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大连市各县市区情况介绍

大连市各县市区情况介绍

中山区位于大连市区东部,经纬度为东经121.63°、北纬38.92°,东、南、北三面濒临黄海,西部与西岗区接壤。中山区是大连城市的发祥地,是大连市的中心城区。

面积:陆地面积47.41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443平方公里,海岸线和岛岸线总长42.53公里。

区划:全区辖海军广场街道、人民路街道、青泥洼桥街道、葵英街道、桃源街道、老虎滩街道共6个街道,65个社区。

人口:全区户籍数14.35万户,户籍人口36.51万人;实有人口47.12万人,其中常住人口35.91万人、流动人口9.97万人、寄住人口1.23万人、长期居住的境外人员0.2万人、全年流动境外人员13.32万人。

沿革:中山区有历史记载始于东汉,时称“三山”,唐朝初称“三山浦”,明清称“青泥洼”。1945年大连解放以后,当时全市12个区中的中央、黑咀子、南山、寺儿沟和老虎滩5个区属于今天的中山区,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市政府将黑咀子区改为中山区,到1959年,这些区陆续并入中山区,形成今天的管辖范围。中山区委、区政府成立于1946年。

发展定位:建设城市功能国际化示范区、建设高端服务业核心集聚区,全面推进大连品质立市先行区建设。

总部和楼宇经济集聚区。楼宇经济一直是中山区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区委区政府坚持把楼宇经济作为提高区域经济密度的重要抓手,把培育特色专业大厦和税收亿元楼作为重点,坚持向空中要效益、向立体求发展。坚持发展总部经济,立足大连、辐射东北,着重引进具有区域性总部性质的企业,促进楼宇总部经济集聚。全区精准服务助力总部经济“拔节生长”,中山发展控股大厦开租即满。加快实施“满楼行动”,47座商务楼宇入驻率总体保持80%以上。完成商务楼宇税收核查全覆盖,税收超亿元楼宇动态保持22座。中山区连续两年入选中国楼宇经济(总部经济)标杆城区30强。平台经济蓬勃发展,中山区科创产业园、大连市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等10个平台成效显现,58企服产业园、资产管理产业园等平台项目蓄力起航。20个平台项目累计新增市场主体2700家,营业收入达85亿元,税收总额超2.5亿元。

金融航运物流商务核心功能区。2011年,省政府批准在中山区设立“大连金融服务区”。现已形成以中山广场和人民路周边为中心的人民路CBD中央商务区,成为金融机构、航运企业集聚地。发挥辽宁港口集团总部优势,加快国际航运中心总部大厦等航运重大项目建设,加强港航物流项目招引,推动中福睿等船舶运输企业落户并持续扩大运力规模。以航运产业园、海运网、杰西圈等产业平台为载体,吸引高端港航要素集聚。数字化智慧化赋能航运物流产业发展,推动奇安信船舶网络安全、拍船网等项目落地,打造国际冷链商品数字交易平台。引导航运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向东港商务区集聚,构建航运金融服务综合体。省级金融功能区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东港资产管理产业集聚区(基金小镇)稳健起步,引进基金29支、资金规模38.23亿元。数字金融、数字保险、金融资产管理等产业园落地运营,全国首家金融资产管理协会注册成立,首届不良资产管理高峰论坛圆满举办。百亿市政府引导母基金落户中山。强化持牌金融机构引进,国内首批国家级渔业互助保险社分社落户中山。延伸扩容金融服务“朋友圈”,与农业银行、中信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政银企合作机制巩固深化。

区域性时尚消费旅游中心。2023年中山区高标准重塑青泥洼—天津街地标性商圈,建立专业化运营管理体系,以新世界京东MALL项目为龙头,加快天津街广场、舶·品牌港等项目建设运营,提升天百南北楼、鸿霖大厦裙楼等商业体精准招商力度,打造大连历史文化传承地和品质消费体验地。高水平推进东方水城、悠见南山、经典生活等特色夜经济街区提质升级,推动大董烤鸭、喜粤8号等高端餐饮项目落地,营造具有时尚范、大连味、烟火气的消费氛围,多点联动打造中山“不夜街区”。区内有五星级酒店8家、广场13个,有滨海观光路20余公里,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老虎滩海洋公园和4A级旅游景区棒棰岛国宾馆,集聚了190余家旅游服务机构,占全市的32%。2023年全年谋划推进文旅产业项目53个、总投资超400亿元,旅游总人次达1800万,较疫情前同比增长30%,旅游总收入达325亿元,全市占比27%。

自然与人文和谐相融的宜居宜业城区。辖区呈山、海、城融合发展,山体公园、健身游园、健身路径交相辉映,城市绿化覆盖率65.4%,人均绿地面积22.4平方米,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年均达300天。区内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14处,中山广场近代建筑群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南山区域集聚众多名人故居,棒棰岛烽火台遗址始建于明代。百年历史的宏济大舞台、大连建造的第一座人民文化俱乐部等历史建筑,与近年建成的中山美术馆、东港保利大剧院等形成多元文化交融、古朴与现代辉映的人文风情。中山区教育资源丰富,有中小学37所、幼儿园53所,获评“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辽宁省基础教育强区”等称号。中山区卫生机构拥有床位5118张,职业医师2135人,护士2667人。全区打造了社区治理诸多创新亮点,工作经验分享全省、全国。

西岗区是大连市主城区,东临中山区,西接沙河口区,南至傅家庄,北与甘井子区隔海相望,陆地面积26.6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2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0.5万人,下辖5个街道、49个社区。

西岗区北部毗邻著名的大连港,香炉礁立交桥是大连市的交通大动脉。东部的站北广场是大连火车站、地铁站和长途客运站的三站交会之地,是大连市进出港人流的集散枢纽。南部的森林动物园、傅家庄海滨浴场和滨海路沿线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区。中部的人民广场是大连市的行政中心地带,奥林匹克广场是大连市的体育文化活动中心。

西岗区海岸线总长21.4公里,其中大陆海岸线长达18公里,海岛岸线3.4公里。大陆海岸包括南部海岸和北部海岸两个部分,南部海岸大致划分为五段,即金沙滩、金银山海滨、银沙滩、傅家庄西侧海滨、傅家庄海滨浴场。西岗区南部黄海海域分布有四个岛屿,即东褡裢岛、西褡裢岛、二坨子和老偏岛。各岛屿海岸线基本上属于基岩海岸,海蚀崖、海蚀洞特别发育,尤其是各岛屿朝南一边,因此,垂钓爱好者经常光顾这些岛屿。

