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湖区人文历史悠久,区位优势明显,生态环境优美。作为芜湖市的中心城区、服务业的核心区,交通便捷、商业发达,科教文化资源富集,生活、娱乐、休闲设施配套完善,是全市经济、文化、信息、金融中心和中央商务区,是理想的宜业、宜商、宜游、宜居之地。经2006年与2010年二次区划调整,全区现辖10个公共服务中心,1个街道办事处(方村街道办事处),60个社区居委会,12个村委会,常住人口约60万,区域面积121平方公里。
近年来,镜湖区始终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主要抓手,坚持和完善“三产强区、科教兴区、统筹发展”战略,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率先形成了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第三产业比重达80%。
2012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2.5亿元,同比增长15%,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87亿元,同比增长25%,预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6亿元,增长19%,占全市28.9%;实现财政收入38亿元,同比增长15.1%;其中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4.1亿元,增长25.8%;实际利用外资9341万美元,实际到位内资182亿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位于全省前列,综合实力已进入全省城区第一方阵。
社会事业
在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注重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相继荣获“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区)”、“全国科普示范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养老社会化服务示范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安徽省城市商贸服务业发展示范区”、“安徽省都市休闲旅游示范区”、“安徽省金融产业集聚区”、“安徽省总部经济集聚区”、“安徽省教育强区”等多项荣誉,为镜湖区加快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
弋江区位于芜湖市中心区域,面积17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42.26万,辖6个街道办事处,共有42个社区和11个村,是全市的科技、教育、文化、体育中心。铁路、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便捷,芜马、芜大高速公路及皖赣、宁铜铁路穿境而过,高铁芜湖南站建成通车。芜湖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国际会展中心等坐落于此。区内自然环境优美宜人,有白马山等大小山麓十余座,紧邻长江、漳河、青弋江,水系资源丰富,坐拥十里江湾天然美景,滨江·松鼠小镇与十里湾畔遥相呼应。
芜湖国家级高新区坐落在区境内,2015年,经省委、省政府批准,高新区与弋江区实行“两区合一”的管理体制,在发展上相融,管理上相合,资源上统筹,开发区和行政区产城融合发展。近年来,我区先后获批军民结合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区、国家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全国青年创业示范园区、全国工业百强区、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通过教育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县(区)认定,获批省“教育强区”称号,高新区成功列入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2020年,高新区综合排名晋升至第40位。弋江区在2017、2018、2019年度全市目标考核中蝉联第一名,2019、2020年度全市招商引资考核第一名。
弋江区(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一个体制、两高融合、四大产业”三大特征:“一个体制”是指弋江区、高新区实行“两区合一”的管理体制。“两高融合”指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高教园区和职教园区相融合,区境内有安徽师范大学、皖南医学院等7所高等院校,在校学生10万多人,既是高新技术集聚区,也是高科技人才汇聚区。“四大产业”是指高新区形成了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微电子及第三代半导体、大数据及信息技术、节能环保及高端装备制造四大主导产业。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法治弋江建设步伐、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认真抓好全面从严治党,经济社会发展和党建建设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2020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469.5亿元,增长3%;财政收入42.6亿元,增长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791元,增长5.7%。
