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24]

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24]

  2019年6月6日,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调查推荐工作的通知》(建办村〔2017〕52号)要求,在各地推荐上报基础上,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审查,并向社会公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决定将北京市房山区佛子庄乡黑龙关村等2666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十二官营子村是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乌兰白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211382113206。
  王家店村是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加碑岩乡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211421210208。
  转头山屯村……。
  火绒沟村是吉林省白山市临江市六道沟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220681101211。
  讷河市兴旺鄂温克族乡百路村,是黑龙江省仅有的两个鄂温克族集聚村之一,村落始建于1647年,幅员面积59000亩,境内原生植被良好。村西是31200亩的原生态森林草原,其中乡土珍惜乔灌木50000多株。百路村2018年进入第五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鄂温克族瑟宾节”承载传承之地。该村在近几年的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中坚持以生态立村,借助村域的森林、河流等生态环境资源,培育乡村生态文……。
  东吐莫村是黑龙江大庆市杜蒙县胡吉吐莫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230624101204。
  胜利村是伊春市唯一的鄂伦春民族聚居村,距嘉荫县城82公里,现有村民44户,耕地5748亩。2011年人均收入9059元。近年来,乌拉嘎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结合实际情况着力打造民族村新亮点。一是以《乌拉嘎镇“莫日根”鄂伦春民族文化发展协会》为主体,深入挖掘保护鄂族特色文化。多次在市县等地组织演出,收到了良好效果;二是加快产业调整步伐,增加村民收入。种植优质大豆2000亩、袋载木耳5万袋、油豆角50……。
  常胜乡桦树林村位于常胜乡西北部,距乡政府10公里。全村总户数122户,总人口数384人,其中劳动力293人。全村共有耕地面积11955亩。村党支部现有党员27名。全村居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100%,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100%以上,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2003年被评为省级文明村,十星级文明户达到13户,七星以上文明户达到77户。……。
  街津口村是黑龙江佳木斯市同江市街津口乡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10,为乡中心区。区划代码为230881204200。
  顺桥村位于海林市横道河镇镇区内,距牡丹江市40公里,距海林市政府所在地30公里,邻301国道。有3个自然屯,310户,937口人,劳动力579人;耕地2056亩,林地1071.6亩,草原454.9亩。2012年人均纯收入8985元。种植业以大豆、玉米和黑豆果为主,粮经比例为8:2。养殖业以毛皮动物为主。养殖大户14户,经纪人10人。2010年毛皮动物饲养量达到7856只,养殖收入实现90万元。村有……。
  瑷珲村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清始祖发祥地、黑龙江首任将军府驻地、雅克萨之战后方基地和指挥部,曾是清代黑龙江流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瑷珲村还是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北起始端,“瑷珲-腾冲线美丽中国中脊带”重要地理标志。村内坐落有瑷珲历史陈列馆、知青博物馆、瑷珲海关历史陈列馆、郭氏家族馆、姚福升故居、瑷珲记忆馆、瑷珲卫国英雄纪念园等国家级博物馆和省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坤河村是黑龙江黑河市爱辉区坤河乡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10,为乡中心区。区划代码为231102202201。
  仪征蒲薪村是明清盐运中心,具有典型的古代南方以河流等水系为核心聚集的特点。村庄的房屋、道路布局基本以水系为核心,沿着长江江堤、盐河两岸以及水塘河道周围排布,具有典型的古代南方以河流等水系为核心聚居的特点。古村街弄四通八达,犹如龙骨一般,与长江平行。街道共有九街十八巷,盐运鼎盛时期,居住着来自皖、赣、鄂、湘等省份超过20万的盐商和工人,繁华至极,一派“江北小上海”的欣欣向荣景象。这里人文荟萃,历史文……。
  甓湖社区:现有人口1万多人,有7个居民小组,面积4.1平方公里。高邮甓湖社区位于运河沿线,汇聚了明清以来运河沿线商贸集镇的特色风貌,既有南方水乡的灵巧雅致,又有北方建筑的厚重质朴,类型丰富,同中有异,汇聚了明清以来运河沿线商贸集镇的特色风貌,是传统商贸业与居住生活形态的集中反映。虽历经风雨沧桑,但是南北大街、太平街等15条历史街巷保存着完整的形态和昔日的风貌,街区中众多老店、旧宅保存较好,风格依旧……。
  黄墟村:位于冷遹中学东侧。 黄墟村地处镇江东郊,241省道穿村而过,是连接镇江、丹阳、大港的交通枢纽。我村是由原黄墟、马迹、西黄三个村合并的集镇大村,下辖34个村民小组,共有16个自然村,户籍人口3632人,居住人口4534人,耕地面积3520亩,山林面积1252亩,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辖区内共有企业46家,年工业总产值已达1.5亿元,工商服务业蓬勃发展。全村建有3个健身广场,占地面积约30亩,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