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南市大场镇位于胶南市西南42公里,有87个行政村,5.4万人,总面积117平方公里,其中城镇建成区面积2.45平方公里,居住人口1.4万人,是胶南市重点发展的卫星城镇。青岛市海水生态工程化养殖基地被青岛农委评为青岛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列为青岛市重点开发的十大农业园区之一。 大场镇交通便利,东距青岛港、西距日照港均在“一小时经济圈”内,距青岛国际机场80分钟,“同三”高速公路、204国道、334省道和黄大路纵横贯穿全镇,“同三”高速公路在镇驻地以南3公里处设有二级出口一个,驻地以东10公里处设有三级出口一个,规划中的黄石铁路穿越该镇。 近几年来,大场镇围绕建设生态强镇,打造“绿色大场”的奋斗目标,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把退耕还林、荒滩荒沟造林做为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林业用地达到69768亩,其中用材林40270亩,经济林16340亩,防护林3250亩,森林覆盖率由2001年的17.1%提高到现在的36.6%,成为胶南市最大的用材林基地,多次获“胶南市林业建设先进单位”、“青岛市林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不论你走在乡间小道还是柏油大道,一条道路就是一条绿色的走廊,加之在田间的林网及河边的防护林带,一步一片林、步步是氧吧。待到果树飘香时,万亩优质果品园盛产的桃子、杏子、梨、苹果、板栗让你在不同的季节采摘丰收的喜悦。 大场镇地处黄海之滨,地势平坦,年平均气温在12℃,纵贯全镇的白马河和吉利河均是胶南市十大河流之一,年径流量分别为730万立方米、870万立方米,水量充沛,水质好,无污染。全镇还有中小型水库4座,总蓄水量358.3万立方米,水资源充沛。大场镇把河道整治作为创建优美小城镇的重要内容,努力打造水乡绿城。先后投入900多万元,对河道进行了综合整治,在吉利河、白马河两条大河之间规划了占地1000亩地森林公园,河道景观明显改善,由过去的季节性河流,变成了四季细水常流、岸边绿草常青、景色迷人的观光河。 在白马河与吉利河入海处,形成了独特的三角冲积带,拥有7.5公里海岸线,这里区域广阔,上游水域远离市区、工厂,周边水质优良,无环境污染,使这片海滩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是山东半岛唯一一处水质清淳、适合规范化开发的沿海滩涂。。 |
作为青岛市城市发展组团之一琅琊组团外围的一个重要发展极,大村镇——这个胶南市总面积151平方公里,人口5.1万人的乡镇越来越吸引着人们的眼球。日前,本报记者从胶南新城区出发,沿着滨海公路西行,过泊里镇北行约10公里左右,来到了大村镇驻地。领略了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涌动着的勃勃生机。
发展生态文化旅游——龙马故乡魅力绽放
说起大村镇的旅游资源之丰富,镇党委负责同志自豪地为我们当了一回导游:“大村钟灵毓秀,有秀美的藏马山和源远流长的白马河,这里曾一度是藏马县·龙马区,也是明史记载龙马的产地,还是丁氏家族的发祥地。素以山水之美、林茶之富、畜产之丰、文风之盛而闻名遐迩……”
通过该镇负责同志的介绍我们得知,大村是青岛西海岸面积最大,山水资源、砂石资源、土地资源、木材资源、人文资源最丰富的乡镇。有人在文章中是这样描述的:“山是大村的脊梁和肌肤,连绵的藏马山是永恒的屏障;水是大村的血脉和灵魂,贯穿的白马河是泽润的源泉。葱郁的藏马山,灵秀的白马河,自古就孕育了大村这一方热土。46%的森林覆盖率让大村多了一些绿意,少了一点空洞。大村之景,美在山水,藏马山、龙古山、桃山、重罗山、天台山山峦起伏,气势磅礴,连绵起伏的群山,象征着大村人的性格和品质,点燃了大村人热情创业的信心和勇气;白马河清澈透明,灵龟湖波光浩淼,鸟鸣山涧,碧波吻岸,又让大村人多了一些聪明和灵气。辖区内柳暗花明,曲径通幽,山川秀美,空气清新,别有洞天。一个绿色的世界,一个天然的氧吧,一幅秀丽的山水画卷,展现给你一片最具有浓郁北方民俗风情的山水园林。‘繁花如雪馥如尘,十里山阴信胜春’,夏日的大村,漫山遍野丝绦拂堤,碧波涟漪,千树琼花,落红如雨,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大村那独具特色的美……”
其实,大村的魅力何止这些。该镇人文历史悠久,系丁氏家族和龙马文化的发祥地,明末清初文学巨匠《续-》的作者丁耀亢即为大村丁氏八世祖。其所著《醒世姻缘传》洋洋百万言,是继《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文学巨著之后,我国古代小说史上的里程碑。大村人才辈出,是丁氏家族的发祥地。大村的丁氏家族仅明清两朝就有进士51人,举人33人,议叙-69人,曾经出过“一门四进士”。大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龙马文化的发祥地,就作者而言,从文坛巨匠到山野平民,无不耳熟能详;就文学样式而言,从古诗词曲到小说剧本,从军政论文到百科杂著,从书画篆刻到民间技艺,无不放射着奇异的光彩。兴来吟啸动山川的诗歌,生花笔底龙蛇舞的书法,游刃铮铮指汉秦的篆刻,丹雘随心通造化的绘画……这些让大村又多了“年画之乡”、“剪纸之乡”、“诗歌之乡”、“书法之乡”的美誉。镇内群众继承了先辈优秀的文化传统,自50年代起,先后有数十位作者在各类刊物上发表文学作品。2000年成立了全市第一家农民书画协会,现已发展会员80多名,丰富了农民的生活。2004年成立的“丁耀亢暨龙马文化学会”,又为发展大村文化搭建了新的平台。