“十四五”时期,弋江区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核心地位,全力建设美好弋江南、共创智慧大江湾,扎实推进创新创业孵化区、协调融合中心区、绿色美丽生态区、开放转型集聚区、幸福共享样板区建设,奋力打造长三角城市群中具有特色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城区。 |
鸠江区位于芜湖市区北部,跨长江两岸。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18度23分、北纬31度22分。东连马鞍山市当涂县,南邻芜湖市镜湖区、芜湖县,西接马鞍山市含山县、芜湖市无为县,北靠马鞍山市和县。鸠江区地势平坦,偶有残丘,沟渠纵横,湖塘密布。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16摄氏度,日照时数2000小时左右,年降雨量1200毫米,无霜期每年达219-240天。
鸠江区是芜湖市最重要的区域之一,是芜湖市最重要的工业区,国家级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朱家桥外贸码头、长江最大内河煤炭中转港、芜湖铁路和公路枢纽都坐落在区境内,区域工业已形成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金属加工、机械及模具制造、机器人等产业集群。同时鸠江区是芜湖市的政务中心区,未来的金融、商贸、文化、物流中心,区域内拥有方特欢乐世界、方特梦幻王国、方特东方神画、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园等为代表的文化品牌,未来将依托城东新区、芜湖广告产业园等载体,重点打造文化创意、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专业大市场、旅游休闲等产业。
以芜湖为中心的四小时经济生活圈不仅为芜湖提供了一个包括沪、苏、皖、浙、赣、鄂等省、市地域内4亿多人口的巨大消费市场,也为鸠江区提供了一个最广阔和最有潜力的区域经济交流与协作空间。
建区之初的鸠江由裕溪口区、四褐山区、郊区3个区合并而成,经历五次区划调整,如今下辖4镇、5街、1个开发区,地域面积从当年的156.9平方公里扩大到如今的82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从1990年13.38万人增加到2019年51.85万人。 |
湾沚区位于安徽省东南部,长江下游南岸。东南邻宣城市,西南接南陵县,东北与当涂县交界,西北毗邻芜湖市区。现辖湾沚、六郎、陶辛、红杨、花桥5个镇,总面积670平方公里,人口35万人。荣誉名片有:全国文明县城、科技进步先进县、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群众体育先进县、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省科学发展先进县、发展非公经济先进县、新农村电气化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生态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县、双拥模范县、园林县城。
芜湖县历史悠久,古称鸠兹,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置县。境内现存楚王城、南唐九十殿、北宋东门渡官窑、南宋珩琅塔等古迹。
芜湖县四季分明,系典型的江南滨水园林城市,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盛产优质大米,为久负盛名的“鱼米之乡”。境内东湖公园、阳光半岛、怡龙生态园、陶辛水韵令您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和平鹭鸟自然保护区让您置身自然氧吧,神清气爽。
芜湖县交通便捷,距南京禄口机场1小时、合肥骆岗机场2小时;沪渝高速、芜雁高速在县域周边穿境而过,并设有出入口,已经实现两小时到南京、三小时到杭州、四小时到上海。随着皖赣铁路扩能改造、宁安城际高速铁路、铜南宣高速等项目的建成,将进一步缩短芜湖县与长三角地区的距离。
芜湖县产业特色鲜明,初步形成了高端装备制造及汽车零部件、电子电器、新能源新材料等支柱产业,新芜经济开发区已成为皖江城市带上一个重要的制造业基地,现有投产企业420家、在建企业87家,德力西电气、飞科电器、科逸住宅设备等一批大企业落户开发区。开发区先后获批为“国家汽车零部件出口加工基地”、“安徽数控机床制造(芜湖)基地”、“安徽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研究基地”、“安徽省创新型园区”、“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列为产学研基地,目前正在积极争创国家级开发区。
