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威宁县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3]

威宁县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3]

  “海拉”是彝语地名“海拉洛”的省写,汉译为海拉家居住的寨子。1952年建立大鸦乡,1957年改为办事处,驻“海拉洛”,遂以“海拉”为名。 [详细]
  “玉龙”地名源于“境内有一山似龙形,故称玉龙”,新中国成立后作为行政区划名,始于1953年设玉龙乡。 [详细]
  “哈喇”系彝语音译,意为回族居住的地方。民国《威宁县志》村寨名有收录。新中国成立后作为行政区划名,始于1961年合并小米、马脖管理区,改称哈喇河公社。 [详细]
  “斗古”系彝语“斗仆”谐音而来,即彝族“德斗”家居住的地方,故址在今斗古镇坪子小学附近。民国《威宁县志》村寨名有收录。新中国成立后作为行政区划名,始于1953年设斗古乡。 [详细]
  金斗之名,源于当地箐林掩荫,有一铺站,名箐头铺。后由‘箐头铺’谐音变为‘金斗’”。民国《威宁县志》村寨名有收录。新中国成立后作为行政区划名,始于1953年设金斗乡。 [详细]
  “岔河”名称“因论河、坝口河流于此汇合”而得名。民国《威宁县志》村寨、市集名均有收录。新中国成立后作为行政区划名,始于1953年设岔河乡。 [详细]
  “黑土河”为彝语“侯吐烘”音变而来,意思是从草海边搬来的土目,迁入地又有一河,慢慢变音为“黑土河”。民国《威宁县志》村寨名有收录。1953年建立黑姑乡,1963年更名为黑土河乡。 [详细]
  1956年成立原新发布依族乡,合并新寨、松发、拖海、乐居(倮基)4乡,取“新寨”之“新”、“松发”之“发”,寓“在新社会大发展”之意,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关心。 [详细]
  “石门”即“石门坎”的省写,昭通至镇雄的古道穿境而过,有栅子门立于两山之间,中凿石级为门坎,遂称石门坎,“上有绝壁千米,下有深壑百尺”,“东西来往客人非经此,别无道路可走”,民国《威宁县志》村寨、市集名均收录。民国二十六年,威宁设九个区,石门坎是第七区。新中国成立后作为行政区划名,始于1953年设石门乡。今所谓“天然石门”,乃上世纪开山取石所致,非石门坎真正来源。 [详细]
  “云贵”之名乃“地处云贵两省交界而得名”。新中国成立后作为行政区划名,始于1953年设云贵乡。 [详细]
  “板底”系彝语音译,即高山下的坳地。民国《威宁县志》村寨名收录。新中国成立后作为行政区划名,始于1953年设板底乡。 [详细]
  “大街”源于旧时集市名,逢虎日赶场,“当地习俗以‘虎’为大,故称大街子,此名一直沿袭至今”。新中国成立后作为行政区划名,始于1953年设大街乡。 [详细]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