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浙江省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21]

浙江省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21]

  2019年4月15日,浙江省建设厅、省文化厅、省文物局、省财政厅公布第一批列入浙江省省级传统村落名录村落名单,决定将杭州市萧山区衙前镇凤凰村等636个村落列入省级传统村落名录。
  将军叶村地处衢常交界,座落在长岗山下常山港畔,相传七百多年前,此地原名临江双牌鱼湖村,居南宋衢州府信安县。光宗绍熙年间,秀才叶岳赴京赶考,不第而归,回乡途中顺常山港而下观光美景,长岗山下,景色优美,山水间隐显三,四户人家,便定居渔湖村娶汪氏为妻,生育一子叶光烈,叶光烈自幼有大志,习武精文,时值宋景炎间(1276—1278)元兵犯境。宋端闲闻太守表奏即钦取用,光烈名登天府,职授御前翊尉将军,领兵出征……。
  墩头村,位于集镇区西面、320国道以北700米处;该村距镇政府3公里,距市区约13公里,地势总体由南、北向中部倾斜,北部偏高;东与彭村村接壤,南与枧陈村隔320国道望,西面为安里村和殿前村,北邻常山江。因该村北面是常山江,南面是横向大面积的湖,村庄成为集中在两水域中间的土墩,从而得名墩头村。村内现有近400年的大宗祠一座,目前正在申报市级文物。本村现有耕地总面积900亩,大部分都种植柑橘,粮食产量……。
  子坑村是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桃溪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30723106999。
  下村村隶属于柯城区石梁镇,位于衢城西北部,距市区15公里,距石梁集镇3公里,北临派溪头村,南接黄茶村。原是下村乡政府所在地,1992年合并入石梁镇。属千年古村落,村内现存古水沟、古水渠纵横交错、古名居众多,并有市级文保单位,郑氏民居古砖雕门一处。村庄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总人口1520人,498户,由下村、雨伞岭、前山坪、染店、紫檀底5个自然村组成。下村,古名夏村,郑姓为主,族谱载:荥阳郡为郑氏故里……。
  城西村地处石梁镇东南部,距集镇5公里,西至梅村村,紧邻衢州市西区,是进入石梁的门户。城西由柘川、蒋家两个自然村组成,总人口1625人。这是一座城乡接壤的村庄,古风与现代感相互辉映,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民风纯朴。沿城西村漫步,可观石梁溪溪水质透明,水面宽阔,林木葱郁,倒映水中,微风拂过,随碧波摇曳。经过石梁溪综合整治,蒋家新堰和沿石梁溪生态绿道将城西风景点缀地更加迷人,不久之后,人们便可在茶余饭后漫……。
  柯城区石梁镇坎底村,地处衢城西北面15公里处,距石梁集镇5公里,是一个有1228人口的山区小村。境内群山环抱,清澈见底的小溪从村旁流过,水中石蛙、石斑鱼、山螃蟹随处可见,既有小溪、瀑布、水塘等一批自然景观,又有省级桔海森林公园、景观亭等一批人文景观,自然人文条件得天独厚。主要农产品为椪柑、笋干等。201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9029元。近年来,坎底村积极响应上级党委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双溪村位于柯城区石梁镇,紧邻常山县、七里乡,距离城区15公里。由张西,寺桥,大源山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双溪村坐落在衢州北高峰“白菊花尖”的山脚下,地处4A级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达到90%以上,森林负氧离子含量高达3万每立方厘米,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清新空气标准的5-8倍。而且石梁溪、张西支流汇集穿村而过,大自然的调节让这里冬暖夏凉,成了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所以游客常说“步入双溪村,犹如……。
  妙源村是九华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村,位于庙源溪流域上游,是庙源溪的源头。妙源村由原外陈村与寺坞村合并而成,总人口358户,912人。2014年1月份开始,妙源村里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五水共治”和生态家园建设工作,从源头抓起,抓好环境卫生治理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门前三包。全村还实行垃圾分类,将村庄共分为四个片区,每个片区配备1名保洁员,设垃圾分类投放点12个,每天垃圾定点定时投入,投放……。
  新宅村现有农户303户,人口828人,10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911亩,毛竹面积1000亩,农民主要收入是柑桔、毛竹种植,畜禽养殖及外出务工。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2009年农民增收计划如下:1、种植业:新增毛竹种植面积10亩,预计增收0.5万元;小水果15亩,预计增收1.5万元;新增阔叶林630亩,预计增收6.3万元;新增食用菌种植10万袋,预计增收10万元。2、养殖业:保持上年水平3、新增外出务……。
  村位于周公山与石塔根两山坞之口,故称坞口。清末属浮石乡四十五都105庄;1948年列为毓秀乡第十保;1950年列为第十村,隶九华乡;1956年建新新高级社,隶沐尘乡;1958年改置生产队,隶九华乡管理区;1961年改为大队,隶下郑公社;1984年设行政村,隶九华乡至今。坞口村,现有农户262户,人口655人,17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107亩,毛竹面积4000亩,农民主要收入是毛竹种植、畜禽养殖及外……。
  源口村位于妙源、大候两溪汇合处,清清流水穿村而过。村民以郑氏为主,于宋代定居于此,现全村有200多户,600多人口。村庄内有郑氏宗祠、古城楼、古牌坊等文物古迹。抗战期间,为躲避日军细菌弹的袭击,县里中学就迁址到源口郑氏宗祠,创办了简易师范学校,培养了大批的人才。近年来,在村两委的带领下,源口村村民团结一致,在各项工作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庙源溪整治政策处理20多亩,新堰、八角堰渠道修缮90多米、竹……。
  村以临近七里,又三村合并,故名。1948年列为下村乡第三保,1950年划为七里乡第三村,1956年建下村乡解放高级一社,1958年改七里排生产队隶七里管理区,1961年改为大队,隶七里公社,1984年1月改设行政村,隶七里乡,2013年由七里、七里排、杨坞3个行政村合并。七里三村……。
  上村村处于全乡15个村的中心段,与乡政府所在地大头村毗邻,距离城区33公里,辖区面积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78亩,林地4230亩,毛竹2300亩,蔬菜种植300亩。分为上村、高山、早田3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 175户、500人,现有党员19名,其中女党员2名。村民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高山蔬菜、竹业占全民收入的80%,其余收入产业为养殖业和农家乐经营,201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3900元,……。
  因黄土岭村和均良村沿线种植了许多桃树,风景优美而得名。1949年前为卅二都乡三村、四村,1956年建二建农业社,1958年设卅二都管理区二建生产队,1961年为卅二都公社王家、荷花墩大队,1983年为改卅二都乡王家、荷花墩村,2001年建白水坑水库从周村乡(已并入廿八都镇)黄倚村集体移此设桃源村,2006年均属凤林镇,2007年桃源、王家、荷花墩3村合并称桃源村。桃源村……。
  由少伸、双岭、毛坞三个行政村并村而成,故名。1948年列为下村乡第一保,1950年划为下村乡第一村,1950年为七里乡第一村,1956年建下村乡红星高级社,1958年为毛坞生产队隶七里管理区,1961年改为大队隶七里公社,1984年1月改设行政村隶七里乡,2013年由少伸、双岭、毛坞3个行政村合并。少岭坞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