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思南县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思南县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思唐街道南接孙家坝镇和思林乡边界,西与大河坝乡毗邻,北靠鹦鹉溪镇。全镇有总面积89.7平方公里,其中城区有9平方公里,农村有80.7平方公里;有总耕地面积15100亩,其中田10250亩,土4850亩,城区总面积为9平方公里;2004年末有总户数15356户,63394人,其中农业人口28336人,非农业人口27912人,暂住人口2842人,流动人口4304人,属典型的人多地少乡镇。 城区系思南县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全县党、政、军机关及省地驻思单位集中所在地,有省地驻思单位5个,城区有江东、城北、文化、安化、中和5个社区120个小区。农村有龙江、大同、德胜、大岩关、小岩关、太平关等6个行政村。现有镇直单位41个;有中小学31间,教职工628人,在校学生8560人。

-

地理位置

思唐镇(古称水特姜),镇人民政府驻文化社区(原文化街城隍

万圣屯森林公园庙址),井镇接壤,南接孙家坝镇和思林乡边界,西与大河坝乡毗邻,北靠鹦鹉溪镇。位于县境东北乌江河西岸,历为司、府、县(城)驻地。地理位置:东经108°12′—108°78′,北纬27°30′—28°9′。

-

民族风情

思唐镇历来是各民族杂居的地区。除了居住着土家族、苗族、仡佬族、汉 思唐镇族、蒙古族外,还散居着布依、侗、壮、京、彝、回、黎、藏、白、傣、满、高山、瑶、羌等十多个民族。思唐镇境内的土家、仡佬、苗、汉等各族人民,在长期与大自然和社会的斗争中,通过自已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创造了物质财富,不少的地方民族特产闻名于世。在创造物质生活的同时,各族人民还创造了绚丽多彩、独具风格的民族文化。尤其是民族文学,经过世代相传,不断丰富,成为祖国大家庭文化的一个组成部份。思唐镇民族文学艺术繁花似锦,源远流长。就文体来说,有神话、传说、故事、童话、寓言、谚语、曲艺、戏剧等。这些民间文学作品植根于深厚的土壤之 花甜耙中,富于浓郁的民族特色。它通过文学艺术典型,既描绘了各族人民的风土人情,也记 绿豆粉录了各族人民征服大自然的光辉事迹。歌颂了人民理想中的英雄人物,表过了劳动人民的爱与憎,揭露了反动统治阶级的虚伪和丑恶。其中土家族的“傩戏”、“哭嫁歌”、“打闹歌”、“闹丧歌”以及“ 思唐镇打溜子”等,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流传于世,经久不衰。