当前,全县上下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协同发展,经济社会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科学发展水平不断提升。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6.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0.3亿元,财政收入24.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亿元,进出口总额2.57亿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134元。
如今的芜湖县正抢抓“十二五”经济发展黄金机遇期,全县上下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的主题和转型升级、率先发展的主线,大力实施转型升级、产业强县、创新驱动、城乡统筹、开放合作、和谐发展六大战略,着力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先行区、芜湖市域发展的新城区、县域科学发展的示范区。力争到“十二五”末,努力实现“263512”发展目标,即到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60亿元;财政收入达35亿元以上;“十二五”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1200亿元以上。
|
繁昌区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北靠长江,素有“皖南门户”之称,现辖6镇、96个村(社区)、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国家级绿色园区),面积59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8万。
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早在240万年前,这里就有古人类活动。新石器时期,先祖聚居繁衍,创造了灿烂的缪墩文化。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设春谷县,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周瑜曾任春谷长。晋元帝司马睿南迁,在此侨置繁昌。南唐升元年间复置县治后,繁昌名一直沿袭至今。历代著名诗人王维、李白、梅尧臣等曾行迹于此,留下了许多美丽的诗篇。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渡江第一船”在境内登陆。2020年7月6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繁昌撤县设区。
山川秀美、资源丰富。繁昌地处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与皖南丘陵山区的过渡带,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全区森林覆盖率达38.75%。山地占总面积的40%,“马仁奇峰”为国家级森林公园、4A级旅游景区。境内河流纵横,湖泊、水库众多,地表水年平均资源量约20.2亿立方米。拥有金属、非金属、燃料、化工、冶金辅助材料等七大类34种矿产品,其中以石灰石为最,地质储量约17亿吨。
区位优越、交通便捷。繁昌位于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区,京福高铁、沪铜铁路、宁安城际铁路、沿江高速、滁黄高速等在此交汇,距南京禄口机场及合肥新桥机场均在两小时车程以内。营运铁路33公里。公路里程90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9公里。长江黄金水道22公里,内河最大通航里程97.1公里。
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繁昌工业起步早、经济基础较好。2006年成为全省第一个工业县,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县城、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国家卫生县城等10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2021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4.11亿元,比上年增长12.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6.8亿元,增长8.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6%。全区人均GDP超10万元、列全省第五,人均财政收入稳居全省第一。连续2年位列全省县域高质量发展考核A类第5名。 |
