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武德二年 (619) 由襄陵县析置,因浮山得名,据《读史方舆纪要》:浮山在县西六十里,相传洪水时,此山随水消长,县因以名。 [详细] |
北魏延兴四年(474)设昌宁县,取昌盛安宁之意;五代唐因避庄宗李存勖祖父李国昌讳而改现名;又据《郡县释名》:盖合吕乡、昌宁之名为名也。 [详细] |
北周保定元年(561)始设大宁县,取义大吉大宁;另据取 《周易·乾》中“万国咸宁,谓之大宁”之意为。 [详细] |
隋开皇五年(585)龙泉郡改设隰州,以州带泉泊下湿得名,据《太平寰宇记》:以县南有龙泉而地湿,因名;1912年隰州改隰县。 [详细] |
隋大业二年 (606) 由蒲子县改现名;蒲子山在隰州东北五十里,世传尧之师蒲衣子隐处,汉取以名县;另说蒲子山似当以盛产蒲草为名;另据《中国地名辞源》:一说源于古蒲子国;一说认为以黄河支流蒲水而得名。 [详细] |
隋开皇十八年(598)由临汾县现名,县在汾河之西也故名;据《元和郡县志》:县名取义城当汾水西岸;另说以地当汾河之西得名。 [详细] |
相传古代有陨石落于县境,故名离石。另一说,县东北有离石水,因而取名。战国为赵离石邑。稀罕设置离石县。1996年5月改为离石市,2004年6年改为离石区。 [详细] |
西周属北唐,为狐氏戎地。春秋属晋,西北山区为狐氏食邑,东南平川为祁氏之田,晋倾公十二年(公元前514年)置平陵县于境内大陵村一带,地属平陵。战国属赵,西部地为大陵县,东部 地属晋阳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析晋阳、文水之地置交城县,因居汾、孔二河交汇之地而得名。唐武后天寿二年(691年),移县治于山南却波村。 [详细] |
北齐天保元年(550年)置蔚汾县,后历次更名为临泉县、临津县、合河县,金兴定二年(1218年),晋阳公郭文振“以此方频河,地重民繁,该合河县为兴州”,取“兴旺”之意。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兴州为兴县。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