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撤销晋城镇和永清乡,设立南台街道,以原晋城镇西街社区、南街社区、鹤鸣路社区、建设路社区、天宝寺社区、库楼坝社区、鹤鸣庵社区,以及黄家湾村、黄桷寺村、滴水岩村、刘家垭村和原永清乡所属行政区域为南台街道的行政区域,南台街道办事处驻青莲巷5号。
西充县辖乡。1940年置金永乡,1950年改永清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9公里。面积21平方公里,人口1.2万。辖分水岭、公子坪、傅家沟、大毛坪、小梨沟、赵山沟、盐井坝、广川庙、南岷山、清河桥、石牛山11个村委会。乡办企业有丝织、食品加工等厂。农业主产水稻、红薯、小麦、玉米,特产柑橘,养殖蚕、生猪。 |
2019年,撤销金泉乡,设立晋城街道,以原晋城镇一段社区、二段社区、刘家嘴社区、双庙子社区、观音庵社区、府南社区、珠崖庵社区,以及杨家桥村、龙门桥村、马家坟村、大磉磴村、鹿岩山村、袁公桥村、-宫村、白鹤观村、燕子山村、印天寺村和原金泉乡所属行政区域为晋城街道的行政区域,晋城街道办事处驻滨河南路210号。
晋城镇,位于四川盆地中偏北部,南充市西北部,为0西充县委、县人民政府驻地,历代均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幅员面积28.6平方公里,总人口7.6万人。辖9个行政村,10个社区居委会。为全国首批小集镇建设重点镇,四川省文明卫生县城。 全镇地貌为浅丘平坝,海拔高度361.2米,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冬暖夏热,四季分明。年均降雨量在1000.5毫米,年均气温16.9℃。年均日照数1445.3小时,无霜期年均3.8天。 晋城镇是西充农业强镇、工业新镇、商贸老镇。这里,物流活跃,集贸繁荣,交通便利,人气旺盛。国道212线纵贯全境,城市功能日臻完善。镇内升钟水饱灌良田沃土,旱涝保收。随着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枇杷、香桃、蔬菜、獭兔、奶牛等种养基地,川东北第一家规范化奶牛饲养小区“银河”奶牛场;集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家乐为一体的样板村--鹤鸣新村,代表了晋城镇当今农业发展的方向。食品加工、塑化、机械、火工、酿造等重点知名企业云集于此,使1992年便享有“亿元镇”美称的晋城镇更是锦上添花,春风满面。 而今,晋城镇天蓝地绿,政通人和,商机无限。千亩良田待您开发,厂矿、企业、学校、商住区待您商洽投资。晋城人民将与您保持感情上的“零距离”,服务上的“零缺陷”,生产上的“零干扰”,以最诚挚的态度,最周到的服务,最优惠的政策,最宽松的环境,与您携手并进,圆您发财之梦,共创美好明天!.。 |
太平镇距国道212线和县城15公里,幅员面积27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14245亩。全镇共辖16个行政村,1个街道居委会,总人口为1, 8万人。太平镇是太平区九个乡镇政治、文化、经济中心。1999年太平镇被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小集镇建设示范镇。 太平镇是典型的农业镇。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一是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建立了二荆条海椒种植基地3000亩,汉光绿豆种植基地1000亩;建立了优质水果基地2000多亩(其中黄花翻冲由,;新建香桃基地400亩)。二是致力于“畜牧兴镇、畜牧富民”的发展战略,建奶牛养殖小区2个,存栏奶牛80多头,每年可出栏生猪15000头,畜禽养殖业年收入超过1000万元;三是优化投资环境,出台投资优惠政策,吸引大批业主来我镇投资办厂,现镇建有大型生猪养殖场1个(投资50万元),年出栏生猪1000头;建有集养殖、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综合开发园区—卧龙山庄;建有大规模的金虹机砖厂,三元加气站、富达竹编厂、远近闻名的太平白酒厂。太平镇是南充市小康文化先进镇,九年制义务教育先进镇。镇内有市级高中一所、初级国学一所、中心小学一所。镇内水电气三通,程控、移动电话网络覆盖全镇,村村公路畅通,交通十分便利,社会和谐稳定,是经商投资的好环境。 太平镇是省人民政府批准的省级小集镇建设示范镇,新开发的场镇新区街道长2000米,宽46米,基础设施已基本完成,街道两边可供建设用地200亩,企业改制后有闲置厂房15000平方米,热忱欢迎社会各界朋友来太平投资置业。 |
2019年,撤销岱林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大全镇管辖,大全镇人民政府驻文化街68号。
该镇地处西充、南部、嘉陵三县区交界地带,距离西充县城25公里,辖12个行政村,119个社,总人口10802人,3667户,耕地面积11000亩。属典型农业乡镇,种植以小麦、水稻、玉米、苕为主,养殖业以鸡、鸭、鹅小家禽为主,近年来,该镇党委政府忠实践行“-”重要思想,以党建为保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拓创新为动力,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点,促进了镇域经济,社会事业突破性发展。 一、创-建。该镇党委以“强化基层组织,提高执政能力”为党建目标,在全镇推行“党员先锋工程”、“支部加协会”的运作模式,下派镇干部到村的用人方式,在全镇建立“大枣、蚕桑、竹笋、中药材、水稻制种五个农民协会,协会发展会员621人,建基地3700亩,建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个。“党员先锋工程”、“支部加协会”运作模式,为该镇基层组织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产业调整。