一、历史悠久据历史记载塘头在唐代为洋川县,武德二年(619年)改属义州;贞观四年(630年)改属贵州为乐源县;明洪武十年(1337年)置苗民司,属思南宣慰司;永乐十一年(1413年)改属石阡府;民国三年(1914年),印江、沿河、务川、德江、凤泉、石阡等县互拔插花地,塘头由石阡拔入思南;解放后(1950年2月)塘头成立区公所,1992年底建镇并乡撤区后建为塘头镇。塘头镇位于思南县城西南部,距思南县城31公里。地跨东经108°6′_108°16′,北纬27°41′_27°48′之间,东西长16.8公里,南北宽12.4公里,总面积109.8平方千米,东与兴隆土家族苗族乡相连,南同板桥苗族乡共界,西和三道水土家族乡接壤,北与思林土家族苗族乡隔河相望,辖34个村民委员会,3个居民委员会,共计277个村民小组。地貌——黔东小盆地镇域内属乌江中南温夏旱低岗平坝地区,多属溶蚀及侵蚀堆积平坝地区。地貌组合以溶蚀堆积阶地平坝和垄岗谷地为主,西高东低,四面环山,中间地势平坦,是一个高原地带的小盆地,平均海拔600米左右。龙底江自东向西迂回向东北穿镇而过,在两江口处注入乌江,沿河两岸的芭蕉、尧民、唐乔、仁和均为坝区,海拔在400米左右。二、自然资源丰富(一)土壤根据1980年土壤普查测定,本镇土壤主要为淋溶黄色石灰土,黄泥土、大泥土、大眼泥土、岩泥等,共分5个大类9个亚类12个土种。土壤酸碱度的PH值在6.0至8.0之间。矿产资源塘头境内主要矿产资源有铜矿,分布在官渡河,仡佬坝等地,煤矿分布在青杠坝、两河口,官渡河、仁和场、平坝等地,根据勘测量在82.3万吨;铁矿主要分布在桃山、青杠坝等地,藏量4万吨左右。水资源塘头镇水资源主要有龙底江和其支流小溪河,其次是山泉。龙底江在镇境内流段15公里,一般枯水流量每秒7立方米,可供沿河两岸农田提水灌溉。小溪河流经境内4.5公里,枯水流量为每秒1立方米。另外,东有龙井沟水库,设计容量37万立方米,西有岩门水库,蓄水量325万立方米。有山塘16口,合计蓄水量41600立方米。(二)气候条件塘头镇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型气候,具有水热同季,温湿共节,夏季较热,冬季较冷,夏季天气较长,冬季较短的特点。年平均温度为17.5℃,极端最高温度为39.85℃,极端最低温度为-5.25℃。最热天气出现在七、八两个月之间,月平均气温在27.95℃,欍最冷气温在11月至次年.。
许家坝镇位于思南县面南部,地处思南县河西片区的中心,东连大河坝、思林两乡,南接枫芸乡,西与香坝乡、青杠坡镇接壤,北与胡家湾乡、张家寨镇毗邻,是思南县河西片区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镇集镇所在地距县城33公里。全镇总面积10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7530亩,辖22个行政村,235个村民组,8605户,35320人,居住着以苗、土家为主的6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6%,镇域内地势较为平坦,最高海拔1150米,最低海拔500米,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署的气候特点。基础设施情况:通电的村22个,通邮的村22个,通电话的村17个,通公路的村22个,通自来水的村10个,远程教育光纤传输覆盖21个村,“广播村村通”覆盖22个村。农业生产情况: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0643公顷,粮食总产量13892吨,油料总产量404吨,肉类总产量1260吨,禽蛋产量30吨,蔬菜产量120吨。企业情况:镇企业个数218个。镇社区环境:汽车站、供水站、垃圾处理站等各类服务设施齐备,邮政储蓄、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健全。科教文卫:农业科技与服务单位个数8个,学校总数24个,在校学生总数6750个,教师总数380个,幼儿园、托儿所2个,图书馆、文化站1个,卫生院1个,医生数42个,病床数33个。生活、社会福利:固定电话装机数量2585部,移动电话拥有数量2895部,敬老院、福利院1个。自来水普及率86%,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50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18人,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88人。许家坝镇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许家坝镇地处思南县河西片区14个乡镇的中心位置,是枫芸、合朋、青杠坡等6个乡镇进入思南县城的咽喉要道,松(桃)凤(岗)省道的建成通车,许家坝镇又将是印江、思南等县北上遵义的必经之路。镇域内交通发达,思(南)青(杠坡)公路、思(南)长(坝)公路等县道穿越而过。良好的区位优势,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成为思南河西片区一颗璀灿的明珠。许家坝镇具有较强的经济优势:镇域内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建立了10多家开采煤炭的乡镇企业,拉动了运输业、服务业的发展。到目前为止,用于运煤的车辆近300台,从业人员达1000人 。同时许家坝又是一个烤烟生产大镇,曾在1997年达到400万斤的最好烟叶收购水平。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良好的政策环境,使全镇人民逐渐摆脱了贫困,有11个村分别被省、地列入小康村。
大坝场镇位于思南县东南面,毗邻天桥乡、兴隆乡、邵家桥镇、塘头镇,与印江、石阡县接壤。政府所在地距县城41公里,全镇地处东经1080.15°—1080.27°,北纬207.38°——270.47°,总面积178.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828亩,其中田15600亩;辖2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61个村民组;森林总面积97272亩,2003年冬实施退耕还林12480亩,森林覆盖率41.67%,居全县第一位;2004年末总户数6832户,总人口2737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67人,少数民族人口13650人,占全镇总人口50%。全镇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薯类,主要经济作物有油菜、烤烟、花生、中药材等,有1000亩优质稻核心示范基地1个;利用退耕还林地实施种草养畜工程,种草1050亩,建规模化养牛场2个,生猪规范化养殖场1个。全镇有初级中学1所,九年制学校1所,镇中心完小1所,片区完小4所,村完小5所,初级小学1所,教学点8个,在校学生4855人,教职工202人;有卫生机构31个,医务人员54人,病床38张,开设了中医、内、外科和化验室、照光室、B超室、心电图室等。境内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最高峰獐子岩海拔1481米,最低处龙底江进出境处海拔390米,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7˚C,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000至1250毫米。有瓮腊河、响水洞、毛家堰、龙底江4条河流,有利民、小茶林、筲箕湾、毛家堰拖船沟5座水库,蓄水量45万立方。全镇资源丰富,煤储量310万吨,有镇办煤矿2间,年产原煤35000吨,引资新建焦煤厂2间,年产焦煤8000吨,官塘坝铁矿储量在25万吨左右,坪山、筑山的重晶石储量在300万吨左右,尧上的锰矿储量在20万吨左右,有水电站3座,总装机容量640千瓦,新建35KV变电站1座;全镇村村通电,交通、通讯便利。
