡谷中,因百余户人家聚居在一座独立的蘑菇状巨石之上而得名。丽江宝山石头城纳西语称为“拉伯鲁盘坞”,意为“宝山白石寨”,城内瓦屋鳞鳞,巷道纵横,丽江纳西族居民辟岩建屋,房屋柱石和房沿石均随势打成,古朴自然,奇绝无穷。丽江宝山石头城三面皆是悬崖绝壁,一面石坡直插金沙江,仅有南北两座石门可供出入,是一座真正的天险之城。宝山石头城建于元朝到元年间(公元1277--1…[详细]
灵源箐观音阁
  灵源箐观音阁位于云南永胜县城东3千米的灵源箐,因崖壁上刻有唐吴道子的手笔石刻观音像,故名观音阁,建于唐贞观年间,大殿曾毁于兵燹,又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在原址后重建。为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木结构,坐西朝东。整个建筑由山门,主殿,天观,地葬等小阁组成。内有建寺碑记,壁上有赵藩等的题记,寺外古树浓密,风景宜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