浓厚的文化氛围好比在大村青山绿水明柳的灵魂中滴下串串清露,动人动心。2004年,大村镇先后被授予山东省、青岛市“文化工作先进单位”称号,也是青岛地区范围内唯一被授予“山东省文化工作先进单位”的乡镇。
该镇负责同志介绍说,现在大村镇发展旅游业的各项条件都十分具备,因此,镇党委0一直致力于旅游业的发展。这里距青岛前湾港50公里,距日照石臼港70公里,距青岛机场80公里,距204国道10公里,距“同三”高速公路泊里出入口10公里,距胶州火车站80公里,距黄岛火车站55公里,交通方便,是乡村旅游、休闲养生的好地方。论山——藏马山属崂山山脉,南北长近20公里。山体由花岗岩类岩体组成,主峰海拔499米,西坡多陡岩峭壁,东坡较平缓,山势突兀,林木繁茂。遥望藏马山,气势磅礴雄伟,犹如一条巨龙横卧在胶南西部。由于常年风化侵蚀和雨水冲刷,山峰尖峻挺拔,峰峦起伏,幽谷深壑,瀑布流鸣,雄中藏秀,名胜众多。论水——白马河发源于诸城市鲁山东麓,河水清澈,两岸风景秀丽,绿草茵茵,树木浓郁,河水与青山绿树交相辉映,自成特色。已规划的藏马山生态森林公园、藏马山庄、白马河田园生态旅游区、天台山人文景观区、灵龟湖游览观光、休闲度假、运动娱乐区更是给人一种向往,一种盼头。
去年以来,在对全镇进行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大村镇聘请青岛园林规划设计院对重点旅游区域的规划进行了修编,已完成灵龟湖、藏马山庄、天台山等景点的旅游规划。开通并硬化了连接部分景区、景点的道路。加大了对龙马文化的挖掘力度,通过印发宣传资料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形成了大村新的名片。正在建设中的龙马画院,以农民画生产教学为主,从事创作、培训和文化艺术交流,同时接收国内外定单复制油画、国画等。画院现有画师25名,2005年计划引进100名画师,力争打造成胶南市的年画、油画、剪纸基地,形成大村新的特色竞争力。推出了藏马山民俗庄园、灵龟湖休闲度假村、跑马场、射猎场、垂钓俱乐部、生态观光茶园、龙马书院等旅游项目,引起了投资者的广泛关注。
大村人把目光瞄准青钢等重工项目落户泊里带来的重大机遇,不失时机地打出休闲旅游这张牌,目的就是要把大村镇建成青岛西海岸重工业基地的“后花园”,并以此带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承接重工基地辐射——工业强镇潜力无限
大村镇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农业资源,还是胶南市西部工业基础比较好的工业大镇。该镇负责同志介绍,几年来,该镇抓住青岛经济重心西移、青岛当龙头和青岛、胶南两级党委0振兴泊里发展的战略机遇,积极鼓励引导镇内工业企业发展。目前,全镇规模以上企业有14家,海龙福利板纸有限公司、胶威机械有限公司、7081厂、青华机械厂等骨干企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档次,企业发展不断加快。特别是青岛巨航机械有限公司,上年销售收入达3000多万元,实现税收182万元,成为胶南市西部工业企业中的税收大户,并表现出了较强的发展后劲,今年上半年,已实现销售收入2000万元,上缴税金236万元。藏马山下的草场村以手扶拖拉机为主导产品,带动发展规模以上企业3家,“家庭工厂”14家,全村75%的人口从事工业生产,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7000元,全村经济总收入突破亿元,成为胶南市西部第一工业村。青华纺织机械厂扩大了与双星集团的合作领域,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其它一些骨干企业也充分发挥自身的产业产品优势,正在通过外引内联等措施,积极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根据青岛重工业基地(泊里)的发展需求和大村现有的工业布局、发展规划及劳动力资源分布特点等优势,大村镇规划了1500亩的工业小区,主要安排电子、机械加工、服装加工、农产品加工、木材加工等方面的企业入驻。目前,已腾出符合国家土地规划的建设用地300亩,地面附着物已全部清除,除天然气和热力外,其它基础设施配套齐全。
