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年间陈姓居此,名陈家庄。清宣统元年(1909)简称陈庄。 |
明嘉靖末年,王姓迁到一条深沟(古白沟)两岸定居垦荒,以沟名名村名。清乾隆七年(1742)名沟儿峪。清宣统元年(1909),更名为沟王。 |
隋唐时,这里是个黄河渡口。南宋绍兴十年(1140)河北岸边有八棵柳树,俗称八柳渡。后渡口衰退,变成村落,逐渐演变今名。 |
明洪武年间,郭老三迁此,以黄河北为阳,取人财兴旺之意,名阳兴村,亦称小阳兴。清宣统元年(1909)以黄龙庙为界,分东、西两个阳兴,在庙西故名西阳兴。 |
明洪武年间,陈、侯、田三姓居住在古黄河堤上,以黄河北为阳和人财兴旺之意,名阳兴,亦称大阳兴。清宣统元年(1909)以黄龙庙为界,分为东、西两个阳兴,在庙东故名东阳兴。 |
清康熙初年,戚姓始祖在李台最南一井旁种菜定居,名戚家井。清宣统元年(1909)改为戚井。1933年实行保甲时更名为戚庄。 |
清乾隆末年形成村落,村名都给七里营宋家当长工,种地种菜,村名渐改为宋家菜园(俗称东菜园)。清末改称宋庄。 |
明永乐年间,王屯王姓迁此一支,名王家庄。后演变为王庄。1958年因重名,以居公社东,更名为东王庄。 |
唐代,有人居此高台顶上。因李姓较多,故取名李台。 |
元代,因此处是一条西南至东北向的土岭,人们把它称作“龙”,岭两侧有两眼水井,水源旺盛称作龙眼;井旁有两棵大杨树,称作龙须;中间古时曾烧过盆窑,遗留下很多盆片,与粘土混合在一起,下雨冲不动,称作龙脊。故以这种地形,形成龙泉村名。 |
明万历二年(1574),毛姓从阳武县东三里的毛村迁居此地,开荒垦耕,因此地原为黄河滩地,故取村名为毛家滩。后简称毛滩。 |
清乾隆年间,任氏先祖任中和在此建村,名任庄。 |
明万历年间,李姓从山西洪洞县迁居此地,取村名李家庄。清乾隆年间,李家庄围村筑土寨,改名为李家寨。为区别村西李家寨,加方位名东李寨。 |
明万历年间,李姓迁此,取名李家寨。清乾隆年间,为区别村东的李家寨,加方位改称西李寨。 |
清雍正年间,曹盛佑转迁至此。因村中有曹、杨两姓,得名曹杨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