南陵县位于安徽省芜湖市南部,地处皖南丘陵向沿江平原过渡地带,现辖8镇,147个村、25个居委会,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面积1260平方公里,人口54.3万。近年来,南陵县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具有国内影响力的快递科技创新试验及装备产业基地、“两山”转化与绿色转型实践基地、长三角地区独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样板区、城市能级提升与城乡协调发展的先行区“两地两区”建设,“产业强、结构优、环境美、百姓富”美好南陵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202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0.7亿元,增长11.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3亿元,增长8.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8.8亿元,增长27.4%;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737元,增长10.2%。先后获全国快递科技创新试验基地、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中国最具魅力文化休闲旅游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园林县城等荣誉称号。
南陵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始置春谷县,三国名将周瑜、黄盖、周泰曾任春谷长,南朝梁武帝(公元525年)始置南陵县。南陵是中国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被誉为“古铜都”,境内遗有大工山铜矿遗址、皖南土墩墓群千峰山遗址和牯牛山城址遗址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诗仙李白曾两度寓居南陵,名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千古留传。新四军曾在南陵长期驻扎并战斗,诞生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李家发……。长时间的历史沉淀,形成了青铜文化、三国文化、盛唐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产业文化“六张名片”!
南陵生态优美,物产丰富,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拥有丫山花海石林和大浦乡村世界两个国家4A级景区和乌霞寺、奎潭湖、小格里森林公园等一批自然景点。南陵素有“芜湖米市,南陵粮仓”的美称,盛产优质大米、木材、丹皮、蘑菇、莲藕等,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中国驰名商标7个。目前已进入坑探阶段的姚家岭铜锌金多金属矿,锌、金储量达到国家大型矿床标准,潜在经济价值超过600亿元。
南陵区位优越,交通便捷,是通往“两山一湖”的重要门户,205、318国道,460、457省道交汇于县城,合福高铁、铜南宣高速、芜黄高速穿境而过,并分别设立南陵站和出入口。近年来,南陵自我加压,主动作为,投入近23亿元,完成2条国道和2条省道的一级化改造,由芜湖“后花园”华丽转变为南部“会客厅”,区位优势逐步转化为发展优势。
南陵产业坚实,后劲十足,坚持产业强县不动摇,紧紧围绕培育主导产业,持之以恒抓招商、上项目,具有鲜明南陵特色的“一首四新”新兴产业体系正在形成。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和只争朝夕、久久为功的韧劲,首位发展快递物流智能装备产业,中通快递智能装备制造基地、中科微至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建成投产,韵达快递综合产业园开工建设,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显现,获批省重大新兴产业工程、省智慧物流装备小镇。积极打造“建筑之乡”,获评全省建筑业十强县。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大浦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成为现代农业样板。现代服务业繁荣兴旺,获评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入选全国“三农”金融创新试验区、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强化人才建设与返乡就业创业,成立县人才发展集团,获评首批省级返乡入乡创业示范县。
南陵城市繁荣,乡村秀美,始终坚持等高规划、同标建设、高效管理,着力构建“一主、三片区、两带两廊”的空间发展格局,建设市域南部产业特色鲜明、城市形态优美的现代化副中心人民城市。县城规划区面积扩大到30.8平方公里,人口达20万人。一批县级较为领先的医院、学校、公园等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城市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配套功能有效完善。不断放大美丽乡村示范带动效应,连续四年获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称号。 |