西岗区海域环境条件优越,底质复杂多样,光照充足,水生生物种类繁多,包括游泳生物、底栖生物及浮游生物。期中,尤以小黄鱼、鲈鱼、中国对虾、黑鱼、蛤蜊、鲍鱼、海参、扇贝、海胆、牡蛎、海螺等最为知名。

西岗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是大连城市的原点,拥有东关街、凤鸣街、俄罗斯风情街三条百年老街,大连森林动物园、傅家庄公园、人民广场是著名的旅游景点。西岗区拥有大连船舶重工、万达集团、华锐重工等一批著名企业,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和第一艘国产航母“山东舰”都出自辖区内的大连船舶重工。美国沃尔玛、德国麦德龙、瑞典宜家、法国迪卡侬等众多世界五百强企业在西岗投资兴业。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连市图书馆、大连市规划展示中心、大连市实验幼儿园、大连市实验小学、大连市青少年宫、大连市歌舞团等全市优质的公共服务设施都坐落在西岗。西岗区先后获“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中国曲艺名城”“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在大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西岗区实施“创新立城、文化塑城、开放兴城、品质筑城、智慧融城”战略,构建“一轴两湾三街四片区”空间格局和功能布局,努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产业集聚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先行区、内畅外联的高水平开放合作活力区、陆海统筹发展的现代海洋特色区、近悦远来的营商环境最优区、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滨海魅力区,建设新时代现代化高品质城区。2023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5.1亿元,增长5.4%,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实现首战告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社会保障坚实有力,公共服务提质扩面,教育、医疗、文旅、养老、就业等民生领域亮点纷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平安西岗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沙河口区位于大连市中部,东以不老街为界与西岗区接壤,北至南松路与甘井子区毗邻,西至由家村铁路线与高新技术园区相望,南临黄海,境内地势西高东低,马栏河流经西部,全长15公里,向南于星海湾注入黄海。辖区面积48.3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9万人、常住人口67万人,下辖7个街道、94个社区,是大连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中心城区。

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两先区”战略部署和对主城区的功能定位,沙河口区持续深化“两区五片一湾线”空间布局,加快完善“二四三”产业体系,着力增强城区经济实力,大力发展民生和各项社会事业,不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把沙河口区建设成为创新活力、诚信和谐、智慧宜居的现代化城区。

近年来,沙河口区依托“两区五片一湾线”加快布局“二四三”产业,谋划储备了130余个、总投资近1200亿元的高质量产业项目。星海湾金融商务区汇聚百年人寿、恒力期货、浦发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180余家,大商所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塑料、煤炭、铁矿石期货市场。西安路商业街日均客流量达30余万人次,年均销售额220亿元,成为大连人气最旺的核心商圈。黑石礁—星海湾—马栏河湾线生态环境和服务功能全面升级,旅游休闲、文化艺术、水上运动等项目加快建设。冰山慧谷、和舍艺术工厂等项目成为老工业区向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转型的成功案例。30个沪连合作项目签约落户。9个“飞地经济”项目落地。外贸孵化基地累计孵化企业133家。商务楼宇(园区)达54栋,企业入驻率达84.4%。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5%,第三产业全口径税收贡献率达85.3%。沙河口区积极建立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激发区域创新内生动力。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大连交通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高校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新增3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众创空间。在东北地区首次承办了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新材料行业总决赛。区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被团中央授予全国示范性“青年之家”综合服务平台称号。四年累计全社会研发投入约100亿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0余家,28个企业项目获得国家、省、市级奖项和资金支持。

2023年,沙河口区牢牢把握疫情防控转段后工作主线,全力以赴拼经济、稳增长,深耕空间布局,强化产业导入,着力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和后劲。

在产业发展方面。持续推动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加快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星海湾金融功能增强,大商所实现化工板块期货期权工具全覆盖,新引进太平人寿、开源证券等15家金融类企业,恒力、港信等4家期货机构,中电私募、羌瑭星鸿2家基金公司,金融商务区集聚全市90%以上期货机构资源,期货产业龙头作用更加突出。西安路商圈业态提升,中央大道打造吾悦广场特色街区,宝泰旗舰坊引入高端品牌汽车全国首家新能源体验店,商圈新增名品店63家、首店22家。组织“月月大活动、周周有促销”等活动,推动消费提质扩容。长兴里、西遇风情两个小吃街获评省级夜经济示范街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旅游经济全面恢复,举办“文旅促消费•城市嘉年华”系列活动,打造风筝节、龙舟赛等城市IP,完成黑石礁湾文化旅游休闲区一期建设,冰山慧谷及熊洞街分别获评“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和“中国旅游创新示范案例”,我区荣获“中国文旅融合创新典范区”称号。

在项目建设方面,落实“赛马”机制,强化调度督导,全年谋划重点项目144个,新生成亿元以上项目30个,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34个。建立“1+4”央地合作机制,深化同中车、华润、中石油和鞍钢集团等央企务实合作。中车轨道交通创新中心项目实现签约,大机车老厂区完成净地;会展一期改造项目前期工作高效推进;中石油大厦、台山油库形成盘活路径。推进一批重点项目提速,市中心医院综合楼项目顺利开工,麦花食品老厂区重启改造,圣亚海洋世界建成小黄人主题乐园,大柴东北路项目竣工交付,宏拓商业综合体完工待售,北方海洋数据应用中心建设步伐加快。积极申报政策资金,争取中央直达资金2.97亿元、专项债券5.6亿元,完成重点民生项目政府投资计划。

在招商引资方面,召开全区招商大会,建立招商工作机制,全年签约5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112个、增长35%,亿元以上新项目42个、增长100%,落地亿元以上项目22个、增长38%。强化产业精准招商,新增金融、商贸、科技、文旅产业项目73个,占总量65%,中迈科技、金达投资等一批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好的服务业企业落户沙河口区。大力发展楼宇经济,盘活闲置面积5.76万平方米,楼宇平均入住率达到86%,新增环球金融中心、罗斯福2个纳税“亿元楼”,纳税“千万元楼”增至12个。