文家店镇地处乌江南岸,距思南县城74公里,属思南县最边远最贫困的乡镇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受思林电站建设动工前的限制,使原本繁荣的文家店镇落后于其他周边乡镇。思林电站的开工建设,给盼望已久的文家店镇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近年来思南县委、县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将文家店镇先后纳入了全县扶贫开发、退耕还林还草、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乡镇,给予了相应的资金投入。但仅此永远跟不上较发达乡镇。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扶贫开发和思林电站动工建设的历史机遇的大背景、大环境下,文家店镇党委、政府就如何加快全镇经济发展,与对接思林电站建设和打造思南文化教育大县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并且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狠抓发展规划和项目建设。在全镇开展“思林电站建设,我们怎么办”的大讨论,经过全镇干部、群众的充分讨论,形成共识,认为将文家店镇建设成为“文化旅游重镇”,从而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是适合镇情、民意的必然选择。它对接了铜仁地区“旅游活区”的发展思路,也对接了思南县创“文化教育大县”的宏伟目标,同时为全镇3000余人移民安置创造良好的条件,这一历史抉策具有现实性、时代性、远见性和群众性。文家店镇位于思南县的西南部,地处乌江中下游南岸,在思南、石阡、凤岗三县交界处,东与三道水乡接壤,南与瓮溪镇相邻,西与石阡县的本庄镇共界,北与我县合朋、长坝和凤岗县的天桥乡隔江相望。境内最高海拔1033.2米,最低海拔375米,乌江由高滩入境至雷公门出境,流程21公里,经过镇内9个村、20个村民组。文家店是千里乌江边的一个重镇,其地理位置具有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文家店镇具有900多年的历史,经历过许多的历史变迁,解放后的行政区域也频繁变动。现在全镇辖14个村1个居委会,78个村民小组,1个县驻镇单位,有3676户15233人。境内汉、土家、苗等民族杂居,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8%。有国土面积85650亩,全镇森林覆盖率在30%以上,生态资源丰富,水陆交通方便,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奇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峡谷风光,可谓十步一景,各景都有特色,是丰富的旅游资源,等待开发。它的区位优势、展现出广阔的市场前景,已凸现的牲畜、禽蛋、农资、木材等市场常年购销两旺,准备打造和开发的旅游市场、无污染的绿色产品市场、中药材市场和劳动力资源市场更具发展潜力。因乌江流域的影响,历史上开发较早,长期以来一直是商贸物资集散地,人们在.。
鹦鹉溪镇人民政府驻思南县鹦鹉溪,位于县城西北22公里,地处东经118°11′,北纬28°04′。镇辖区县境北部,位于东经108°09′——108°16′,北纬27°57′——28°09′。其东面与凉水井镇接壤,东南与思唐镇交界,南面是大河坝乡,西南是张家寨镇,西北是东华乡,北面与德江县相邻。全镇面积128.68平方公里,人口31463人(农业人口30724人),辖32个村230个村民组,耕地面积16040亩(航测面积 亩),其中田10878亩,森林53857.9亩(自2002年以来共实施退耕还林8910.78亩),森林覆盖率32%;平均气温16.3度,无霜期280 天,月平均降雨量200毫米,最高海拔1143米,最低海拔343米,平均海拔743米,乌江经县境18.5公里,常年平均流量为1.595立方米/秒,最大流量为1.92立方米/ 秒。白盐井、龙灯塘电站装机1345千瓦,总投资395万元;城镇化率为24%,预计每年增长2个点,到2007年达到28%;2004年公路里程45公里,其中油路19公里,因受乌江河流切割,目前全镇有8个村未通公路;2005年发电量372.6万千瓦时,其中水电372.6万千瓦时,无火电,人均发电量2.484万千瓦时;全镇现有股级单位38个,镇财政供养职工共有121人。有普通小学12所,7个教学点,教师202人,在校学生4661人,普通中学2所,教师96人,在校学生1444人;目前贫困人口2766人,低收入人口7249人,今年预计脱贫114人(县下达任务114人)。镇内有丰富的水利资源,代家沟水系灌溉面积达4000余亩,该水利工程惠泽到鹦鹉、思唐镇2万多人,同时该水系有天然冷水养殖优势,引进三纹鱼、杂交鲟鱼等冷水类种的生长和繁殖。2004年引进贵州亿农绿色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80万元在双龙栽植苦丁茶1000亩,在大头坡新建40亩苦丁茶科技示范基地。镇内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急待开发,有麻池洞、米神洞、黄金洞、渐鸿塔、温泉、箱思溪小溪漂流等。目前双龙农业生态示范园区的经果林、花卉、苗甫场以及公路沿线特种养殖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以开展了“党员责任区”、“党员模范岗”的党建创先为载体。2004年,我镇率先在全区开展了-表党任制(试点)工作,通过常任制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提高了-表参政议政的能力,增强了党内民主,为党委科学决策起到了很.。
合朋溪镇位于思南县西部,距县城75公里,处在思南至长坝乡的公路干线上。东邻香坝乡,南界长坝乡,与文家店隔江相望,西壤风岗县王寨乡,北邻青杠坡。辖14个行政村114个村民组,1个居委会。全镇东西长9.1公里,南北宽14公里,总面积88875亩。主要山脉呈西南至东北斜坡状走向,山坡约占86%,平均海拔620米,最高峰丫口岩,主峰海拔达815米,最低大院坝379米。属亚热带季风性温湿型气候,年降雨量1176毫米,3至4月常有春寒,冰雹水灾多集中在6至7月,旱灾多发生在8至9月。主要特产有西瓜,群河柑桔。合朋溪镇总面积88875亩,其中耕地面积12165亩,保灌面积1250亩。林地资源十分丰富,现有林地面积16893 亩,其中用材林9819亩,经果林1540亩,森林覆盖率达20%。境内主要有乌江干流从军家坝至洋心滩3.5公里。其次是蜂王河,流量季节性变化大,落差90米。另有抗家山水库、大屋基水库、李家沟水库,容量共188.8立方米,灌面712亩。有蓄水池四个,容量7500立方米,供镇政府、镇直各单位、街道、院子村部分组、秦家寨村、井坝村入畜饮水。镇政府所在地有投资30万元的人饮净化工程一个。交通较方便,水陆两路均可直达思南。水上交通里程7公里,是货客运的主要干线;陆上交通以镇政府所在地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有13个村已通公路,现鱼塘村通村公路正在施工,有望在半年内实现全镇村村通公路。矿产资源以煤、硫、铁为主。煤藏量约15万吨,硫铁矿藏量约20万吨,现有年产量3万吨煤矿企业一家。合朋溪镇有汉、土、苗、仡佬、蒙古等民族。全镇2004年年末入口17140入,少数民族约占40%。现有学校6间,其中中学1间。教职工142人,在校学生总数3467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3%,中学生入学率达98.5%。
