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7日,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印发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的通知》(建村[2012]125号),在各地初步评价推荐的基础上,经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专家委员会评审认定,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国家旅游局(以下称7部局)决定将北京市门头沟区雁翅镇碣石村等994个村落(名单见附件)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
黄上村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北4.7公里。辖黄上自然村。耕地345亩。1946年属竹溪乡,1952年属竹源乡,1958年建为红旗公社竹源大队黄庄上村生产队,1959年改为西屏公社竹源管理区黄庄上村生产队,1961年改为竹源公社黄庄上村大队.1970年简称黄上大队。1984年改设行政村属竹源乡。特产油菜、油桐,笋干,茶叶。全村现有219户624人,村民小组6个,党员12名,村两委班子5人,其中支委会3人,……。 |
一、基本情况:四都乡陈家铺村全村共有人口175户,497人,位于寨头岭,距县城30公里,海拔850米,全村有山地面积3779亩,耕地251亩,是一个典型的山多地少的小山村生态环境良好,森林植被保护良好,自然风光旖旎秀丽,常年云雾缭绕,终年山村云雾缭绕,风景优美,是一处集纳凉休闲、摄影的好去处。又有寨头摄影休闲园为基础,辐射西坑—陈家铺—庄河周边地带。村落始建于元末明初,处于松阳县、武义县交接处。陈……。 |
一、平田村区域概况(一)位置与面积:平田村距松阳县城15公里,距四都乡政府所在地5公里。村庄地处金华至丽水的交通要道上,在过去以茶为主的农产品途经平田村,平田村设有驿站、交易场所等,驿站几经重修至今还保留着原有的建筑风格,村外通商古道完好遗留。(二)气候、水文:境内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阳光充足,春季早暖,依山傍水,故夏、秋季凉爽怡人。全年平均气温17.5℃,最高气温在7月,平均2……。 |
原始林倚傍的小山村,摄影家痴迷的聚焦地。 四都源至龙殿分东、西二支流(坑),西坑村在西边的支流边上,故名。距县城13公里,县城往北上松线至寨头岭山洞口沿右侧老公路前行,经下包村至河坌路口,沿左侧康庄路1公里处之山腰。300余人口,以叶、丁两大姓为主。现存《叶氏宗谱》、《丁氏宗谱》。未次修订均在解放前夕。叶氏族人源出古市塘岸,均为道教鼻祖法善之后裔。属南阳郡。今祭祀所用灯笼,笼壁均有“石林世家”字……。 |
塘后村是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四都乡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31124205999。 |
赤寿乡黄山头村总户数82户,人口235人,村民小组4个,山林面积5001亩,耕地面积132亩。……。 |
樟溪乡黄田村总户数52户,人口182人,村民小组2个,山林面积1353亩,耕地面积60亩。……。 |
樟溪乡球坑村总户数104户,人口403人,村民小组8个,山林面积3979亩,耕地面积134亩。……。 |
有人说沿坑岭头村的社殿是最小的社殿,没有比较没有发言权,但社殿边上同根的松树令人咋舌。这是村人为了保丰收,所设置的社殿,里头敬的是谷神。一个村子的不同面,竹林的一面,村落的一面,花草的一面,这是与村人息息相关的所有面。这样的一个诗画的村庄里,定然有宁静的所在,有洁净的井水,有想要的豆子,红豆、黄豆、绿豆、黑豆,还有心平如静的村人!从每个角度看过去,村子都是和谐的,天地人的和谐!谷子是需要晒出来的,……。 |
粗砻村……。 |
张山村位于松阳县东部边境,地处板桥畲族乡东部,北倚桐榔村,西连潘八村,南毗高山村,东接莲都区丽新乡,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由上、下2个自然村3个村民小组组成,现有人口178人,共63户,其中党员有14人,拥有耕地面积87亩,茶园面积378亩,油茶面积1092亩,主导产业是种植茶叶、吊瓜、油茶、板栗等。村民以种植业和打工收益作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
位于箬寮山南麓的安岱后村,层峦叠嶂,地势险要。1935年,粟裕师长、刘英政委率红军挺进师主力首上安岱后,与陈凤生、陈丹山、卢子敬等人领导的农民革命军会合,创建了浙西南第一块游击根据地。红军以此为据点,攻枫坪,战双溪,端敌窝,狙击白军追剿,历经大小战斗数十次,令敌军闻风丧胆……。现今安岱后村仍保留着粟裕和刘英故居、办公地点、红军主会场、红军桥等10多处革命遗址,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
包山村基本情况 包山村位于云和县城东南方向, 距云和县城26公里,本村人口集中,幅员面积10平方公里。辖2个自然村组成,下辖8个村民小组,全村户籍人口共150户,总人口489人,劳动力330人,外出务工187人,党员25名。耕地面积 621亩,山林面积12426亩。2010年度农民人均收入4928元。该村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食用菌,雪梨和经商办厂外出务工为主,缺乏特色主导产业,导致村集体经济薄弱。目……。 |
梅湾村位于云和县东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5.3公里,是云和县红色革命的发源地,1938年,0云和县委第一个党支部在这里成立。全村共有9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共有耕地480亩、山地15282亩,传统农业和外出务工收入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现有人口155户、525人,其中外出劳动力208人,占全村有效劳动力的60%,现尚有年收入1500元以下的贫困农户42户143人,占全村总人口的27%。 这是一个……。 |
一 缕 古 香 桑 岭 村 一、小山沟里的村庄 在龙泉溪的中游,现石塘电站大坝上游300米处,一条源自云和县朱村乡仰天河的坑水沿着一条小峡谷弯弯绕绕缓缓地向南流入龙泉溪。入口处,左右各有块岩石如削、俨如两块门框,当地人称为“石门”。坑水经“石门”注入大溪,因此,这条主流长6.4公里长的坑便叫“石门坑”。坑口内傍坑的村就叫“石门坑村”。由于石塘电站的建设,“石门”被库水淹没了。 一条石砌的小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