在科技创新方面,全面启动科技创新主城区建设,深入实施科技领军企业打造工程、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实现实体化运作,开展项目推介活动15场,发布重点科研成果30余项,精准对接科技供给与企业需求,获评市科技成果转化“优秀服务机构”。发挥创新平台集群作用,新增2020双创工坊、思科众创空间2家市级科技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大连交通大学区块链实验室等13家被评为市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我区作为全市唯一“省级双创示范基地”获得省级督查激励奖励。筹备设立区政府引导母基金,为11家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6690万元。全年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55.4亿元,成交规模和质量全市领先。科技主体加速培育。实施科技企业梯度培育计划,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7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家、创新型中小企业26家、省级雏鹰企业10家,新注册科技型中小企业85家,锐格新能源获评省级瞪羚企业。大勘院、大机车科研项目分别入选省、市“揭榜挂帅”项目,大连化物所、大连海洋大学等单位13个项目荣获市级科技创新奖项,法施达获得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大连赛区)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一等奖。人才强区取得成效。强化区校院所合作,与大连海洋大学、辽宁师范大学签订战略协议,推动32个共建项目取得阶段性进展,大连大学科技园建设初具规模。成立区科技创新载体联盟,指导辽宁宏亚等13个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完成备案。深入实施“兴连英才计划”,创新开展“才聚大连•智汇沙河口”专项行动,全面实施领军人才培养和博士创新人才集聚工程,引进高层次人才387人。全区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6447件,商标存有量2.3万件,位居全市前列。

在营商环境方面,加快推进“一网通办”,全区申请类政务事项100%进厅上网,300项高频事项即来即办,“一件事一次办”上线运行201项,审批时限压缩至法定时限40%。优化“综合窗口”建设,编制《办事不找关系指南》,设立13个“清风辽宁政务窗口”,94个便民服务站实现社区全覆盖。优化企业服务环境。建立重点企业(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首席服务官机制”获评全国政务服务软实力提升案例。出台《服务保障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实施方案》,全力解决民企诉求,申请专项资金清偿企业账款,有效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发挥区属国企作用,落实小微企业租金减免1044万元,助力11家企业发放担保贷款2996万元。全区新登记经营主体1.2万户,同比增长10.6%。

甘井子区位于大连市中心城区,东北与金州区接壤,南与沙河口区为邻,西南与旅顺口区毗连,东、南临黄海,北濒渤海。

甘井子区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全面覆盖,周水子国际机场、新机场、大连北站、沈海高速出口、大连港客运滚装码头汇聚于此,是大连市对外交通、贸易、物流的重要枢纽。

甘井子区产业体系健全,聚集了中国一重、中远船务、大船重工、大连华能等龙头企业,逐步成为国内重要的重大装备制造及研发基地。生态环境优美,被誉为大连市的“生态后花园”,拥有国家首批“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多年来,全区各项经济指标一直位居东北地区前列,是全国闻名的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工作先进区,获评“中国百强区”、“中国创新百强区县”,被誉为“中国文艺鼓乐之乡”、“辽宁贝雕之乡”。

经大连市统计局统一核算, 甘井子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172080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4.0%。从三次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03780万元,可比增长0.4%;第二产业增加值5618517万元,可比增长7.6%;第三产业增加值4449783万元,可比增长0.3%。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0:55.2:43.8。

甘井子区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13257万元,同比下降12.7%,其中:增值税为149028万元,同比下降13.5%;企业所得税为27016万元,同比下降42.4%;个人所得税为12002万元,同比下降13.6%。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55072万元,同比下降15.0%,其中:教育支出160888万元,与上年持平;城乡社区支出46874万元,同比下降48.0%;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84842万元,同比增长5.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70109万元,同比增长17.5%;卫生健康支出37753万元,同比下降19.3%;住房保障支出33539万元,同比下降5.1%;节能环保支出696万元,同比下降96.6%。

甘井子区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93104万元,可比增长0.5%。全年粮食总播种面积94公顷,产量410吨,播种面积同比增长4.4%,产量同比下降10.1%。 其中玉米播种面积82公顷,同比增长3.8%,产量378吨,同比下降13.1%。全区蔬菜播种面积1635公顷、产量36687吨,同比分别增长9.1%和6.8%。水果播种面积1404公顷、产量20609吨, 同比分别增长0.5%和3.3%。全年完成水产品总量63640吨,同比下降25.2%,其中海水养殖产品6840吨,同比增长37.9%。实现水产品总产值127949万元,同比下降6.9%。农林牧渔服务业实现产值9147万元,同比增长3.1%。

截至年末,甘井子区管辖中小学校共计107所,其中小学77所,初中25所,高中2所,完全中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各类在校生共计123612人。管辖幼儿园270所,在托、在园幼儿数34769人。年末,全区中小学教职工总数7131人,其中专任教师总计6874人。幼儿园教职工总数6433人,其中专任教师2821人。全年,全区中小学招生数27205人,其中小学14228人,初中11956人,高中1021人。毕业生数总计23598人,其中小学11730人,初中11013人,高中855人。建成大连奥体第一中学、大连市甘井子区周水子小学教育集团第四小学、大连市甘井子区周水子小学教育集团大连湾校区、大连博知中学4所学校。开办棋盘西园、招商公园1872、翡翠公园3所小区配套幼儿园。全年发放公办幼儿园运行补助资金1683.2万元;发放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运行补助资金302.4万元;春季享受困难家庭免托保费幼儿共计388人,免托保费资金共计113.0113万元。

全年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涉及4个街道、10个社区,238栋楼宇,面积79.5万平方米,惠及居民12155户。背街小巷改造提升涉及9个街道的30条街巷,维修总面积约13.8万平方米。全年完成张前路至生态科技创新城路段绿化提升改造工程,全长约5.7公里,区域总面积为22.32万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约6万平方米,铺装15500平方米,新安装雕塑3组,LED显示屏1个,新建港湾式公交站12座。全年完成大连北站南广场、华北路北侧环境整治工程绿化建设工程一期。工程占地面积为11.4万平方米,上土21000立方米,场地平整70000平方米,栽植花卉200万株,播种铺设草坪42100平方米,栽植树木1973平方米,新砌花岗岩边石1200米。全年完成泉水河公园(三期)新建台地绿化3981平方米,台地双层挡墙3524米;两岸新增栏杆1824米,配有栏杆灯1200盏。