2005年,该镇0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列入了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方面重点办好的八件实事之一,在大村镇驻地利用闲置厂房建起了1500多平方米的劳动力培训基地,今年已经有300多名农村妇女从这里走进了各家服装工厂的车间。大村镇劳动力培训中心主任孙斌介绍,为真正让“农民大嫂”走出家门,对这些妇女的培训都是免费的,而经过培训之后,妇女们便可成为服装企业的熟练工人。正是这种丰富的技工资源吸引了不少服装企业的入驻。针对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和培育发展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需要,从而形成了该镇独具特色的劳动力品牌,形成了新的竞争力,壮大了服装产业。培训中心计划今年培训服装工人800名。
还要特别提及的是,胶南市职业中专大村分校作为目前全市唯一座落于乡镇的国办职业学校,拥有近千名学生的招生能力,可为该镇企业提供所需的各种技术人才。
目光锐利的人们已经看到,有良好的工业基础,丰富的特色劳动力资源优势,承接项目的完善基础设施,特别是青岛重工业基地(泊里)的直接带动,大村正成为承接一般加工业的新的工业板块。
树立“都市农业”理念——特色农业充满希望
大村农业资源十分丰富。在致力于发展旅游业和工业的同时,他们把发展特色农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来抓。尤其是近年来,该镇坚持把发展林业作为促进“三个增收”的重点,突出大方造林,去年该镇植树造林1.8万亩,超过百亩以上的林业大方23个,其中有白马、藏马、蔡家沟三个千亩大方,今年上半年该镇又完成植树造林近4000亩。林业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产业。现在的大村,一片翠绿。大村人也将从满目绿色中得到源源不断的财富。
大村镇有良好的畜牧生产条件。在稳定牛、羊、猪等传统品种的同时,积极发展林地养鸡,以此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林地再利用。在发现新乡村村民徐立华通过林地养鸡致富的典型后,该镇党委、0高度重视,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作为实现农民增收的典型进行了推介,并采取了面向全镇招标选择林地养鸡带头人的激励办法,促进了林地养鸡产业的发展。2004年,全镇有21户发展林地养鸡,养殖规模达到5万多只。特别是新乡村,在青岛市委组织部驻村工作组的帮助下,大胆探索集体带动农户发展林地养鸡产业,当年共销售林地鸡约2.5万只,增加集体、群众纯收入10万多元。林地养鸡已经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另一条新途径。
该镇负责同志说,这几年大村镇跳出农业发展农业,积极发挥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村中介组织、中介人的龙头带动作用。青岛华溪食品有限公司、青岛海峰茶厂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和“青岛龙马经济服务中心”、“新乡经济服务中心”、“大村市场经营服务中心”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明显。今年以来,又指导成立了藏马山茶叶协会、新乡食用菌协会等中介组织,培养了131名农产品经纪人。通过一系列的措施,逐步走出了一条面向市场、面向都市的“绿色农业发展道路”。西南庄的青岛龙马经济服务中心精心打造的“龙马”牌绿色无公害产品走出了大山,走进了城市。“龙马”牌山鸡蛋、板栗、苹果等产品在市场上小有名气。坐落于藏马山下的青岛海峰茶厂生产的 “泰峰”牌绿茶屡屡在“中茶杯”、省、市名优绿茶评比中获奖,其拳头产品“泰峰”翠芽、“泰峰”绿剑色泽绿润、清香馥郁、具有典型的生态自然香气,得到了专家和消费者的一致认可。凭借独特的种茶条件和市场的持续拉动,全镇茶园已发展到1500多亩,后沟村、龙古前村等种植茶叶自然条件优越的村庄,争相朝着发展有机绿茶的方向迈进。大村也正努力成为青岛西海岸的新的北方绿茶生产基地。在林地利用上小有成绩的新乡人生产的“新香”牌林地鸡,已经走进百盛等超市,端到了城里人的饭桌上。
|
六汪镇地处胶南市区西北部20公里处,总面积121.8平方公里,辖43个行政村,有居民10014户、人口3万人。镇人民政府驻六汪村。省道泰薛路、市道黄大路均穿境而过,距离环胶州湾高度公路入口处25公里,30分钟可到达青岛前湾港码头,50分钟可到达青岛国际飞机场,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境内农业资源、旅游资源丰富。2004年全镇完成地方生产总值4.77亿元,财政收入84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24元。 六汪镇是一个农业大镇,以畜牧、林业、黄烟为重点的农业内部结构日益呈现出旺盛的发展潜力。2004年年末,大家畜存栏25971头,猪存栏1.88万头,羊存栏63200头,家禽年内出栏42万只,肉蛋奶总产量1.8万吨;新造林面积7500亩,育苗632亩,森林覆盖率达30%;发展黄烟6000余亩,连续多年保持青岛市“黄烟生产第一镇”的地位。