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为了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自治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各市、各部门文明办对第一至第十六批自治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进行了复核,自治区文明办组织进行了抽查。经过复查审核,并报自治区文明委领导同意,继续保留符合自治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标准的横县百合镇六答村等782个村(社区)、柳江区拉堡镇等241个乡镇(街道)、宾阳县交通运输局等1938个单位自治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
因村南有大石山而得名。1950年属大山村人民政府。1958年公社化为大山村大队。1961年改为大山大队。1981年改为大山村委会。1987年改为大山村公所。1995年改为村村民委员会至今。大山村……。 |
因村南村北有狮子山对峙,村中心有一方大水塘,故名。1950年改乡,属恭城县第六区。1958年改大队,属观音公社。1962年改公社,属观音区。1968年改新文大队,属立新公社。1981年属观音公社。1982年复改狮塘大队。1984年7月改狮塘村委员会,1987年改为狮塘村公所。1995年又改为狮塘村村民委员会至今。狮塘村……。 |
因村后有黄泥山丘,故名。1950年成立黄泥岗乡人民政府。1958年改称黄泥岗大队。1984年改为黄泥岗村委会。1987年改为村公所。1995年改为黄泥岗村村民委员会至今。黄泥岗村……。 |
水滨,村建于河道旁故名。1950年改乡,属恭城县第六区。1958年改大队,属观音公社。1962年改公社,属观音区。1968年复改大队,属立新公社。1981年属观音公社。1984年7月改水滨村民委员会,属观音乡。1987年改为水滨村公所。1995年又改为水滨村村民委员会至今。水滨村……。 |
因寓意几个自然村的不同姓氏的人要同心协力而得名。为城中村,与城区建筑基本连接成片。辖崇信上村、崇信下村、瓦窑村、凉水井村4个自然村。1961年由柘木公社窑头大队分出,另立为同心大队。1984年更名为同心村。1996年从柘木镇划出,归象山区管辖。同心村……。 |
因驻地在桥头自然村得名。桥头自然村,因村址位于飞鸾桥头,故名。1958年为桂林市郊区秀峰公社星群大队辖地。1961年星群大队撤销,以桥头、肖家、张家、于家庄、鲁家、合家、新华7自然村设桥头大队,属甲山公社。1984年改桥头村,设立桥头村民委员会,属甲山乡。1987年改设桥头村公所。1995年复设桥头村民委员会。2005年属甲山街道。桥头村……。 |
因驻枫林老村,故名。1949-1958年属临桂县良丰乡。1958-1959年属临桂县雁山人民公社。1959-1961年改属广西农垦国有良丰农场。1961年属桂林市郊区雁山人民公社时建立大队,因大队驻枫林老村得名枫林大队。1984年行政制度改革更名为枫林村,设立枫林村村民委员会。1988年2月改为枫林村公所。1995年撤村公所又更名为枫林村村民委员会。1996年区划属雁山区雁山镇管辖,沿用至今。枫林……。 |
因古时居民以烧窑制作陶瓷谋生,故名。1949-1951年属临桂县第二区(柘木区)。1952-1958年属桂林市近郊区窑头乡、奇峰乡。1958-1960年属桂林市郊区秀峰(阳桥)人民公社。1960年属郊区窑头公社建立大队,因大队驻窑头村,故名窑头大队。1961年改属柘木人民公社管辖称窑头大队。1984年行政制度改革更名为窑头村,设立窑头村民委员会。1988年2月改为窑头村公所。1995年撤村公所又更……。 |
灵川镇是全县的政治、文化中心,湘桂铁路、桂黄公路、漓江呈“川”字纵贯全境,面积118平方公里,下辖12个村委会,124个自然村,3个居委会,总人口 7.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8万人,有耕地2912公顷,旱地333公顷。 城区灵川镇人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利用本地的区位优势,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发展方针,使全镇的两个文明建设一年上一个台阶。1999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5724万元……。 |
三街镇位于桂林市北部,为灵川县北门户。距桂林市中心23公里,湘桂铁路、桂黄一级公路纵贯全境,漓江、潞江河穿过三街镇,交通十分便利。全镇辖11个村委,1个居委会,总人口2.08万人,总面积183.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30.9公顷。镇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是一座具有1200多年历史的古县城。昔有文笔千秋一一千秋峡等“灵川八景”,今有新开辟和发现的溶江漂流、石达开翼王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融合。该镇……。 |
全州县绍水镇位于县境西南,距县城26公里,距桂林市96公里。东北与才湾镇相连,南与凤凰乡、咸水乡交界,西与资源县接壤。全镇土地总面积250平方公里,辖17个村民委员会和绍水市场社区委员会,241个自然村,总人口5.3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2万人。该镇交通、区位、资源明显,湘桂铁路和国道322线一级公路贯穿南北,境内有省级驻镇单位3个,县级驻镇单位7个,资源丰富,交通便捷,通讯发展迅速(手机信号……。 |
在全州县东北部。面积112平方公里。人口2.5万。辖1居委会、9村委会,有94自然村。原属庙头公社。1984年析置黄沙河镇。有林场和果园场。有中小学10所。镇人民政府驻地黄沙河街,在全州东北23公里,湘江两岸。人口 1 800。 因地处湘江多黄沙河段,改名。设集市。有农械、木材加工、水泥、糖果、红砖、石灰等厂。湘桂铁路经此并设站。322国道经此。.……。 |
文桥镇地处越城岭脚下,位于全州县城北面,为广西最北端乡镇。东南与庙头镇相邻;西与大西江镇相依;北与湖南省东安县相界。距离全州县城45公里,距湘桂铁路8公里。总面积为284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57428亩,其中水田46668亩,旱地10760亩;有林面积85万亩,水果面积2.1万亩。辖18个行政村,278自然村,301个村民小组。共14124户,5291日余人。镇政府驻地文桥村委文家村,为全镇政治、……。 |
兴安镇座落在灵渠之畔,地处湘桂走廊要冲。面积195.7平方公里,总人口8.7万人,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也是兴安县政治、经济、文化旅游中心。区位优势明显。兴安镇距桂林市57公里,国道322线一级公路和湘桂铁路纵贯全境,交通十分便捷;程控电话、无线寻呼、无线通讯齐全,连通五洲四海。资源优势雄厚。境内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是全国商品粮、毛竹、白果、柑桔、生猪生产基地。葡萄为华南最大的……。 |
溶江镇地处兴安县西南部,全镇辖11个村委,一个街委,行政区域面积246平方公里,总人口4.8万人。溶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镇,是灵渠注入漓江的结合部,早在秦汉时期,这里就筑城戌疆,至今还保存着秦城和古汉墓群遗址。这里四面环山,中间平川,322国道和湘桂铁路纵贯全镇,成为沟通湘桂的咽喉要塞。溶江北距兴安县县城25公里,南距桂林市中35公里,两江国际机场60公里,西距旅游胜地华南第一峰猫儿山40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