旅顺口区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属大连市辖区。处于黄渤海分界线,分别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朝鲜半岛跨海毗邻,天津新港一衣带水,北戴河海滨遥相媲美;东部连接东北内陆,距大连市区32公里。旅顺口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境内有举世闻名的天然不冻旅顺军港,为京津海上门户和东北的天然屏障。旅顺新港是连通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的“黄金水道”。

面积:旅顺口区陆地南北纵距26.1公里,东西横距31.2公里,总面积509.5平方公里(含高新区代管龙王塘街道102.7平方公里),实管面积406.8平方公里(林地面积135.1平方公里,其中森林面积116.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59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69.7公里。

地势:旅顺口区全境属长白山余脉构成的沿海丘陵地带,地势东高西低,平均海拔140米,地形构成为六丘半水三分半田。共有山丘292座,最高老铁山海拔465.6米,直临黄渤海分界线。境内河流多为间歇性小河。农田多位于15度缓坡上,少量散落于丘陵间盆地或沿海河谷地带。

区划:旅顺口区下辖9个街道,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1个太阳沟文化园区(省级),共69个村委员会和27个社区委员会。区政府坐落在水师营街道新城大街1号,邮政编码116050。

人口:2022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213197人,其中城镇人口 198261人,占比93.0%。人口性别比例为94.15:100 (以女性人口为100)。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时:全区常住人口为355427人,其中城镇人口337884人,占比95.1%。人口性别比例为97.92:100(以女性人口为100)。

2023年是旅顺发展进程中极具挑战、极其艰难的一年。面对任务重、财政紧、保障难、风险多等严峻复杂形势,区政府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大连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特别是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落实中央省市和区委决策部署,主动作为挖潜力、解难题、求突破,较好完成区十九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年度目标任务。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10亿元,增长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2亿元、可比增长15%,其中税收收入12.5亿元、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8亿元,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45亿元,下降1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万元,增长5%。

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增效。全面落实上三级稳经济政策措施,深化“亲商富商常态化助企”专项行动,帮助企业解决疑难问题163个,倾力清偿中小企业欠款7.6亿元,免减退缓税费2.5亿元。大机车等3家企业助推我区成为全市拥有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的唯一县区,中车电牵和中石化催化剂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德迈仕入选工信部“工业互联网平台+质量管理试点示范”名单,亚明汽车成为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5家企业6个项目被评为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华锐重工焦炉入列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补贴项目名单,中远川崎获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分中心、3艘全球最大级别集装箱船先后交付。全年新增规上企业10家,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3%。

推动文旅产业提质升级。制定《旅顺口区文旅产业全面提质升级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提升改造黄渤海分界线景区和双晨路,建成旅顺实业学校旧址活化利用、泵道主题公园等10个项目,打造历史研学、山海奇观、滨海度假精品线路13条,旺季开通环城旅游巴士,加大文旅乱象综合整治力度,成功举办樱花节、烟火秀、百家博物馆文创产品展、大连研学创新发展大会等特色活动,我区成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入选全省唯一的新一轮全国避暑旅游目的地创建单位,获评省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创建单位。全年接待旅游人数122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68亿元。

推动现代农业高效发展。助推韩伟集团获评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养殖场,盖世食品成为全省首批预制菜生产示范推广基地,柏岚子养殖场等4家企业被授予“省级生态农场”,海带和裙带菜产量同比增长7.6%。

推动消费市场快速恢复。改造升级盐场海鲜一条街,连续开办汽车后备箱集市,成功举办第二届电商节、夏季房交会等促消费活动,得胜、江西、水师营街道一刻钟便民生活圈通过市级验收,海晏堂等4家企业获批国家级电商龙头企业。住宿餐饮业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89%和21%。

一、新区概况

大连金普新区设立于2014年6月,是全国第10个、东北地区第一个国家级新区,总面积2299平方公里,是19个国家级新区中陆域面积最大的新区,常住人口154.5万。大连金普新区管理委员会与大连市金州区人民政府、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合署办公。大连保税区管委会、普湾经济区管委会、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为市政府派出机关,委托新区管理。2017年,国务院批复设立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其中大连片区全部位于金普新区境内,面积占据辽宁自贸区一半。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大连片区管委会为市政府派出机构,委托新区管理。大连金普新区地处东北亚地理中心位置,背靠广袤的东北大地,濒临浩瀚的黄渤两海,是东北地区走向世界的海空门户,也是与东北亚国家经贸往来和开放合作的重要枢纽,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位置举足轻重,作用不可替代。

二、战略定位

金普新区的战略定位是“一地一极三区”,即我国面向东北亚区域开放合作的战略高地、引领东北地区全面振兴的重要增长极、老工业基地转变发展方式的先导区、体制机制创新与自主创新的示范区、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的先行区。

三、发展优势

1.功能齐备的对外开放高地。新区是全国拥有国家级功能区数量最多、功能最全、最具发展活力的区域之一,这里相继诞生了“神州第一开发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综合保税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出口加工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日(大连)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等。

2.优势集聚的现代产业基地。全区现有各类企业10万多家,其中外资企业2599家,规上工业企业1007家。形成了石油化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等五大支柱产业。,初步构建起以工业为主导,以通用航空、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和金融、旅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为补充的现代产业体系。