张家寨镇位于思南县城西部,距县城39公里,辖24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66个村民组,5866户22658人,区域面积106.0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447亩,其中田10558亩,土7887亩。东与大河坝乡、鹦鹉溪镇接壤,南与许家坝镇毗邻,西同胡家湾乡、宽坪乡共界,北与东华乡交界。境内交通极为便利,是思南至许家坝镇、思南至胡家湾乡、思南至宽坪乡至亭子坝乡的重要交通要道,且沙沟至张家寨镇至许家坝镇至枫芸乡的油路工程已基本完工。境内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在40%以上。张家寨镇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全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境内资源丰富:一是林业资源,全镇有林地面积6万多亩,其中生态林4万多亩,经果林5000多亩,近年来实施退耕还林4000多亩,退耕还林地主要栽植的是意杨树,目前部分已成林。二是中药材资源,全镇中药材以天麻和金银花为主,天麻年产量可达2万公斤,金银花种植面积1300多亩。三是水利资源丰富,境内有小龙溪、东风、龙洞三大水库及部分小山塘,灌溉面积可达7000多亩。四是煤炭资源丰富,县煤厂已投资500万元在我镇双安村正式开采,目前即将出煤,按每年开采2000吨计算,至少可开采50年。小城镇建设步伐快。自古以来,张家寨镇只有一条街,严重制约了本镇的经济发展,2001年底,乡镇换届后,新一届张家寨镇党委政府立足镇情,解放思想,把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作为本届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于2003年争取了以工代赈易地扶贫安置项目资金175万元建设移民新街,实行小城镇带动战略,为了使移民新街建设工作卓有成效地完成,镇党委政府在这项工作上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准备充分。力求“六个结合”,确保小城镇建设工作落到实处。一是把小城镇建设同张家寨镇今后五年的发展规划相结合,以此来推动全镇镇域经济的发展。二是把小城镇建设与党建扶贫、易地扶贫安置工程相结合,同时制定了优惠政策:凡是任职20年以上的村干部到移民新街购买房屋的,在一次0清房款优惠8%的基础上再优惠4%。三是把小城镇建设与计生帮扶工作相结合,并规定凡农村计划生育独生子女户、双女结扎户到移民新街购房的,在一次0清房款优惠8%的基础上再优惠4%。如龙岗村独生子女户罗应会就是现在移民新街深得实惠的实例。
地 貌:孙家坝镇人民政府驻孙家坝,位于县城东南16公里处,地处东径108°19′,北纬27°53′。在县境东部乌江边上。辖区位置:东径108°15′——108°21′,北纬27°51′——27°57′,全镇属溶蚀中山沟谷地区,平均海拔728M,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型气候,平均气温17℃,无霜期达280天,平均降雨量1176㎝,日照1142小时。东南面与 新寨乡交界,东北面与凉水井镇相连,西南面是邵家桥镇,西北面是思唐镇。最高海拔1253米,年平均气温27℃。人口与农业生产:镇辖1个居委会,21个村,202个村民组,2005年年未总户数5217户,总人口1925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12人,少数民族人口12517人,占总人口的65%。国土面积62.79平方米,耕地面积2208公顷,其中田1222公顷。共有非耕地14314亩,适宜烟地有6000多亩,占耕地面积的42%以上,其中低等地11552亩,占耕地面积的80. 71%,且大多公布在坝上,人均耕地0.77亩,宜林面积31371亩,占土地面积的42.31%,现有森林覆盖面积21693.95亩,占宜林地面积69.12%,占总土地面积的29.26%。镇内除粉含作物外,还盛产烤烟、花生、油菜、茶叶、板粟等其它经济作物和经果林。但由于岩石裸露中下部较多,耕地较少,且土层较薄,肥力较低,又由于孙家坝镇是属于干旱严重地区,群众耕作十分困难。文教卫生:全镇普通小学9所,教师107人,在校学生2186人;普通中学1所,教师50人,在校学生1007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6%,巩固充率99.8%,毕业率99.5%。现有校舍园面积58699平方米,其中校舍面积10987平方米。有电视地面接收器350个。电视及户1500户,镇政府电视用户425户。有医院1所,病床10张,卫生技术员12人,村卫生室21个,从业人员32人。主要资源:孙家坝镇双山村有着非富的原煤待开发,竭诚邀请各位有识之士前来投资开发。千佛洞旅游资源待开发。
一、概述(一)地位位置及地貌青杠坡镇位于思南县城西南,镇政府驻青杠坡街上,距县城63千米,镇辖区地处东经107°52′~108°2′北纬27°46′~27°53′,东西长16.4千米,南北宽13.4千米,总面积102.55平方千米。最高海拔1286米,最低海拔454米。其界东起岩头河与许家坝镇隔河相望,西抵凤冈县新民党湾一线,南接香坝土家族苗族乡,北邻杨家坳苗族土家族乡。境内东有天池山,南有轿顶山,西有马鞍山,北有四野屯,四座大山构成青杠坡镇地貌的主体框架。地形东南较高,西北偏低,山脉纵横交错,形成很多山谷、沟壑和一些小盆地。(二)行政区划1992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原青杠坡、陇水、侯家坡、水田坝等乡,合并建立青杠坡镇,下设党、政、群、政法等股室机构,辖25个行政村178个村民组。2004年末总人口2.5万人。宋、元以来,青杠坡隶属思州宣抚司、思南宣慰司土司土官领地。自清代起为思南府务川县辖地。中华人民共和国3年(1914年),废思南府设县,自此,从务川拨入思南。(三)气候条件青杠坡镇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型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最高温度38.4℃,最低温度-7℃,年平均气温为15.7℃,年降雨量1250毫米,年日照时数1370小时。全年无霜期272天左右。(四)土地资源青杠坡镇总面积为15.38万亩(102.55平方公里)。有耕地6.09万亩(其中田3.99万亩),占总面积的39.59%;耕地中中低产田土5.3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8.38%。宜林面积2.5万亩,占总面积的16.25%,荒坡、岩石面积5万亩,占总面积的32.50%,村庄、道路、水域面积1.79万亩,占总面积的11.65%。耕地类型有坝田、梯田和榜田,分别占耕地面积的22%、38%、40%。保灌面积近万亩。土壤类型有黄土、石灰土、水稻土及部分潮土。其PH值5至8之间。(五)林业资源青杠坡镇有林地面积5.33万亩,其中防护林3.48万亩,薪炭林0.09万亩,经济林0.21万亩,灌木林地0.08万亩,未成林地0.19万亩,森林覆盖率26.6%。经济林木主要有油桐、木籽、杜仲、油茶籽、棕榈、竹子等。2004年林业产值115.56万元。(六)水利资源解放前,青杠坡镇内无山塘水库,靠引溪流灌溉农田。主要河流有岩头河,流经境内约4公里,流量为59.5m3/秒,在境内落差为25米;陇水河,流经.。