芜湖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长江三角洲西北角,是长江中下游地区近现代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自古为兵家和商家必争之地。今日的芜湖是一座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兴工业城市,是长江城市带的重点城市和重要经济增长极,也是国务院批准的享受国家沿海地区对外开放政策的沿江开放城市和安徽省改革开放的窗口。 三山区是2006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芜湖市新城区,位于芜湖主城区西南部,北濒长江,与无为县隔江相望,东南隔漳河,与弋江区、芜湖县、南陵县相邻,西与繁昌县城北工业区相接。由江城进入皖南,这是一条必要的通道。 三山区面积276.1平方公里,辖峨桥镇和三山、保定、龙湖三个街道办事处,40个行政村,还有三华和茗香两个居民社区。常住人口14.7万,是芜湖市辖人口最少,面积最大的区,发展潜力很大。 一、优越的环境 三山地处长江下游南岸,平均海拔9.5米,地形为半山半圩,水抱山环、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四时分明,非常适合人类居住。境内襟江带湖,山青水秀。浮山、铜山、三华山常年郁郁葱葱。龙窝湖、漳河、峨溪河、响水涧、三山河碧波荡漾,堤岸绿树行行。这里的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峰、每一个村庄都可入诗入画。三山秋月、浮丘丹井、鲁明放舟、峨溪烟柳等风景名胜给历代文人留下了许多陶醉的诗篇。如“孤村烟火三山隔,两县人家一水分。一片轻帆天际上,不知身在白鹤群。”就是对三山最概括的赞美。 建国以后,三山人民发扬光荣传统,弘扬“艰苦奋斗、同舟共济、团结拼搏,敢为人先”的渡江第一船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和四化建设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浮山农庄葛世玉带头创办农业合作社,带领群众抵抗灾荒,1954年受到毛泽东主席亲笔表彰;1961年春,在繁昌县委的领导下,三万民工齐上阵,完成40余万土方,拦江打坝,筑成十里长的螃蟹矶大堤;水埠峨桥不产茶,素无巨贾茶商,却乘改革开放春风造出了一个“江南第一茶市”,今已拓展为国际茶城,千百万人东西南北闯市场,使古镇峨桥名扬四方:1958年,古镇三山就建起了大型轧花厂;1985年兴建了蔬菜批发市场,1992年扩建成江南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1998年大水以后,国家先后投巨资对长江、璋河堤防进行整治,长江江堤达标,平地行垸,退田还水,万亩圩口达标工程,造福万代…… 如今长江大堤、漳河大堤固若金汤。而今的三山,街道整齐统一、道路宽敞开阔,水泥道路通到每个村庄。居民住进了装修现代的商品房或欧式小洋楼,村庄进行了统一规划,以联群村为代表的农民,家家住上两层楼房,2006年入围中央电视台“魅力新村”,目前为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三山绿色食品工业园中建成了一座座标准厂房,以上市企业双鹤药业为代表的一大批企业在园区落户。华电芜湖(保定)电厂、响水涧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教育卫生事业得到大发展,“双基”早已达标,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遍布城乡,三山高中建校已近50年,近年来,成教、职教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卫生院所、医务室、计生服务站遍布乡村、街坊。 二、厚重的历史 三山境内发现商周时期多处人类遗址,如三山镇大神墩遗址,浮山乡珠墩船墩,新淮乡磨盘墩,中沟疙瘩头遗址等,证明了三山早期就有人类生活繁衍。 汉末周瑜开筑保大圩,整治圩区水系,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唐末大将孙端、台蒙戍守鲁港。为御敌,在鲁港河上建筑了五堰。宋文天祥修复五堰,引江水倒灌,以提高漳河水位,使漳河水运畅达,称为“金坞”。元末将军从一彪倡议练兵于千军岭,遗“千军岭炮台”。明初小淮窑砖瓦驰运金陵,供葺造皇城,遐迩闻名。明代上中叶,三山老街建成,这时的三山,已经水路交通畅达,随之陆路官道连通,舟行日盛,商贾如云。后又设了邮亭、官驿、驿馆,多宿来往官绅,故有上马店下马店,接官亭的地名产生。后来,又相继修建了杨泗庙、文昌宫、城隍庙、三华禅院等寺庙,引来无数香客骚人。那时三山街已成为一方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古埠峨桥因峨溪河、漳河水运发达、船帮兴盛,“峨船子”、“小划子”往来频繁,促进了峨桥商埠的繁荣。 地处三江口之鲁港,为长江、漳河要津。文天祥督师鲁港,流芳百世;贾似道弃守鲁港,遗臭万年。元末,朱元璋率农民起义军于鲁港多次激战,使鲁港自明初后逐渐颓萎。 明成化七年(1471年),官府搜刮民财,又在鲁港始设“常关”,为明代六大税关之一,清代和民国继之。民国后二十余年,关税控制在外国人手里,鲁港常关自创关到裁撤共有480年历史,记录了鲁港港航之繁荣,也写下了人民的辛酸血泪。 两千多年来,勤劳智慧的三山人民,传承着历史,创造着文明,也历经磨难,饱含血泪,步履维艰。