3.四通八达的重要交通枢纽。新区地处东北亚地理中心位置和黄渤海经济圈关键地带,是大连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建有20万吨级集装箱、40万吨级原油和45万吨级矿石、大型粮食和汽车滚装等现代化专业泊位,与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截至目前共有集装箱航线106条,其中外贸93条,内贸13条,日韩航线网络密度位居国内沿海港口前列,实现了RCEP成员国核心港口全覆盖。2023年,大窑湾口岸完成集装箱箱量500多万TEU。沈海高速、鹤大高速、皮长高速、黑大线、鹤大线、丹东线、哈大高铁、丹大快铁等多条高速公路、国省干道和铁路在此交汇,渤海大道、振兴路、振连路三条城市快速路连接大连主城区与金普新区,集疏运体系非常便利。渤海大道是一条主城区与金普新区之间具有高速公路功能的城市快速通道,加密了渤海沿线路网密度,带动主城区和金普新区联动发展,实现与规划新机场、大连现代农业产业中心等项目的无缝衔接,对于助力航运中心赋能升级,完善物流中心体系功能,加速推进大连“两先区”“三个中心”建设,将起到巨大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4.兼收并蓄的文化交汇沃土。金州被誉为大连历史文化之根,素有“百年大连、千年金州”之说。全区旅游资源丰富,有3A级以上景区8个,其中大连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是5A级景区,此外还有关向应纪念馆等3个4A级景区、大黑山等4个3A级景区,城山头、蚂蚁岛等2个国家级保护区。这里曾经是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千年古城,也是东北地区最具发展潜力、开放活力的创业热土。改革开放以后,“拓荒牛”精神在这里凝聚弘扬,中外企业在这里合作发展,多元文化在这里交流碰撞,开放包容、海纳百川、融会贯通已然成为金普新区的区域文化特色。按照外国教学大纲设立的美国学校、日本学校、枫叶国际学校和图书馆、大剧院等配套设施,可以使中外人士子女在这里接受到高质量的中小学教育,有利于在学生时代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汇融合、多元发展。想事有创意、干事有激情、成事有影响,尊重企业、尊重企业家、尊重纳税人,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崇尚成功的核心文化理念已经根植于广大新区人民心中,并转化为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勇于担当、敢于胜利的自觉行动。

普兰店区位于辽东半岛中南部东侧, 行政区域面积2681.65 平方千米。区境东临庄河市和 黄海,西接瓦房店市,南与大连市金州区毗连,北与盖州市接壤,东南与长海县隔海相望。地势北高南低, 西高东低。地形大体分为三部分,北部低山区、东北及中部丘陵区、南部沿海丘陵平原区。海岸线总长 96.48 千米。

普兰店区位于辽东半岛中南部东侧。区境东临庄河市和黄海,西接瓦房店市,南与大连市金州新区毗连,北与盖州市接壤,东南与长海县隔海相望。是陆路出入大连的咽喉要塞,空港、陆路、水路交通四通八达。距大连市区50公里。长大铁路、大庄铁路穿境而过,沈大高速公路、黄海大道、永青路、海皮路与省、市、乡三级公路交汇贯通,形成纵横交错的公路交通网。皮口港与胶东半岛、长山列岛直接通航,并将逐步打开与朝鲜、韩国、日本等国家的海上通道。

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地形大体分为三部分:北部低山区,东北及中部丘陵区,南部沿海丘陵平原区。海岸线总长187公里,环抱渤黄两海,拥有海洋资源134种,港养对虾单产和大规格对虾多次位列全国第一位。滩涂、砂石、花岗岩、地下水、温泉等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普兰店区属北温带季风气候区,无酷暑之夏,无严寒之冬,却又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9.7℃,全年降水量约为722毫米,年合计日照时间2276.2小时。

2023年,普兰店区下辖丰荣、铁西、太平、皮口、城子坦、大刘家、杨树房、大谭、唐家房、莲山、安波、沙包、星台、墨盘、同益、乐甲、双塔、四平18个街道和普兰店经济开发区,设社区居民委员会122个、村民委员会67个。

人口与民族

2023年,全区年末总户数247786户,户籍总人口700458人。其中,城镇人口350087人,乡村人口350371人;男性人口350877人,女性人口349581人。0-17岁人口78673人,18-34岁119025人,35-59岁289573人,60岁及以上213187人。出生人口2968人,死亡人口6571人。普兰店区现有27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4万,主要以满族为主,其次为回族、蒙古族、朝鲜族、锡伯族等。

气候

2023年,普兰店区气候特点是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日照时数、大风和大雾日数均偏少,极端气候事件偏多。2020年平均气温10.7℃,比常年高0.8℃;年降水量866.7毫米,比常年多234.9毫米;年日照时数2394.3小时,比常年少159.9小时。

自然资源

普兰店区境内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地形大体分为三部分,北部低山区、东北及中部丘陵区、南部沿海丘陵平原区。境内有中小河流223条,总长2280千米。碧流河、大沙河、复州湾、清水河、赞子河、鞍子河为境内较大河流。境内有大Ⅱ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4座、小Ⅰ型水库6座、小Ⅱ型水库16座,总库容2.2亿立方米。境内山脉均属千山山脉向西南延伸部分,高程300米以上的山峰及山体有130余座,其中老帽山、铧子尖山、东大顶为800米以上。普兰店区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种类较多,有铁、铜、铅、多金属、金、铌、钽、煤、花岗岩、石灰岩、大理岩、黏土、磷、萤石、重晶石、水晶、硅石、钾长石、辉长岩、砖用黏土、河道砂、地热水、矿泉水等20余种。海洋生物主要有鱼类、甲壳类、头足类、贝类等资源134种。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2022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398.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99.3亿元,比上年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162.4亿元,增长5.3%;第三产业增加值136.4亿元,增长6.1%。

【财政税收】2022年,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2亿元,比上年增长13.7%,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同口径增长14.7%。其中,税收收入12.0亿元,增长6.8%;非税收入16.2亿元,增长19.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6.6亿元,比上年下降1.2%。

【农业】全年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总产值202.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4%。其中:农业产值73.8亿元,增长4.5%;牧业产值83.2亿元,增长1.5%;渔业产值27.8亿元,增长6.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7.9亿元,增长3.7%。全年粮食种植面积76.1千公顷,粮食总产量34.8万吨,比上年增长6.3%;蔬菜及食用菌总产量52.9万吨,比上年增长3.5%;水果总产量32.5万吨,比上年增长4.6%;肉总产量为29.6万吨,比上年增长7.2%;蛋总产量6.9万吨,比上年增长9.9%;地方水产品总产量15.3万吨,比上年增长6.2%。

【工业】2022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149家,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233.7亿元,比上年增长4.6%;营业成本192.5亿元,比上年增长6.2%;营业利润8.9亿元,同比下降16.5%;利润总额10.4亿元,比上年下降11.6%。

【固定资产投资】2022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11.0%。其中,建设项目投资比上年增长1.3%,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增长25.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比上年下降12.0%,第二产业投资下降33.2%,第三产业投资增长40.4%。

【建筑业和房地产开发】2022年,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130家,全年资质以上建筑业总产值62.3亿元,比上年增长8.2%。房地产开发:全年房屋施工面积181.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9.7%;房屋竣工面积24.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8.5%;商品房销售面积20.1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51.3%;商品房销售额14.0亿元,比上年下降47.1%。