瓮溪是1992年“撤并建”新组建的建制镇,距思南县城64公里,历来有思南“南大门”之称。镇辖区地处东经107°56’30"~108°5’41",北纬27°31’50"~27°41’17",全镇总面积132.41平方公里,与石阡县本庄、白沙、龙井、龙塘四个乡镇相邻,边界线达41公里,地形山、河交错,沟壑纵横,东南高,西北低,呈高山丘陵状,山脉为东西走向,平均海拔787米。全镇辖24个行政村,154个村民组,6668户,有汉、土家、苗、侗、瑶、仡佬、蒙古等民族人口29435人,其中:贫困人口14000多人;有党总支1个,党支部39个,党员624名,16个村曾被县委命名为“五个好”村党支部;有耕地面积20966亩,其中:田14812亩,人均耕地0.71亩。历史沿革瓮溪原名允文。1954年12月,建立了0瓮溪乡支部委员会,隶属于文家店区委。1959年5月,改称0瓮溪管理区总支委员会。1966年11月,改称0瓮溪人民公社委员会。“0”开始以后,瓮溪公社党委受到冲击,领导干部受到批斗,工作陷入停顿,组织机构瘫痪,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1967年9月,瓮溪公社党委被夺权。1971年5月28日,0思南县委批准,建立0瓮溪公社委员会。1983年春,召开了公社-会选举了公社党委会。1984年5月“社改乡”时,瓮溪公社改为瓮溪乡。1992年9月,全区进行建并撤,将原瓮溪乡、上坝田苗族土家族乡、三星乡、老店子苗族土家族乡并为瓮溪镇。瓮溪镇辖瓮溪、安塘、河坝、桅杆、民山、长征、草坝、司都坝、余林、上坝田、大林、山峰、大寨、三星、汤家坝、杉树坡、富家寨、竹山、联盟、老店子、黄坪、大塘、场井、胜利24个村154个村民组。产业概况第一产业1、粮食:粮食生产是我镇的主导产业,全镇土地资源十分丰富,水稻种植面积达14000亩,玉米5000亩,薯类3000亩。从1990年以来全面实行科学耕种,推行高产优质品种。我镇的两座小(一)型水库(三星、红岩)可灌溉面积6000多亩,为我镇发展粮食生产提供了保证。2、油菜:每年全镇播面5000多亩,特别是省油料科学研究院在我镇实施制种油菜以来,稳定了全镇油菜播种面积,仅油菜一项每年产值在200万元以上,大大地带动了我镇经济的发展。3、畜牧业:瓮溪荒山草坡面积大,发展畜牧业有较好的物质基础和优越的自然条件。2004年发展了汤家坝、司都坝两个畜牧专业村.。
我镇 十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就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党的建设得到不断加强。我镇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不断强化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及党员队伍建设,深入学习“-”重要思想,扎实开展保持0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扩大了党的阶级基础,从而使我镇党的建设取得了较实效。2002年6月被全国农村“-”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联系会议领导小组、0中央组织部表彰为“全国农村‘-’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先进集体”;2004年度被0铜仁地区纪委评为“全区乡镇纪检工作先进集体”,同年被0思南县委评为“先进基层党委”等。二、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十五”期间,我镇狠抓财源建设,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结合我镇实际,一是大力发展烤烟生产,使烤烟成为我镇的支柱产业,五年来,全镇共生产烤烟530万斤,实现产值2100多万元,创税收420余万元,烤烟极大地促进了我镇经济快速发展;二是大力发展畜牧产业,通过艰苦工作现已形成专业村3个,养殖小区2个,五年共来实现畜牧税费近70余万元,各种特色养殖也初具规模,确保了我镇经济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十五”期间,我镇财政税收共计达920万元,连续四年获全县财政工作第一名。三、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优异成绩。十五期间,我镇加大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力度,投资105万元,建成了1650平方米的计生综合服务室大楼;投资17万元基本解决了30个村计划生育服务室;投资20余万元为计生站购进了硬软件设备。在计划生育工作中,我镇积极创新,2002年在全县率先实行计划生育“村为主”、全面推进行划生育优质服务、不折不扣落实了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持政策等,从而形成了良好的婚育新风。“十五”期间,我镇人口出生率由“九五”期间的16.7%下降为9.88‰;政策外多孩率由原来的9.8‰下降为无多孩生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9.47‰降为3.1‰;计划生育率由78.5%上升为100%;人民群众的满意率由37.9%上升为97.8%;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成为了全区乃至全省的一面旗帜。我镇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连续五年获全县第一名;2003年被铜仁地区行署授予“无多孩乡镇”称号;2005年被0铜仁地委、铜仁地区行署表彰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体”等。四、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十五期间,我镇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学成绩硕果累累,全镇多方筹集资金1.。
邵家桥镇位于思南县辖乌江中上游东南面,地处东经108°14’—108°18’、北纬27°46’—27°54’,与本县五个乡镇接壤,即东北部与孙家坝镇毗邻,东南面与天桥乡相连,南面与塘头镇接壤,西面与思林乡相邻,东北面与思唐镇交界。境内东南西部高,中北部低,形成长叶,丘陵密布,是多干旱半干旱地区,总面积89.7平方千米;镇政府驻邵家桥街上,在思南至石阡的主干公路边,距思南县城17公里。全镇辖34个村,275个村民组,1个居委员会,3个居民组,755个自然村寨,现有人口34706人,有汉、土家、苗、回、仡佬、蒙古等民族,耕地面积1495公顷;粮食作物主产水稻、玉米、小麦、红薯等;经济作物主要有:烤烟、油菜、蚕桑、花生等;主要矿藏有煤、石英砂等,森林覆盖率16.5%。乌江流经本镇边江、坪原、上头坝、凤鸣场、江寨、洋蕉溪、东风、三角坝、堆上、镇江阁、全江等13个村;赵家坝小河发源于 洋溪,流经本镇大龙头,石灰溪、乌江、向家湾、石板滩、石家寨、大面山、堆上等8个村,于两河口处汇入乌江。思石公路穿过全江、大面山、石板滩、向家湾、石家寨、渔溪沟、邵家桥、杜家寨、先锋等9个村,全镇乡村公路126.8公里。邵家桥镇文化较发达,现有初级中学一所,镇完小4所,村级完小7所,教职工386人;还是近代历史文人董尚书、郭翰林、孙兵部、田秋的故乡。有医院一所,医务人员15人。邵家桥集镇历史悠久,水陆交通方便,现有350户,168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80人,有县设单位和镇设单位25个,场镇面积6.5万平方米,街面约1。6万平方米,逢农历三、八赶集,平均上场人数1。2万人左右,平均乡脚20公里,最远达60公里,集镇海拨390米,市场商品齐全,尤其是农副产品名目繁多,市场经济活跃,是我镇各类商品的集散地和经济活动中心,也是我镇的政治、文化中心。
大河坝乡位于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西部,东临鹦鹉溪镇,南与思林乡、许家坝镇接壤,西与枫芸毗邻,北与张家寨镇交界。境内海拔最高1200米、最低400米,平均海拔高度700米,乡内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6.5度,年均降雨量为60-120mm,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36.5%,是全县森林覆盖率较高的乡镇之一。乡政府驻地离县城14公里,是全县离县城较近的一个乡镇,304省道(松凤公路)穿乡而过,是县城通往许家坝镇、合朋溪镇、长坝乡、香坝乡、枫芸乡、青杠坡镇、杨家坳乡、思林乡等8个乡镇的必经之路。 