三、丰富的资源 三山盛产铜、铁,境内小铜山遗存了采铜和冶铜遗址,现有的几家采矿业效益较好。 这里有广阔的土地资源可供开发利用:江滨湖畔有汀洲湿地几万亩,保大圩、门楼圩有沃野平畴万余顷。 三山区濒江临河,境内湖泊众多,龙窝湖最大,仰洼套、虬塘湖历史悠久,还有外龙窝等滩涂芦洲绵延数十里,水资源非常丰富:河流溪涧纵横交织,三山河、峨溪河、泊口河、响水涧久有盛名:长江岸线达20多公里,漳河岸线近30公里,“黄金水道”得天独厚;长江岸线非常适合造船工业和建设深水港口。 沿江居民有种植大棚蔬菜的习惯,新鲜蔬菜除满足市区需要外,还供应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冷藏保鲜的蔬菜远销日本、韩国。有机蔬菜品种多,质量优,非常适合作为深加工原料。
三、便利的交通 沿江(上海至武汉)高速公路、滁(滁州)黄(黄山)高速公路、S321省道、宁(南京)铜(铜陵)铁路贯穿全区。芜湖市三环路也将三山大部分地区圈进,芜湖市区滨江大道将延伸至三山区龙窝湖附近,把三山与芜湖市中心连为一体,届时从市中心到三山将更为方便。 芜湖长江二桥与三山区紧邻,长三角城际铁路复线也由境内通过,区内乡村公路网已经形成。城区新建华电大道、三山大道、龙湖大道均为高标准设计施工,建设中的芜湖(保定)电厂铁路专用线由峨桥直通江边。 再加上水路运输的黄金水道,三山区交通干线可谓密如蛛网,四通八达。
四、灿烂的文化 三山历史悠久、风景美丽,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名家骚客前来旅游观光,他们游流忘返,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章,抒发出超越历史高度、地域广度、生命长度的一系列感慨。 歌颂三山的第一首诗为《原道歌》,作者东周浮邱伯称巍峨的浮山为藏龙伏虎之地。谢眺、王安石、杨万里等名人也多有诗词歌咏三山。 诗仙李白来到铜山寺,饱览此间山水奇景,颇有留恋之意,乘兴挥毫,题下“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举杯回午袖,扫尽五松山。”的绝句。他还曾乘舟过三山,作《江上答崔宣城》诗歌:“太华三芙蓉,明星玉女峰。”,“树绕芦洲月,山鸣鹊镇钟。”,对三华山大加赞赏,这可能是关于“三山秋月”的最早写照。 清姚鼐游三华山留吟数篇,字字珠玉。明宋棠咏《螃蟹矶》“扬子江头古石矶,秋来却羡蟹螯肥,卷舒不及鸱夷子,安得垂伦钓夕晖。”让“蟹矶钓踪”始成一景。 朱元璋曾亲临浮山,督修浮山寺,乾隆帝来浮山寺手植江白牡丹两株,赐名“隐玉寺”。那时的浮山古寺,晨钟暮鼓、佛号经声不绝,香火旺盛一时。 邑人曾作《三山秋月》、《峨溪匹练》、《浮丘丹井》等诗,虽为状物写景,实为托景抒情,传承着人们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精神,物寓其理,景寓其情。于是,自明初中顺大夫严允谐作《三山秋月》始,同题诗作不断,代不乏人。诗为心声,字里行间无不寄托着浓浓的乡情。 明?程梦斗作三山《八景记》云:山川非俊杰不显,俊杰非地灵不生。居畔三山,迢递江干,虎踞龙蟠…… 明涂溪杨氏宗臣等五君联袂登浮丘山,吟诗唱和,步本译韵留《浮丘列屏》佳作六章。“浮山览胜,诗书流云,文风代远,蔚启人闻。”清乾隆年间,本邑学博谢淋潜斋邀户部尚书董左田,太守王子卿,文博周最峰,金叶山等人同游三华山,分字吟对,互有唱和,遗诗十余首,开三华文人述宴之先河,扬三山文明风气之先声。 清末民初三山文风亦盛,他们还创办了“三山公学堂”,教于乡里。清末废科举之际,读书人不再孜孜于科考之事,便结社吟诗,以陶冶性情,增进学业。此时,三山九莲诗社于九莲庵内诞生,首聚者九人。他们定期聚会,共论诗文,后发展到几十人,著作颇多,惜多不存。 三山地区文化发展异彩纷呈,如今习诗赋韵者不下百人。既有诗词进校园,儿童吟诗诵古文,兴致蔚然;也有老年学校兴起,腰鼓队、秧歌队燕舞流莺。诗词学会引耋耋学吟,时闻笑声朗朗,吟语轻轻。三山习书学画者不乏其人,经常有书画展,让人流连,更有儿童书画展,悦目赏心。这里文体活动多姿多彩,农民象棋节每年在湖滨公园举行,“农民象棋之乡”名闻有年。 古老的“三华庙会”于今也推陈出新,演绎成一方风俗。春节穿龙灯,端午赛龙舟热闹非凡。古镇峨桥依托国际茶城,茶博会、茶文化、书画展、品茶、咏茶、歌咏会经常举行,茶韵流香,清心怡人。去峨桥饮茶香,写茶诗,登浮丘山吟胜,游铜山寺赏景,到龙窝湖荡舟,听渔歌唱晚,逛“三华庙会”,已成为芜湖人的时尚。
五、杰出的人物 生于斯长于斯的江东才俊、志士仁人、英雄豪杰从这里的“三华古道”上走了出去,于无声处撞击着时代的强音,永恒与有限,存在与虚无,幻灭与成功,辉煌与湮灭,赋予三山一方热土上吴楚文化的特有内涵。 姚孟景、姚孟昱昆玉联芳,兹前蜚英黉校、含华艺圃者济济林林。还有众多雅士名家,令人称道:如晚清有进士姚楷和兄弟双拔贡的姚琢如,姚浩如。还有鲁寿祁,佘霄峰,桂一棵,姚彩錡等古代名人,为家乡争光添彩。 建国前后的名流,有史学权威姚薇元,系清华大学历史系毕业,曾任南京中央大学、清华大学和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北朝胡姓考》、《王船山历史初探》等书,并参与创办了《新光》月刊。塾馆又以邓则先及邓化南最负盛名。邓则先不仅学养深厚,县人受教者颇不乏人,而且诗词隽逸,尤烩人口。 另外还有武汉中华大学法学学士杨彩清,国学大师谢鸣轩,著名医生姚化东、叶午庄,科技英才吴永和、张笃周,书画名流邓晶瑜、古绪华,诗坛高手俞乃蕴、刘表位,知名学者赵其钧、何庆善,三山区第一个获博士学位的彭晓林,旅美博士胡国俊,国家体育运动健将查全玉,“一门四才子”的陈忠实兄弟四博士、硕士,延安0中央管理局甲级模范工作者俞时模,全国劳模葛世玉、张子房、屠家祥,全军自学成才“十大标兵”之一、一等军功荣立者吴荣春等等,就是这样一些三山人,一代一代地传承着文明,使三山人杰地灵,千古流芳。 