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14]

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14]

  2016年12月9日,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做好2015年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通知》(建村[2015]91号)要求,在各地推荐上报基础上,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委员会评审认定,并向社会公示,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国家旅游局(以下简称7部门)决定将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西胡林村等1598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张良村位于介休市东南约12公里处,全村在册人口3320人,共1137户,耕地面积2681.43亩,环境良好,交通便利。我村以西汉初年重要谋臣张良命名,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翻阅历史记录,我村人才辈出,清乾隆年间宋廷魁就是其中一位,著有《介山记》(写介子推的故事)。今北京瀛台还留有他的手迹,介休洪山源神庙也有其刻匾一块,-云卧二字。他对后世影响深远,特别是关于介休的来历和介子推的诸多典故。 ……。
  绵山镇焦家堡村位于绵山镇南部,绵山脚下,北纬36°,东经111°,平均海拔983米,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季节变化明显,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雪。现有人口736人,其中党员39人,耕地2223亩。 近几年来,焦家堡村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阔步前进,在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立足村情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发展……。
  兴地村,坐落于介休市最南端,西南与灵石接壤,东侧则与沁源县毗邻。东临绵山之怀抱,地处介休市南垣之腹地,是绵山镇第一大村。2001年,为利于区域性经济发展,将冀家庄归兴地村所辖。土地面积约2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800亩,其中水浇地1672亩,荒山坡地居多,下设12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3300多人,村办企业1个,个体企业13个,果木园林78亩,个体养殖业23个,人均收入2000余元。 兴地,是一块风……。
  该村与大靳村仅一沟之隔。相传,靳氏兄弟俩早在此处定居,分住沟之南北。后逐渐形成两个村庄,因该处初为弟所住,故名“小靳”。1958年设立小靳生产大队。1984年撤销小靳生产大队,设立小靳村民委员会。2020年1月7日,介休市人民政府批准宋家小庄并入小靳。小靳村……。
  西庄村位于北张镇中北3公里处,与北张、北杜坞村相邻,交通便利。土地面积9333亩,耕地面积5485亩,其中水浇地2410亩,人均收入5466元。 全村共有居民组8个,672户,3000余人,劳动力1858余人,其中党员65人,干部6人。 该村村风淳朴,村民热情好客。村委大院有独立的图书室、健身器材、篮球场,大院全部硬化,村民经常组织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扭秧歌、跳健身操、打太极等)。成立老年协会,为……。
  泉掌—故称长修、桃园。春秋战国属河东郡,秦时在此设长修县。汉高祖时,封御史杜恬为长修候,长修又为候国。东汉时改为长修镇,后又为长修镇。晋国灵公曾于此建行宫、辟桃园、起绛台,谓绛霄楼,因而后改为桃园镇。明时因村东南有泉五眼,村中有泉一眼,布状似掌,故易名为泉掌。至今已有历史记载两千七百余年。泉掌村位于泉掌镇正西边,与稷山县相邻,地势平坦。全村有土地面积8347亩,耕地面积5489亩,深井28眼,管灌……。
  南堡村位于历山镇政府的南部,东连冯家山、西至河西、观坡,南通宋家湾,北至同善。沿县级公路阳店线,交通比较便利。本村国土面积5.6平方公里,土地面积8400余亩,耕地面积860亩。 南堡村属于经济条件较差的纯从业生产村级,村民居多数仍然居住在传统建筑土木结构房屋,南北1000米,东西500米,居住地势属东高西低,北高南低。南堡村辖四个居民组,两个自然庄,共有310户,总人口1327人。其中劳动力人数……。
  候王村位于平陆北大门,四州山下,209国道从村中通过,运三高速公路以村西经过,交通十分方便。全村方圆四十七华里,总面积12271亩,其中耕地7800亩,气候温差大,无霜期长,适宜种植等,特别是“红不软”桃、药材、小麦、露天菜。全村共五个自然村,十一个村民小组,486户,1676口人,总劳动力1246人,男651人,女595人。全村共有57名党员,分五个党小组,男52名,女5名,有党员活动室9间,设……。
  东会村坐落于五台山脚下,位于豆村镇东北方向,路经忻台线,距豆村镇15公里,西北与寺沟相邻,全村130户,483人,党员25名,总面积7766.7亩,其中耕地面积1500亩,全村经济收入以种植业为主。近年来,东会村经过党支部、村委一班人的不懈努力,已逐渐成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的典范,成为五台山脚下、旅游路旁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也因此连续六年被评为“五台县先进党组织”,被两次评为“忻州市先进党组织”。……。
  1949年属六区,政府驻地宏道。1950年至1952年宏道、西社等七个行政村划归崞县管辖。1954年崞县宏道、西社等七个行政村重新划归定襄县管辖,1956年至1957年属宏道乡管辖。1958年至1960年属东风人民公社管辖,1961年至1983年成立宏道人民公社,属下辖北社东生产大队。1984年宏道人民公社更名为宏道镇,北社东生产大队更名为北社东村村民委员会并沿用至今。2001年全县乡镇区划改革,……。
  槐荫村背靠龙山,前临滹沱河、小银河,二水合流,风景奇秀,气候温和湿润,海拔740米,春天来的特别早,被誉为“槐荫春绿”。整个村庄坐北向南,地形狭长,东西长达4公里,村民院落分布在高岗深沟之中,其间有明清建筑的院落多处,文物古迹多处,特别是村中间坐落着1934年就建成的学校,学校随地形高低分为五层,七个院落,布局高低相间,错落有致,是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2010年,积极申报国家级文化名村。槐荫村前土……。
  原名薄家村,早在魏晋时期,曾是官府的粮地,有“仓城”之说,后废弃。乾隆二年,石村被水淹,朱徐俩家迁居于此。欲以永安,故名。1958年8月,设立永安村生产大队;1983年10月,我国实行政社分设;1984年9月,撤销永安村生产大队,设立北永安村村村民委员会。永安村坐落在五台山南、滹沱河北岸,距东冶镇2.5公里,东冶镇东南方,村前是东西贯通的朔黄铁路,村东有新建的忻阜高速公路,村庄布局紧凑合理、平坦整……。
  因韩氏聚居而得名,故名韩庄村民委员会。韩庄村……。
  村居秘魔岩脚下,两山岩石抱头,故名岩头,故名岩头村民委员会。岩头村……。
  该村过去王姓户首居,又且住於两个河沟的岔口上,因姓氏、地形得名王家岔。1961年为王家岔生产大队,隶属于王家岔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时为王家岔村民委员会,隶属于王家岔乡,2001年乡镇撤并后为王家岔乡,2021年辖区划调整后为宋家沟镇。王家岔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