基本概况

1992年以前,大河坝区公所辖河坝乡、泥溪乡、酸汤乡、擦耳乡、思林乡、四角乡、双塘乡。1992年撤区变乡,将原来的河坝、泥溪、酸汤、擦耳四个乡组建成大河坝土家族苗族乡,辖23个行政村,1个街道居委会,214个村民小组,乡政府驻河坝村。乡内设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纪委、人武部等领导机关,并设有河坝、泥溪、酸汤、擦耳四个办事处以及工商、税务、派出所、国土所、法庭、财政所、农业、林业、畜牧水产、水利、电力、教育、卫生、计生、文化广播电视、乡企、金融、粮食、烟草、供销、邮政、电信等机构。

全乡面积86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18969.82亩(其中田10354.33亩,土8615.49亩)。全乡总户数6444户,人口23634人,由土家、苗、仡佬、汉、蒙古等民族组成,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4.2%,土家族、苗族是主体民族。

经济发展

大河坝为典型的山区农业乡镇。目前,除粮食生产外,主要产业有油菜、烤烟、畜牧、中药材等产业。全乡油菜面积在6380亩,产量达66.99万公斤;烤烟在马河、尖山、昝岩、花园、转角、农林、联山、勤俭、天坝、桃山等10多个村已经实现规范化、规模化生产,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年均产量在70万斤左右,上中等烟叶比例达65%以上,年均产值330万元左右。畜牧产业方兴未艾,柏岩、泥溪、马家山、马安、河坝已建成养猪专业村,全面推行饲草养殖,牲猪存栏16639头,出栏18238头,年肉类总产值达1300余万元。

