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台前县城关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台前县城关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创建于唐代。是时,位于黄河故道北岸,地势较高,多岗丘,村落长,且有分叉,形似佛掌,村民以“佛掌佑众”之意取名“高掌”。其村委会职责是1984年5月设立高掌村民委员会。1990年因高掌村大、人多,为了便于管理分为高掌西、高掌东,此村位于东侧,称高掌东。
创建于唐代。是时,位于黄河故道北岸,地势较高,多岗丘,村落长,且有分叉,形似佛掌,村民以“佛掌佑众”之意取名“高掌”。1990年因高掌村大、人多,为了便于管理分为高掌西、高掌东,此村位于西侧,称高掌西。
此村原为司、马姓居住,村名落贤庄。清朝前期,聂氏家族的一支,由寿张城西关迁居此村,因司、马二姓皆已外迁,遂改名聂庄。
明洪武年间,其村先祖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此处位于黄河故道向北拐弯的内侧,并距原寿张县城西南三里许,人称三里湾。后来,为区别村北另一个三里庄,改名前三里。
明洪武年间,有尚姓和夏姓人氏到此定居,取名尚夏庄。庄西边有一燕庄,为明朝前期从山东燕店迁居此地。尚庄村南有尚家牌坊,在村北有尚家坟,尚氏人员或迁或绝不知去向。夏氏后人迁至寿张北关,后又迁至孙口乡杨胡同,后村名改为尚家庄,解放后改为尚那里。1964年5月划归河南省后简称尚庄。
明洪武年间,有荆姓、石姓、满姓族人先后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分别取村名荆庄、石庄、满庙(因该自然村有一处奶奶庙而得名)。因三自然村较小,居住相对集中,后合称“荆石满”。
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至现居住地。建村时村西北角有座古庙特别高,故命村名“高庙”。1976年因村内人口多难管理,高庙分为两个行政村,即:高庙西、高庙东。
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至现居住地。建村时村西北角有座古庙特别高,故命村名“高庙”。1976年因村内人口多难管理,高庙分为两个行政村,即:高庙西、高庙东。
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县移民来此居住,因解姓人来此最早,故命名为解庄。
元代,胡姓在此居住,称胡家海子。元末明初黑马大元戎、千户侯刘义迁居于此。元末,明军北进,刘义驻守东平路总管府,后兵败不降,隐居于此。五世后子孙逐渐发迹,旧威重显,改建家园。华亭楼阁,橉次栉比。故外人提起本村,以“刘家楼”称之,也以“刘家楼”自称,简称刘楼。沿用至今。
明洪武年间,王姓人由山西洪洞县移民来此居住。清同治年间,王姓中有一富户王文丙建有两层堂楼大院,故村名为王家楼。后因黄河泛滥,部分居民迁至金堤北定居成村,名后王楼(今属山东省阳谷县寿张镇),原王家楼更名为前王楼。
老庄原为关门口,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居于此。清朝时因洪水侵袭,多数迁居到金堤北居住,为新关门口,留下来的便为老关门口。1964年撤销寿张县堤北部分划归山东省,归河南省的部分因为是老村,便改称“老庄”。
取曹楼、杨岗、韩庄3个自然村的首字。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