【经济贸易】2022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4亿元,比上年增长1.4%。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7.3亿元,增长10.2%。全年实际使用外资119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0%;引进省外实际到位资金35.45亿元;引进省内实际到位资金28.54亿元,全年进出口总额111.43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进口34.56亿元,增长12.5%;出口76.87亿元,增长11.9%。

【交通】2022年,年末港口码头总长达922.8米,港口旅客吞吐量101.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5%;港口货物吞吐量181.2万吨,比上年增长18.5%。公路年末到达里程3071.6公里,其中等级公路3046.6公里,等外公路25.0公里。晴雨通车里程3071.6公里。

【金融】2022年末,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760.2亿元,比年初增加78.1亿元,其中,住户存款余额703.6亿元,比年初增加77.7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96.0亿元,比年初增加25.6亿元,其中,住户贷款余额77.5亿元,比年初增加2.4亿元。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753.3亿元,比年初增加79.1亿元,其中,住户存款余额699.8亿元,比年初增加77.7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96.0亿元,比年初增加26.2亿元,其中,住户贷款余额77.5亿元,比年初增加2.4亿元。

【教育】2022年,全区普通中学33所,在校学生18810人,专任教师2259人,毕业生6549人;小学56所,在校学生23866人,专任教师1614人,毕业生3728人;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在校学生2129人,专任教师120人,毕业生360人;职教中心1所,在校学生630人,专任教师150人,毕业生228人;盲聋哑学校1所,在校学生85人,专任教师38人,毕业生15人;幼儿园101所,在校学生9972人,专任教师836人,毕业生3321人。

【文化体育】2022年,全区现有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量32.3万册;现有公共博物馆1个,文物藏品3286件;组织文艺活动115次;文物保护区55个。

【医疗卫生】2022年,全区医疗机构423个,床位数3433张,卫生技术人员4191人(医生1838人)。其中,县及县以上医院5个,床位数1560张,卫生技术人员1754人(医生654人);街道卫生院18个,床位数480张,卫生技术人员353人(医生200人)。

【环境保护】2022年,全年最高气温35.8℃,全年最低气温-17.4℃,全年平均气温10.2℃,全年平均地表温13.1℃。年降水量合计979.8毫米,年日照时间合计2503.2时。年平均风速2.4米/秒,年平均气压1015.4百帕。

【社会保障】2022年,社会保障全面覆盖,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39个,年末职工382人,床位3609张,年末在院人数1518人。城乡人均低保标准分别提至每月850元、660元;共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415万元,共发放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4103万元。

公路:普兰店区县级以上公路总里程为523.8公里,其中:国道2条69.1公里(鹤大线50.2公里、黑大线18.9公里);省道4条143.4公里(盖亮线21.5公里、城八线37.1公里、海皮线38.7公里、丹绥线46.1公里);县道11条311.3公里。

电力:普兰店区共有2座220千伏变电站,总容量为600兆伏安;21座66千伏变电站,总容量876.7兆伏安。境内共有9条220千伏输电线路,长度为237.9公里;19条66千伏输电线路,长度为498.3公里;10千伏配电线路共有128条,长度3100公里。

水利:普兰店区共有54座小(二)型以上水库,其中大(二)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5座、小(一)型水库6座、小(二)水库42座,总库容2.5亿立方米,兴利库容1.2 亿立方米。

长海县隶属于辽宁省大连市,是东北地区唯一海岛县、全国唯一海岛边境县。位于辽东半岛东侧黄海北部海域,东与朝鲜半岛相望,西南与山东庙岛群岛相对,西部和北部与大连市城区及普兰店市和庄河市毗邻,是东北地区距离日本、韩国最近的地区。全县由195个海岛组成(其中有人居住海岛18个),这些海岛统称为长山群岛。陆域面积142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0324平方公里,海岸线长359公里。

气候条件位于中纬度地带,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冬暖夏凉,日照充足,温差较小,年平均气温10℃左右。夏季平均气温25℃,是消夏避暑胜地。

自然环境港湾连环,沙滩绵延,礁石奇峻,景致自然天成。植被茂密,绿树成荫,森林覆盖率达44.4%,是国家级海岛森林公园。海水清澈,拥有黄渤海区域最优良水质,能见度深达10余米。空气清新洁净,被誉为“天然氧吧”。

地质地貌长山群岛属长白山山脉的延伸部分,后随黄海北部平原一起沉陷为海,原生的岭峰突兀海面形成群岛。境内岩石多为侵入岩和变质岩。主要地貌特征为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

资源状况地处著名的海洋岛渔场之中,有鱼类近百种、贝类二十余种、藻类数十种。海参、鲍鱼、海胆、扇贝等海珍品享誉海内外。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期间,国宴餐桌上的鲍鱼就来自长山群岛。

历史沿革考古发现,至少距今65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开始在长山群岛定居,渔猎耕耘,繁衍生息。公元前300年的战国时期,燕国置辽东郡,辖长山群岛。东晋十六国时,为高句骊侵占。唐灭高句骊收复辽东后,属安东都护府积利州。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被日本侵占。1898年沙俄租借旅大,长山群岛先后属沙俄关东州厅、远东总督府下之貔子窝行政区和岛屿行政区。1904年日俄战争后,长山群岛先后属日关东州民政署金州支署、关东州厅貔子窝民政署等。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11月长山群岛解放,并设置长山区,属新金县。1949年9月,经东北人民政府批准,改为县级建制,11月10日正式成立长山县人民政府,隶属旅大行政公署。1953年1月31日,经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批复,长山县改称长海县,隶属旅大市(1981年2月改称大连市)。

区划人口长海县辖大长山岛、小长山岛、广鹿岛、獐子岛、海洋岛5个镇,行政村23个,社区7个。全县户籍总户数24929户,人口66113人。

综合经济2023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8.7亿元,增长5.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15亿元,增长7.2%;固定资产投资7.46亿元,增长120%;引进省外实际到位资金5.62亿元,增长18.3%;进出口总额1.25亿元,下降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亿元,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623元,增长6.5%。