2004年,该镇被评为胶南市“农业建设先进单位”、“林业建设先进单位”称号,西抬头村、柘涧村分别被评为胶南市“黄烟生产状元村”、“畜牧生产状元村”。 所辖胶南市级骨干企业青岛市胶南飞超减速机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1956年,是减速机专业生产厂家。该公司生产的各种类型减速机和无级变速器计10大系列98种规格1万多个品种,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并出口东南亚地区。公司始终坚持“科技领先、优质高效、顾客至上、遵信守约”的质量方针,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连续十七年获青岛市“重合同、守信用”企业,曾先后获得国家二级计量合格单位、全国质量稳定合格产品生产企业、农业部全国中型二档企业、中国农业银行青岛市分行AA级信用企业、青岛市“文明单位标兵”等多项荣誉称号。 青岛市胶南飞超减速机股份有限公司厂房
六汪镇属典型的胶东丘陵地貌,地势绵延起伏,林木葱茏苍郁,气候宜人,同时蕴涵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境内的铁橛山海拔595.1米,是胶南市第二高山,山势险峻,树木丰茂,山中胜景“铁橛悬泉”被誉为古胶州八景之一,以其“溽暑不溢,大旱不涸”的神奇名噪一时。境内有齐长城遗址,西自诸城市施家前夼村进入该镇李家前夼村西,于徐家前夼村入烽台顶,经野潴、山周村入铁山镇。1984年,齐长城遗址被青岛市人民政府列入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随着胶南市“融入大青岛、建设新胶南”战略的加快实施和建设青岛市西海岸都市新区步伐的不断加快,作为胶南市的重要发展腹地,六汪镇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日趋明显,将发展成为胶南市乃至大青岛重要的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和配套产业发展新区,铁镢山、齐长城也将逐步打造成为旅游城市大框架下的新亮点。 联系电话:86-0532-82151007 传 真:86-0532-82151120 。 |
海青镇位于胶南市区西南部49公里处,南接日照市,北靠诸城市,西邻五莲县。全镇总面积1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8万亩,辖64个行政村,村党支部59个,村委会64个,村“两委”成员248人,党员2368人。共1.26万户,4.24万人口。镇人民政府设在海青村。该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东距青岛国际机场100公里,青岛前湾港80公里。省级公路平(度)日(照)、郝(疃)李(家坡)公路交叉贯穿镇驻地中心,204国道穿越该镇,同(江)三(亚)高速公路出入口距镇驻地3公里。该镇是山东省北茶科研中心命名的青岛地区唯一的“北茶科研基地”,素有“绿茶之乡”的美誉。 全镇各业发展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特色农业快速发展,形成了“北绿茶、南蔬菜、西林果、东南水产”的发展格局。高效农业已建成“二万五千亩绿茶、二万亩林果、二万亩蔬菜和三十万只肉食鸡”的生产规模,培育出两个国家级农业品牌——海青绿茶和“唐村”牌蔬菜。茶叶生产是全镇的主导产业,海青绿茶以其独特的地方风味享誉大江南北。建有国家级无公害茶园基地6处,茶叶专业村43个,加工企业62家,研制开发12大系列30余个品种,申请注册14个茶叶商标,年生产干茶近180万斤,人均增收2000多元。先后有72个茶叶品牌被评为部优、省优名茶,“海青锋”绿茶先后获中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金奖,“青岛莲芯”和“海北春”绿茶获全国“中茶杯”评比特等奖,“胶南春”绿茶被亚洲合作对话第三次外长会议指定为专用茶。 “唐村”牌蔬菜被山东省绿色食品协会认定为绿色食品,获得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蔬菜交易市场准入权,现已在官庄管区建立万亩无公害蔬菜园区。全镇初步形成了青山、绿水、竹林、茶园为主要特色的生态、观光、旅游农业格局,依托万亩绿洲茶叶精品园对北部山区生态农业旅游科学规划,设置千年古银杏、南竹北移“小江南”、茶山水上乐园、齐长城遗址、怡博生态山庄、双龙山、扁担洞、天齐古庙等多个丰富的旅游景点,国内游客络绎不绝。其中臧家庄古银杏树距今有700多年的历史。 镇村工业阔步前进,已形成茶叶加工、电子电器、汽车配套、服装鞋帽、塑料橡胶、机械加工等六大工业体系,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 |
