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石槽集乡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石槽集乡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明崇祯十五年(1643),涂氏先祖从江西省江右县迁居项城十羊口定居,后因人口繁多,于清顺治十八年(1662)从项城迁此,建村筑楼,取名为涂楼。
明万历年间,王氏先祖由山西洪洞迁居于此时,同伴是高、张、王三姓,旅途中,高姓富,吃好面,张姓贪,吃杂面,王姓更贪,吃糠皮。于是好面高,杂面张,麸拉子王,则成为他们谈笑中的口头禅。后以旅途中饮食和姓氏定名为麸拉子王营;1942年经领导提议,群众赞可,更名小王营。
此地原名王花楼,乃王、花二姓先祖以其姓氏和楼房而定。清雍正年间,刘氏先祖因讼由颍河北郜店迁此。清中期,王、花二姓相继绝嗣,而刘姓发迹。此时,为更村名,刘姓先以言外播,继而以钱为饵,久之,王花楼演变成刘楼。
乾隆十七年(1753),普姓迁居于此,以庙定村名为玄帝庙。1952年经村民协商,更名大李营。
明弘治年间,范氏先祖由山东枣林庄搬迁,落户于颍河南岸李湾。清道光四年(1825),昆仲兄弟另辟新居,兄居此,命村名为范庄。
清同治八年(1854),邵氏先祖花然由张邵营迁居于此,取名邵庄。
清康熙年间,普氏先祖于沈丘老城小高营迁居于此时,郜姓已绝嗣,仅存一郜坟,据此取名郜庄。
明嘉靖八年(1514),赵氏先祖由山东益邑迁居于此,因故居杨树较多,命村名为赵大杨庄,以示追怀。后又因本庄小于北石赵庄,于康熙年间更名为小赵庄。现简称赵庄。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