产业状况长山群岛的主导产业依海展开,主要有海水增养殖业、海洋捕捞业、水产品加工业和海岛旅游业。海水增养殖业是支柱产业,目前全县已开发利用海域802.75万亩,占海域总面积的51.8%,其中底播761.16万亩、浮筏39.37万亩,其他海域2.22万亩,增养殖品种主要有贝类、藻类、蛤类、螺类、鱼类、棘皮类等6大系列20余个,是全国最大的海珍品增养殖基地,拥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个。海洋捕捞业是长山群岛的传统产业,共有捕捞业渔船1566艘,其中大中型渔船312艘、小型渔船1254艘。水产品加工业是海岛工业的主体,现有水产品加工企业42家、冷库42座,持有中国驰名商标3个。产品包含水产制品、罐头、速冻食品、调味品、蛋制品5大类30余个品种。海岛旅游业呈现较快发展态势,建有各类旅游景点45处、其中a级景点4处,拥有渔家旅店和度假村等住宿场所695户、星级宾馆1家,全县床位数量约2.7万个,是中国北方知名的海岛旅游目的地。

2023年,完成渔业水产品产量71.9万吨,增长9.5%;实现渔业产值97.3亿元,增长6.4%。完成捕捞产量9.84万吨,实现产值15.4亿元;完成水产品加工量10.7万吨,实现产值25.5亿元。

基础设施拥有港口码头40座(客港17座、一级渔港3座、二级渔港9座、三级渔港10座,石油码头1座)、客货船舶39艘(高速客船10艘、普通客船9艘、客滚船14艘、货滚1艘、货船5艘),另有旅游观光船2艘,海上航线31条;县镇至大连空中航程仅需25分钟;建成了连接大长山岛和小长山岛的长山大桥;环岛路大长山岛段、广鹿岛段全线贯通;刚性公路实现“村村通”。连通7岛、全长72公里的跨海引水工程建成通水。建成66千伏普兰店城子坦至大长山岛、小长山岛和66千伏金州杏树屯至广鹿岛、大长山岛、小长山岛供电环网,村级以上岛屿全部联通大陆电网。通讯网络覆盖全县。生活垃圾、污水实现集中处理,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近年来,根据新的发展定位,又启动了机场扩建、港口提升、长海大桥、海底电缆改造等一批重大功能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社会事业共有小学5所、初中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教育事业服务中心1个、教师进修学校1所、高中1所、职业中专1所、开放大学1所、招生考试办公室1个,各类幼儿园10所。办学设施全部达到市级标准化要求,通过了“辽宁省基础教育强县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共有医疗机构46个,其中县级综合医院1所,乡镇中心卫生院4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所,妇幼保健机构1所,)村级卫生室24个,个体诊所16个,村级以上岛屿医疗卫生机构拥有率100%,基本实现“小病不出岛、大病不出县”。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村级健身场所建成率100%。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结合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100%。

发展定位2008年11月,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为长海明确了国际旅游胜地和现代海洋牧场两大建设任务。2009年4月,长山群岛局部正式对外开放,同时作为海洋生态经济区被国家纳入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确定为重点支持区域。2010年4月,大连市委、市政府批准设立大连长山群岛旅游避暑度假区(长山群岛海洋生态经济区)。2016年,按照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科学谋划长海县国际生态岛建设”要求,长海县委启动了国际生态岛建设。2019年12月,大连市开展深化园区改革工作,重新批准设立大连长山群岛海洋生态经济区。

发展思路是立足群岛和海洋资源特色优势,以建设中国北方独具特色的生态低碳示范岛为统领,围绕生态保根本、文化做引领、海洋促振兴、旅游增活力的总体思路,深入实施生态优先、文化引领、海洋振兴、旅游提升四大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优势凸显的生态涵养示范区、充满底蕴的海洋文化特色区、示范引领的国家现代海洋牧场先导区、独具魅力的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区、幸福宜居的海岛城乡融合发展区、陆岛联动的营商环境优质服务区,努力将长海打造成为大连建设海洋强市的靓丽新名片、大连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发展新空间,切实为大连实现“三年过万亿”贡献长海力量。

瓦房店市位于辽东半岛中西侧,面积3793.5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89.0万人(截至2022年末),辖30个乡镇、街道。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秀美宜人的生态环境、实力雄厚的产业基础,瓦房店现已发展成为东北县域领军城市。

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已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战国时期始有建制记载。清朝康熙年间,曲姓商人建起三间瓦房客栈,瓦房店由此得名。境内现存文化古迹多处,具有150余年历史的横山书院曾为辽南地区最高学府。瓦房店市人杰地灵、英才辈出,从这里走出的共和国将军多达30余位,是北方有名的将军县。

区位优势得天独厚。瓦房店市地处东北亚经济圈重要位置,北距辽宁省会沈阳292公里,南与大连新市区毗邻,与长兴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桥相连。海岸线全长461公里,居全国县级第二位,是环渤海经济圈最优良的出海口。正在建设的太平湾港,是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港口。

交通网络四通八达。瓦房店是大连联系辽宁中部城市群以及东北经济走廊的必经之地,沈大高速公路、滨海公路、黑大公路、城八公路、长兴岛疏港高速公路,哈大铁路、哈铁客运专线、瓦长铁路,以及大连新、老空港,构成了完备的交通体系。

风光秀美宜业宜居。瓦房店地处北纬39°至40°之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适宜人居。龙门温泉、复州古城、国家AAA级仙浴湾旅游度假区远近闻名。全市人均绿地面积11.2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42.9%,是东北县级首家“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

矿产矿藏资源丰富。瓦房店矿产丰富、矿藏种类繁多,有金属和非金属矿藏30余种。非金属矿藏储量大、品位高,有着巨大的开发价值,其中,花岗岩、大理石、石灰石、粘土质页岩、海卵石等储量约有6.5亿立方米。金刚石储量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54%,被誉为“东方钻石城”。境内存储优质地下热资源,位于许屯镇龙门汤地下热矿泉,含有10余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是理想的沐浴和饮用双重型高温热矿泉。

产业比较优势突出。瓦房店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素有辽南工业重镇之美誉,是中国唯一的“轴承之都”。轴承产业入选中国“中国产业集群50强”,被命名为“辽宁省示范产业集群”和“辽宁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机床产业集群持续壮大,机床年生产能力达到10万台,居全国同类城市之首。家纺流苏产业实现集群化发展,销售额分别占国内市场的50%、全球市场的35%,被授予“中国家纺流苏名城”称号。农业资源丰富,是闻名中外的“苹果之乡”,被认定为“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第一批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和“全国渔业生产示范市”。