宝山镇位于胶南市西北部,面积117平方公里,耕地7.5万亩,辖44个行政村,3.1万人。属低山丘陵区,地势北高南低,境内的七宝山脉,储有金、银、铁、铝、锌等多种矿藏,素有“七宝”之称,市区主要河流风河即发源于此。正在建设中的青红高速公路、拓宽后的黄大路横穿境内,从镇驻地到青岛前湾港只需15分钟车程。500千伏变电站坐落镇区。该镇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和矿产资源。2004年,完成地方生产总值4.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90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35元。 该镇经济以农业为主。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先后培植了林业、黄烟、畜牧、花生四大支柱产业,是青岛市主料烟叶生产基地和胶南市重要的标准化养殖基地。特色产业蓝莓已经成为全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出口创汇的一个品牌。该镇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价)1.1亿元。粮食总产2.4万吨,增长10%;花生总产0.8万吨,增长8%;蔬菜、瓜类总产4.7万吨,水果总产1.8万吨。大牲畜年末存栏2.3万头,猪年末存栏2.84万头、年内出栏4.26万头;全镇新增黄牛人工培植奶牛700头,改良肉牛2700头,人工培植改良小尾寒羊560只;农业机械总动力33144千瓦,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485公顷。全镇34个村538户农民从事黄烟种植,种植面积2000亩。完成造林面积12408亩,其中新造用材林 8382亩,生态林4026亩,大墩山荒山造林1760亩。 工业也有长足发展,完成工业总产值3.13亿元,工业企业54个,销售收入2.43亿元,上交税金757万元。其中限额以上企业12个,工业总产值2.05亿元,利润总额205万元。全镇新引进内外资项目26个,其中内资项目22个,总投资额4.1亿元,实际到位内资2.4亿元;外资项目4个,合同利用外资37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625万美元,出口创汇75万美元,完成新增规模以上企业5个。 全镇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4所,幼儿园9所,卫生院1所,医疗室13个,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计划生育率达到100%,有线电视入户率36%。投资160万元建设中心小学2400平方米教学楼于2004年11月18日投入使用。投资15万元改造中心中学教室54间;投资10万元建设中心中学多媒体教室2个;2004年12月22日开通了4辆学生班车,解决了全镇小学生上学交通困难问题;完成总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的教职工宿舍楼主体工程;投资150万元兴建卫生院2300平方米门诊楼,健全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全镇共完成农村合作医疗基金30万元,收缴率85.7%;投资13万元建设了位于大张八村的镇中心敬老院,占地面积4288平方米,建筑面积812平方米,入住14位孤寡老人,解决了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的问题。全年共举办大型文化活动6次。前沟村的民间秧歌队、尚庄村的艺术剪纸先后被中央电视台宣传报道。 2004年,宝山镇被胶南市委、市政府授予“平安镇”、“财政收入先进单位”、“农业建设先进单位”、“林业建设先进单位”、“老干部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86-0532-82131017 |
藏马镇,隶属于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地处黄岛区西南部,南靠泊里镇、琅琊镇,西与大村镇相连,东北与张家楼街道相接,行政区域面积88.3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末,藏马镇户籍人口为31333人。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2月,属藏马县泊里区。1993年11月,改为藏南镇。2001年1月,寨里镇所辖的6村划归藏南镇。2019年10月,经山东省政府批准,藏南镇更名为藏马镇。截至2021年10月,藏马镇辖9个行政村。 2020年,藏马镇有工业企业61个,其中规模以上4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53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