中药材生产势头看好,以“公司+农户”的形式建成以桃子桠、柏家坳、马家山村为主的小花吴茱萸GAP种植基地900亩;以大元子、河坝、转角为主的白术基地130亩;以联山、四联为主的青蒿种植面积达1150亩;以泥溪、四联为主的板蓝根种植基地80亩,其中小花吴茱萸为铜仁地区地道中药材,是吴茱萸中的上等品,目前市场供不应求。良好的区位优势是亟待开发反季节蔬菜的生产基地。

开发利用

该乡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及地下资源丰富。贵州省乌江思林电站建设产业经济带研究专家将大河坝定位为思林电站后花园、思南工业园区。乡政府辖区内的桃子桠村是历史名将旷继勋的故居,旷氏宗祠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五龙抢宝”远近闻名,龙门、贞节坊、石桅子、八仙桌、窗花、乐天墓、万卷书、文笔锋等遗迹,昭示着这里辉煌的历史。古有八贤齐立,今有中科院院士及其留学在外的子孙。居住在桃子桠村的村民仍秉承着传统的土家风俗习惯,该村洞子口风景区,距思南县城仅3公里,距旷继勋将军旧居老宅、思林电站进场公路及-将军家乡均为一公里左右路程。风景区内水资源十分丰富,有从未干涸过的100万立方米的小型水库,水库上游为近1000亩的优质岩窝李子,年产量在10万斤左右。水库以下有天然的碾房,奇异的山洞,古石桥,1000亩森林,岩羊、野猪常出没于此。洞子口景区已成为思南县城居民休闲、娱乐、垂钓的好去处,开发利用潜力大。

乡境内地下资源丰富,有1332000平方米的雄雌磺矿区,上世纪80年代土法炼制的雄雌磺参加全国第三届乡镇企业产品博览会获铜牌奖,现人民大会堂贵州展厅的雄磺精便产自大河坝。据原贵州103、106地质大队专家勘测,较为集中的雄雌磺矿储量达76万吨以上,开发潜力巨大。乡内煤炭、铅锌矿资源也十分丰富。能生产出优质红砖的材料玉金砂、硅酸盐遍地皆是。辖区内的盐丰村百余名民间艺人生产藤椅、藤兜等器具销往县内外餐馆、娱乐场所及许多现代家庭。大河坝得天独厚的资源与离县城和思林电站较近的优势,将成为经济腾飞的助推器。

民俗文化

游沙洲

游沙洲,是思南城人的节日,称上元沙洲节。沙洲,即白鹭洲。正月十五日这天,思南城人倾城而出,走上沙洲浏览。这一习俗从宋代开始传承至今。传说整个沙洲靠一只巨大的金鸭驮起。每年正月十四日晚,金鸭从水中盛开的莲花中走到沙洲上,产下一只拳头大的金蛋,谁人拾到这颗金蛋就会富贵荣华,幸福圆满。故每年正月十五日,山城人均扶老携幼,乘船过渡,来到沙洲上拾金鸭蛋(拾鹅卵石),龙灯、花灯、狮子灯也在游人中穿梭演出。人们更是欢声笑语,互道年庆,随手拾上一两只鹅卵石,带回家中,以示捡宝归家,一年平安顺畅,合家欢乐美满。

七月半

七月半,被土家人称为“鬼节”,七月半鬼乱窜,因此七月初七至十五日这几天,不准随便出门,或到河里洗澡。传说,各家已故的老人要回家来领钱用。所以要敬鬼,也要给自家已故先祖烧香化纸,在十字路上,烧香纸、泼冷饭,打发过路的孤魂野鬼,以乞求保佑。有的地方还要放河灯、鸣鞭炮,送走瘟疫。

七月半,还是土家族、仡佬族的偿新节。届时,到田里或土里摘几枝稻谷或黄豆,拿回家中用雷钵舂碎,煮熟后,敬祖,以示吃新。有的人家也将吃新节和月半一起过,摆荤菜、佳肴祭祖。

吃刨汤肉

年俗。思南县有吃刨汤肉的习俗。即是腊月间杀年猪时,将亲朋请进家,捉出大肥猪,烧上香纸,捆上长板凳。屠夫搬起猪头顺着猪颈项就是一刀,喷出的热血,用盛有食盐的盆子接好,凝固后称“血花”。年猪退完毛,便开膛破肚,割上一大块血口肉,切成块,和上血花、白菜煮上一锅,称之为“刨汤肉”。当然,有的地方是将血口肉用来炒成回锅肉,将血花和豆腐、白菜煮成汤菜,也称“刨汤肉”。因为新鲜肉香味纯,亲朋们吃得特别有味。如今请吃刨汤肉,已成了重要礼节。

旅游景点

飞龙洞

位于思南县城里20公里,洞长2公里,上下四层,洞中有洞,洞后若干,洞高数十丈,东西倾斜,洞口顶端灌木丛生,藤蔓倒垂,形如髯髯龙须,远观若巨龙腾空,故名“飞龙洞”。从东向西,有一小溪入洞,可划船进入半里,洞壁有泉涓涓而流,金灿灿水珠翻滚而下,人称“珍珠瀑”,有皮肤病者在此沐浴,洗之则愈,又曰“神水”。随着入洞深入“小龙女”、“九龙毯”、“千丘田”、“莲花坛”、“一线天”、“珊瑚塔”尽收眼底,顿觉飞龙洞似迷宫,似仙境,洞中石乳,若象、若狮、若龙、若虎、若龟、若飞、若卧,千姿百态,十分神奇。洞外便有“官渡湖”,碧波荡漾,翠竹倒映,白鹭竞飞,鸳鸯戏水,鱼翔浅底,更令人心旷神怡。