三山区成立,给三山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三山区人民紧紧把握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安徽省建设沿江经济带的重大机遇,积极实施工业强区、三产兴区、城乡统筹、东向发展战略,不断发扬“团结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努力把三山区建设成为融电力能源、现代制造、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加工、物流和商贸服务业为一体的城乡协调、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独具魅力的绿色新城区。 |
无为市地处皖中,临江滨湖,承东启西,现辖20个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全市总面积2022平方公里,截至2021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18.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4.7万人),常住人口82.5万人。2021年,无为市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8亿元,增长10.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8亿元,增长8.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9.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097元,增长10.4%。连续两年入围中国创新百强县(市)、中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
无为历史悠久,人才荟萃。市名取“思天下安于无事,无为而治”之意,自隋朝始建以来,已有1400余年历史。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是皖江抗日根据地中心区和“渡江第一船”始发地。历史上 书画家米芾曾任无为知军三载,诞生了台湾开山之祖陈棱、“父子丞相”王之道和王蔺、哲学家吴廷翰等名仕贤达,近代涌现出抗日民族英雄戴安澜、擂鼓诗人田间等仁人志士,当代有“七一勋章”获得者“渡江英雄”马毛姐和人民音乐家吕其明,以及位列胡润富豪榜的王传福、姜纯等商界精英。
无为区位优越,优势凸显。位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长江轴”之上、长三角城市群及“芜湖核”之内,处在南京都市圈、合肥经济圈、马芜铜经济圈的交汇区域,京福高铁、商合杭高铁穿境而过,庐铜铁路、芜铜高速、北沿江高速、芜湖长江二桥连接线全线贯通,G347、S208已正式建成通车,岳武高速东延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无为对外交通四通八达,大大缩短了与北上广的经济时差。
无为资源丰富,生态良好。坐拥59.3公里长江黄金岸线,深入推进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无为)经济带建设。拥有30万外出创业大军,是著名的“劳务之乡”。粮棉油及水产品产量均跨入全国百强行列,是传统的“鱼米之乡”。石油、天然气等储量丰富,米公祠、泊山洞、黄金塔、新四军七师师部旧址等自然人文景观闻名遐迩。无为山环西北、水聚东南,山清水秀、环境怡人,荣获全省文明城市、森林城市、卫生城市。高沟镇、姚沟镇、鹤毛镇分别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和“国家级生态乡镇”。
无为产业集聚,发展强劲。按照“产业为基、项目为本、招商为要、创新为魂、金融为器”发展思路,沿着“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生态圈”发展路径,构建起以电线电缆、健康食品、无机新材料、羽毛羽绒等产业为主导,智能装备、电子电气、生命健康、新能源等战新产业为补充的“4+N”现代产业体系。市域经济综合实力多年稳居全省十强、中部百强。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县、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粮食生产先进县、第二批农民工返乡创业试点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百佳县、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和全省人才强市、水产生产大县、平安县、双拥模范县、制造业发展综合十强县、质量强县示范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下一步,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按照市第一次党代会的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奋力打造“一地四区”、加快建设芜湖市域副中心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