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巴河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3]

巴河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3]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北乡;民国时期属第四区;1956年农业合作化时,成立胜利七社,属巴河区巴驿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更名为胜利七大队,属巴河公社;1959年,恢复区建制,属巴河区;1974年撤区并社,原胜利七大队更名为朝阳大队,属巴驿公社;1976年与麻母大队合并,设麻母大队;1980年分开,重置朝阳大队;1981年以境内寺庙名朝阳庵定名为朝阳庵大队;1984年底恢复区、乡、村建制,属巴驿区巴驿镇,原名称朝阳庵大队变更为朝阳庵村民委员会;1988年撤区建乡镇,属巴驿镇;2001年合并乡镇,属巴河镇;2010年原朝阳庵村更名为朝阳村至今。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北乡;民国时期属第四区;1950年元月属麻桥(王祠)区麻母乡;1956年10月农业合作化时,成立金星农业社,属巴驿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更名为胜利六大队,属巴河公社;1959年恢复区建制,属巴河区;1974年撤区并社,同年与朝阳大队合并,设麻母大队,属巴驿公社;1980年与朝阳大队分开,重置麻母大队;1981年以境内山名麻母山定名为麻母山大队;1984年底恢复区、乡、村建制,属巴驿区巴驿镇,原名称麻母山大队变更为麻母山村民委员会;1988年撤区建乡镇,属巴驿镇;2001年合并乡镇,属巴河镇至今。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北乡;民国时期属第四区;1956年农业合作化时,成立胜利十一社,属巴河区;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更名为胜利十一大队,属巴河公社;1959年恢复区建制,属巴河区;1974年撤区并社与河铺大队合并,设胜港大队,属巴驿公社;1980年分开,仍名胜港大队;1981年以境内自然村名苦竹港定名为苦竹港大队;1984年底恢复区、乡、村建制,属巴驿区巴驿镇,原名苦竹港大队更名为苦竹港村民委员会;1988年撤区建乡镇,属巴驿镇;2001年合并乡镇,属巴河镇至今。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北乡;民国时期属第四区;1956年农业合作化时,成立胜利十初级社;1957年转高级社时为胜利十高级社,属巴河区;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更名为胜利十大队,属巴河公社;1959年恢复区建制,属巴河区;1974年撤区并社,更名为河铺大队,属巴驿公社;1976年与胜港大队合并,设胜港大队;1980年分开,重置河铺大队;1981年以境内村名河庙铺定名为河庙铺大队;1984年底恢复区、乡、村建制,属巴驿区巴驿镇,原名称河庙铺大队变更为河庙铺村民委员会;1988年撤区建乡镇,属巴驿镇;2001年合并乡镇,属巴河镇至今。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北乡;民国时期属第四区;1957年农业合作化时,成立晴川社,属巴驿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更名为晴川大队,属巴河公社;1959年恢复区、社建制,属巴河区巴驿公社;1974年撤区并社,属巴驿公社;1981年以境内山名纱帽岭定名为纱帽岭大队;1984年底,恢复区、乡、村建制,属巴驿区巴驿镇,原名称纱帽岭大队变更为纱帽岭村民委员会;1988年撤区建乡镇,属巴驿镇;2001年合并乡镇,属巴河镇至今。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北乡;民国时期属第四区;1956年农业合作化时,成立中心社,属巴河区巴驿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更名为中心大队,属巴河公社;1959年恢复区、社建制,巴河区巴驿公社;1974年撤区并社,属巴驿公社;1981年以境内自然村林家咀定名为林家咀大队;1984年底恢复区、乡、村建制,属巴驿区巴驿镇,原名称林家咀大队变更为林家咀村民委员会;1988年撤区建乡镇,属巴驿镇;2001年合并乡镇,属巴河镇至今。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北乡;民国时期属第四区;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成立民主大队,属巴河公社;1959年恢复区建制,属巴河区;1960年该大队从民主大队分出定名为金桥大队;1974年撤区并社,与袁桥大队合并,设袁桥大队,属巴驿公社;1979年分开,重置金桥大队;1981年以境内山名王宿山定名为王宿山大队;1984年底,恢复区、乡、村建制,属巴驿区巴驿镇,原名称王宿山大队变更为王宿山村民委员会;1988年撤区建乡镇,属巴驿镇;2001年合并乡镇,属巴河镇至今。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北乡;民国时期属第四区;1950年属麻桥区袁桥乡;1956年农业合作化时,成立北京社,属巴河区;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更名为袁桥大队,属巴河公社;1959年恢复区、社建制,属巴河区巴驿公社;1974年撤区并社,与金桥大队合并,设袁桥大队;1979年分开,重置袁桥大队,属巴驿公社;1981年以境内桥名袁家桥定名为袁家桥大队;1984年底,恢复区、乡、村建制,属巴驿区巴驿镇,原名袁家桥大队更名为袁家桥村民委员会;1988年撤区建乡,属巴驿镇;2001年合并乡镇,属巴河镇至今。