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襄垣县下良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襄垣县下良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梁姓建庄以来,一直是梁姓聚居至今。
东汉时期,有一个姓强的壮年汉子,带着他贤惠的妻子来在这深山丛岭中谋生,此地荒无人烟,夫妻俩靠着两手勤劳的手,象燕子筑巢似的依山凿洞,柴荆围墙,建起了家园。人们见此山沟冒起了炊烟,又有不少人也来此地定居。时隔一年,妻子生下了一个胖男孩,着实逗人喜爱,夫妻俩精心作务,三岁上起名叫强华。强华自幼聪明,看书眼观双行,过目不忘,能倒背碑文,都说他才华出众,博学强志。在他十八岁那年,汉献帝得知襄有强华,博学强志后,便下书召见,经数次面试,名不虚传,使文武官员大为震惊,便封为宫中大臣,强华不允,说他家里还有父老双亲,要人照顾。皇帝看中其才,不愿舍强华,便答应让他把其父母也接入宫中。强华回到村里,把事情经过说清后,父母高兴,村人祝福。动身那天,人们前呼后拥,把强华送到村外,走到村口,强华情不自禁停下了脚步,他回头望着送行的乡亲,望着可爱的山水,多么留恋啊!为了不忘养育他的家乡土地,不忘患难与共的众乡亲,他提笔在村边一块壁立的石头上,写了“强记”二字。从此,村中便用“强记”,定为村名。到了明朝,离“强记”不远的肖家垛村,有个叫刘龙的人,在朝里作了兵部尚书。当时执行的是里甲制,肖家垛属常乐乡新民坊强记保邯郸里。顺治元年,圣上有旨,朝中为刘尚书家贺功报喜,把“强记保”写作“强计保”。人们认为,这是皇帝圣旨所传,“记”字一改,必由缘由,金口玉牙,不能变更,所以,便把“强记”写作“强计”了。
古时三十里为一堡,该村为堡,段姓首居,故名。
该村位于仙堂山下不远的地方,古传当年金兵进犯中原,传来要火烧仙堂寺的消息,为了保护仙堂寺,驻寺和尚发动群众,在此地安寨扎营,迎击金兵,故名。
传说,后人来此地居住时,在山坡上发现一块碑,据考,最初该村由和姓人首居,他们也为求得家族和好,便取名和家坡。
相传,晋国赵简子的后裔弟兄两个从邯郸迁到此地而得名,两人一东一西,分两处立村建居,以方位冠以东、西,故名。
相传,战国时期赵简子的后裔弟兄两个从邯郸迁到此地而得名,两人一东一西,分两处立村建居,以方位冠以东、西,该村位于西部故名西邯郸。
因浊漳河从村内流过、紧临漳河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