未来发展潜力无限。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和大连全域城市化战略的实施,瓦房店在百里沿海规划了太平湾临港经济区、沿海经济区、龙门旅游度假区和红沿河循环经济区,通过沿海开发开放,推进全域城市化进程。

未来五年,瓦房店将以实现“两个率先”为目标,努力建设经济总量更大、综合实力更强、发展后劲更足、城乡环境更美、人民更加幸福的“实力瓦房店”、“文明瓦房店”、“活力瓦房店”、“幸福瓦房店”和“美丽瓦房店”。

庄河市位于辽东半岛东侧南部,大连市东北部,为大连市所辖北三市之一。地理坐标为东经122°29′~123°31′,北纬39°25′~40°12′,东近丹东与东港市接壤,西以碧流河与普兰店市为邻,北依群山与营口市的盖州、鞍山市的岫岩满族自治县相连,南濒黄海与长海县隔海相望。全境总面积为6968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4073平方公里,自然海岸线长285公里。

地形地貌

庄河市为低山丘陵区,地势由南向北逐次升高。属千山山脉南延部分,自北而南分高岭和步云山山脉两大干脉贯穿全区,全区山脉均属两大干脉之分支。北部群山逶迤,峰峦重叠,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上,其中步云山最高海拔1130.7米,为辽南群山之首。中部丘陵起伏,海拔在300米左右,溪流、峡谷、盆地、小平原间杂其间。南部沿海地势平坦宽阔,海拔在50米以下。三部分区域地势分明,特点突出。山岭,奇峰突起,岩石裸露;丘陵,坡度平缓,土层软厚;平原,零星分布,地表平坦。全市地貌特征可概括为“五山一水四分平地”。

气候特点

庄河市地处北温带,属暖温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一定的海洋性气候特征。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历年(1970~2000年30年间,下同)平均气温为9.1℃,最高气温36.6℃,最低气温-29.3℃。受山地和海洋影响,南北气温相差1~2℃。由于处于东亚季风区,盛行风向随季节转换而有明显变化,冬季受亚洲大陆蒙古冷高压影响,盛行偏北风;夏季由于印度洋热低压和北太平洋热高压强大,盛行偏南风。历年平均日照为2415.6小时,日照充足,日照率56%左右;降水量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历年平均降水量为757.4毫米。7、8月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的56%,受地形和季风影响,降水量自西南向东北递增。历年无霜期平均为165天。

水文状况

庄河境内有英那河、庄河、湖里河、小寺河、小沙河、寡妇河等流域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河流13条,流域面积超过50平方公里的河流22条,流域面积超过20平方公里的河流53条,这些河流总长度882公里。碧流河为庄河市与普兰店市的界河环绕于西,庄河、英那河襟带于中,湖里河、地窨河纵贯其东。全部河流均发源于北部山区,流经中部丘陵区及南部沿海平原区,大多数河流流向基本由北向南流入黄海。

庄河濒临黄海北岸,海岸线绵延曲折,自然港口颇多相连,按其性质不同,可划分为海口和河口两种。境内海口有35处之多,河口亦有10余处。正在兴建的庄河港起步工程规模为万吨级和5000吨级泊位各1个及配套设施,年货物吞吐量为100万吨,国际开放口岸标准。

庄河海域属内陆浅海,水温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夏季海水表层水温平均为26.3℃,最高达30.4℃;冬季表层水温低于0℃,最低仅-2.7℃,呈近岸水温低于外海的特征,同时近岸有大量海冰出现。

海底地貌类型主要为水下浅海和浅海堆积平原。0~10米等深线的范围内宽10公里,地势平坦形态单调,平均坡度为2'52″;浅海堆积平原,水深10米以深的海域为水下堆积平原,海底表面平坦,坡度小于2'。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庄河市由于处在特定的地层,地质构造、岩浆活动等条件下,形成较好成矿环境,在全市境内形成一定数量的矿产资源。现已发现矿产有33种,其中金属矿产有11种,非金属矿产19种,燃料矿产1种,地下热水1种,矿泉水1种。在11种金属矿产中,有色金属矿有5种,有铜矿、铅锌矿、多金属矿、钴镍矿、铂镍矿,黑色金属矿1种,只有铁矿,贵重金属矿3种,有金矿、铂砂矿、锆英石砂矿,放射性矿产2种,有铀矿和钍矿,在19种非金属矿产中,玻璃陶瓷耐火材料矿产5种,有硅石矿、粘土矿、菱镁矿、白云岩、透闪石,建筑材料矿产6种,有石灰岩、大理岩、花岗岩、河砂、砖用粘土、河卵石,化工原料矿产4种,有硫铁矿、重晶石矿、磷矿、钾长石,其它非金属矿产4种,有滑石矿、云母矿、石棉矿、水晶石矿。庄河市的矿产资源是以非金属矿产为主,并以硅石矿、花岗岩、菱镁矿、透闪石、河砂为重要,金属矿产以金矿为重要,矿泉水是新开发的矿种,资源丰富,将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森林资源:庄河的森林主要分布在步云山、三架山、仙人洞、桂云花、荷花山、花院、横道河等山区10个乡镇,占全县有林地的57.2%,以蚕场、用材林、水源涵养林为主,生长柞树、松树、赤杨等树种。太平岭、大营、徐岭、光明山、城山等丘陵地区8个乡镇次之,占全县林地面积的32.9%,以防护林为主体,间有用材林和蚕场,以刺槐、松树为多,并有杨柳。沿海的尖山、观驾山、黑岛、南尖等14个乡、镇、农场,森林资源较少,占全县有林地的9.9%,以薪炭林为主,并有残存的海防林带,以松、柞、刺槐、杨、柳、榆为主要树种。仙人洞森林自然保护区保存着华北区和中南区的南方乔灌木,150多种树种,其中稀有珍贵树种:赤松(本山松)、枫杨(麻柳、柜郁)、八角枫、天女木兰(山牡丹、天女花)、臭椿、玉铃花、海州常山(臭梧桐、八角梧桐、矮梧桐、臭牡丹)盐肤木、灯台、山紫珠、三丫钓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