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北乡;民国时期属第四区;1956年农业合作化时,成立民主社,属巴河区巴驿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更名为民主大队,属巴河公社;1959年恢复区建制,属巴河区;1974年撤区并社,与先锋大队合并,置先锋大队,属巴驿公社;1980年两队分开,重置民主大队;1981年以境内桥名金丝桥定名为金丝桥大队;1984年底恢复区、乡、村建制,属巴驿区巴驿镇,原名称金丝桥大队变更为金丝桥村民委员会;1988年撤区建乡镇,属巴驿镇;2001年合并乡镇,属巴河镇至今。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北乡;民国时期属第四区;1955年农业合作化时,成立长江初级社;1957年转高级社为长江高级社,属巴河中心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更名为长江大队,属巴河公社;1959年恢复区建制,属巴河区;1974年撤区并社,属巴河公社;1976年与许咀大队、大桥大队合并,设张岭大队;1979年分开,重置长江大队;1981年以境内地片名张家岭更名为张家岭大队;1984年底,恢复区、乡、村建制,属巴驿区张岭乡,原名张家岭大队更名为张家岭村民委员会;1988年撤区建乡镇,属巴驿镇;2001年合并乡镇,属巴河镇;2010年原名张家岭村更名为长江村至今。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北乡;民国时期属第四区;1955年农业合作化时,成立许咀初级社;1957年成立许咀高级社,属巴河区;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更名为许咀大队,属巴河公社;1959年恢复区、社建制,属巴河区巴河公社;1974年撤区并社,属巴河公社;1976年与长江大队、大桥大队合并设张岭大队,1979年分开,重置许咀大队;1981年以境内地片名许庙咀定名为许庙咀大队;1984年底,恢复区、乡、村建制,属巴驿区张岭乡,原名许庙咀大队更名为许庙咀村民委员会;1988年撤区建乡镇,属巴驿镇;2001年合并乡镇,原许庙咀村更名为许咀村,属巴河镇至今。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北乡;民国时期属第四区;1955年农业合作化时,成立长江初级社,1957年成立长江高级社,属巴河区;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更名为长江大队,属巴河公社;1959年恢复区建制,同年从长江大队分出,设大桥大队;1969年与万里大队合并,设大桥大队,属巴河区;1974年撤区并社,属巴河公社;1976年与许咀大队、长江大队合并,置张岭大队;1979年分开,重置大桥大队;1981年以境内桥名汪家大桥定名为汪家大桥大队;1984年底,恢复区、乡、村建制,属巴驿区张岭乡,原名称汪家大桥大队变更为汪家大桥村民委员会;1988年撤区建乡镇,属巴驿镇;2001年合并乡镇,属巴河镇至今。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北乡;民国时期属第四区;1955年农业合作化时,成立长征一初级社、长征二初级社;1957年改高级社为长征一高级社、长征二高级社,属巴河中心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两社合并更名为长征大队,属巴河公社;1959年恢复区建制,属巴河区;1974年撤区并社,属巴河公社;1976年与跃进大队合并,设跃进大队;1979年分开,重置长征大队;1981年以境内自然村名徐家畈定名为徐家畈大队;1984年底,恢复区、乡、村建制,属巴驿区张岭乡,原名徐家畈大队更名为徐家畈村民委员会;1988年撤区建乡镇,属巴驿镇;2001年合并乡镇,属巴河镇;2010年原徐家畈村更名为长征村至今。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北乡;民国时期属第四区;1955年农业合作化时,成立王岗初级社、望天初级社、长河初级社;1957年转高级社时三社合并,设跃进高级社,属巴河区;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更名为跃进大队,属巴河公社;1959年恢复区、社建制,属巴河区巴河公社;1960年与望天湖养殖场合并设捕捞大队;1970年分开,重置跃进大队;1974年撤区并社,属巴河公社;1976年与长征大队合并,设跃进大队;1979年分开,重置跃进大队;1981年以境内地片名刘家咀定名为刘家咀大队;1984年底恢复区、乡、村建制,属巴驿区张岭乡,原名刘家咀大队更名为刘家咀村民委员会;1988年撤区建乡镇,属巴驿镇;2001年合并乡镇,属巴河镇至今。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永福乡;民国时期属第四区;1956年农业合作化时,成立八一社,属巴河区;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更名为八一大队,属巴河公社;1959年内恢复区建制,属巴河区;1974年撤区并社,属巴河公社;1976年与建新、鲁湖大队合并,设建新大队;1979年分开,重置八一大队;1981年以境内山名凤山定名为凤山大队;1984年底恢复区、乡、村建制,属巴驿区张岭乡,原名称凤山大队变更为凤山村民委员会;1988年撤区建乡镇,属巴驿镇;2001年合并乡镇,属巴河镇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