旷继勋将军故居

旷继勋,思南人,1926年加入中国0,1929年率领四川混成旅起义,历任起义总指挥,红四军、红六军、红二十五军军长,川陕省临时革命委员会主席等职。后被张国焘错误杀害。

槽土休闲山庄

继勋村位于思南县城西北部大河坝乡境内,距县城6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8公里,规划建设中的杭瑞高速、酉剑高速从寨前穿过,304省道横贯村境,是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旷继勋烈士的故乡。槽土古寨依山而建,房屋沿着山坡地势自下而上排列,层层叠叠,鳞次栉比,错落有致。

槽土是铜仁地区红色文化亮点。继勋村是旷继勋将军的故乡,村内仍存有旷继勋将军祖屋及旷氏宗祠,是县内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物,现任-委员、后勤部部长-将军出生地与旷将军祖屋同山同脉,两处相距不足10公里,沾着两位将军的名气,该村是我县打造红色旅游不容或缺的重要一环。

槽土的绿色令人心旷神怡。槽土村寨森林覆盖率高达70%以上,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鸟语花香,有“天然氧吧”的美称,森林内树种繁多,四季常青,更有参天古柏列队欢迎八方来客,是镶嵌于思南县城城郊的一颗“绿宝石”。来到槽土,首先要过一道山门。走入山门,就进入了绿色的通道,使人有曲径通幽之感。只见满目葱笼,松涛阵阵,清风徐来。走进村寨,更是一幢幢民居小院耸立在绿色的海洋中,而古代营盘现代联通、马鞍山梁、古井甘露、双圣观景、老虎洞穴、林中悠闲、姜公垂钓、干龙洞泉八大景观更是美不胜收。-森林间,岩窝李子、岩脚樱桃、槽土清明茶便成为客人可口的消暑休闲佳品。

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丰富的民族文化是槽土的一个闪光点。槽土全寨65户215人,苗族、土家族占村寨总人口比例达80%以上,至今仍保留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山寨民居以彩画木房为主,带有浓郁的乌江文化特色;而苗族高台戏至今已在山寨保留了200多年的历史,土家花灯歌舞闹丧歌、薅草锣鼓、情歌对唱等民间艺术还广泛传承着;花甜粑、糍粑、渣豆腐等原汁原味的苗族农家风味吸引着远方客人;村民筹资建设的神奇小屋、欢乐迷宫和上级投资建设的运动场、农家书屋等游乐设施则将古寨文化与小朋友连接到了一起。

思南县大河坝乡槽土自2006年定为县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以来,正如县长胡洪成同志在县十五届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的,大河坝乡槽土乡村旅游有了较大发展。先后建起和完善了方便生产生活和出行的进寨硬化公路、寨内硬化便道,改善村民生活质量的自来水、农网改造,丰富村民文化生活的闭路电视、光纤宽带、卫星接收调频广播、农民文化家园,改善游客接待条件的观景亭、餐厅、停车场、公厕和寨中八大景致,已基本形成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景点,接待了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

(一)地理位置及地貌

亭子坝镇位于思南县西北部,地处东经107°53’-108°00’,北纬27°54’-28°01’,东接宽坪苗族土家族乡和胡家湾苗族土家族乡,南邻杨家坳苗族土家族乡,西连凤冈县,北靠德江县,东西长8.5公里,南北长12公里,总面积66.35平方公里,乡人民政府驻地亭子坝村距县城思南75公里。境内海拔最高处1224米(油沙溪),最低处504米(大河边),平均海拔约750米,整个地势北高南低,地形复杂,纵横切割较深,山间小坝子较多,属丘陵地区。 (二)行政区划及人口分布全乡辖11个行政村,81个村民组,2001年末全乡共2970户12867人,其中少数民族5965人,占总人口的 45.5 %,少数民族中主要有土家族、苗族等。人口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状况。 (三)职能部门设置政府驻地上,设有党委、人大、政府、计生办、社会事务办、经济发展办、安全管理办、财政所、农技站、农机站、林业站、畜牧站、水利站、乡企站、计生站、文广站、派出所、土管所、工商所、国税所、地税所、供电所、粮站、烟草站、信用社、供销社、卫生院、教办、初级民族中学、中心小学等行政、企事业单位。全乡共有学校13所,其中初级民族中学1所,完小3所,初小6所,教学点3个,在校师生204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8.6%,小学生毕业率100%。文卫事业有新的发展,村级电视接收覆盖率已达94.5%,以乡卫生院为中心的乡、村两级卫生医疗网络初步形成,计划生育工作迈出了新的步伐,由突击型向管理型和服务型转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1‰以内。 (四)气候条件亭子坝民族乡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型气候,年平均温度为15.5℃左右,最冷月为1月,最低气温-7℃;全年无霜期为270天左右,雨量充沛,多集中在夏季,年平均降雨量1253毫米。 (五)土地资源 全乡总面积99525亩(66.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9128亩,林地面积26750亩。在可耕地面积中有田5288亩,土4840亩,其中中低产田为3164亩。人均耕地0.75亩。全乡土壤类型多样,以酸性黄壤土为主,PH值在5.5—7之间,此外还有黄色石灰土、大眼泥土、水稻土,主要分布于山涧谷地及小坝。 (六)交通能源亭子坝民族乡有主干公路两条,一条通往县城思南,距离75公里;另一条通往邻县凤冈,距离33公里;全乡11个行政村已实现村村通公路,81个村民组有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