该镇党委针对镇域单一落后的传统种植模式,以改革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在一村、九村发展蔬菜、青椒等绿色蔬菜种植300亩,在二村建立玄参等中药材基地150亩,在八村建立“西全大枣”基地400亩,在一村、十村建水稻制种基地500亩,在十二村培育密植桑园400亩,以十一村贾理顺同志养殖场为“党员示范工程”,辐射全镇养小家禽14万只,2005年,全镇人均纯收入2460元,人均增长195元。 三、培植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是衡量生产力状况的重要标准,为促进第三产业发展,镇党委、政府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法,鼓励农副产品初加工企业来该镇发展。2005年,引进华蓥市刘治国来大全投资50万元,兴办酒厂及年出栏生猪120头的养猪场,形成一条酒厂加养猪厂的发展链,政府利用丰富的竹资源,引进盐亭业主来大全创办竹艺加工厂。农民农副产品年增值67万元,解决了剩余劳工力。 四、基地设施。该镇党委、政府加强招商引资,采取“致外出务工人员一封信”亲情动员等方式,加强集镇建设,引回业主投资120 万元,兴建镇农贸综合市场,完善了场镇载体功能,引进资金70万元,兴建了完小学生公寓,争取资金15万元,投资2000余个,完成了太大油路,村道公路,水利设施整治,争取到新村建设项目一个,完成三村新村建设,建集雨节灌小微蓄水工程24口,电信方面,建设联通、移动信号发射架2座,安装电话920门。 |
2019年,撤销华光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仙林镇管辖,仙林镇人民政府驻场镇1号。
西充县辖镇。1940年建仙林乡,1992年建镇。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13公里。面积24平方公里,人口1.4万。辖贾地庙、马庸寺、维莫湾、石老嘴、敬垭观、跳礅子、长龙观、桥风坝、来龙山、谯家沟、黄楝坪、三圣庵12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红薯,兼产棉花、油菜子等,特产柑橘、辣椒。养殖蚕、生猪。建于清初惜字库保存完好。 |
2019年,撤销李桥乡和金源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古楼镇管辖,古楼镇人民政府驻下街1号。
西充古楼镇位于西充东北山区,距县城22公里,全镇幅员面积37平方公里,属于中丘中谷带坝地区,平均海拔388米,四季分明,是市级小集镇建设重点镇,场镇占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辖17个行政村,165个社,5843户,总人口19586人,总耕地面积15774亩,其中水田面积6975亩,早地面积.8824亩。森林覆盖率达30%以上。 我镇幅员面积大,森林植被好,土地多,气候温和,适合发展各种经济作物和畜牧业。水果业以柑桔、核桃为主,其中桃园面积约500亩,其中成片栽植面积达350亩左右,品种以皮球桃、水蜜桃为主,分布在一村、二村、三村、六村、七村、八村、十六村,年产桃子890吨,实现年产值180万元。其中年产值在万元以上的大户有今年面对发展经济需求和市场行情的变化,镇党委、政府下决心在水果业上大做文章,以皮球桃为主要品种,利用退耕还林在一村、二村.、三村、四村、五村、十六村、十七村成片栽植桃树2000亩,逐步建设成为西充县的优质桃园地,集生态环保、休闲娱乐、观光旅游等为一体的万亩桃花园农家乐,对产品进行商标注册、品牌包装,将其打入国内、国际市场,成为享誉中外的“充国香桃”。 |
2019年,撤销西碾乡和青龙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义兴镇管辖,义兴镇人民政府驻荣兴大道一段17号。
义兴镇位于西充县北端,与南部县接壤,是全县中心集镇之一,距县城仅18公里,素有“西充北大门”之美称。国道212线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全镇幅员面积37.5平方公里,总人口1972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近5000人,辖19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189个村民小组和11个居民小组。有耕地面积13577亩,属典型的丘陵大镇。农产品以水稻、小麦、玉米、红苕、海椒、油菜为主。在经济作物方面,坚持“蚕桑立镇”,建有优质蚕桑基地5000亩,全镇年养蚕突破5000张,产茧量达150吨,是市级蚕桑生产基地。按照“顺西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区”的建设要求,结合传统产业优势,在国道212沿线建成了优质果品基地5000亩,打造柑桔生产专业村,是南充市柑桔生产基地镇。同时大力发展麻竹笋,推广“无公害海椒”。在养殖业方面,已基本形成了稳定生猪,发展以山羊、肉兔、奶牛、小家禽为主的格局义兴镇毗邻15个乡镇,是义兴片区及周边乡镇近20万人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和商贸流通中心。作为“四川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集镇建设按照“以地生财、引民入镇、以镇促农”的运作模式,回引业主投资60多万元开发利民桥,拓展了场镇黄金商业圈。先后完成了自来水改扩建工程、天然气安装工程,新建汽车客运站、农贸批发市场1个,迅速改善了场镇配套设施建设,提升了场镇功能,加快了小城镇建设进程。义兴豆腐干是远近闻名的土特产,具有色泽好、味道鲜、口感细嫩柔和的特点,是馈赠亲友、接待食用之佳品,畅销省内外。现有经营大户10多户,镇党委、政府着力发展“义兴豆腐干”品牌,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策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义兴大灯山,位于义兴镇花木山村境内与西碾乡交界处,离场镇仅1公里。其山突兀高耸,为群山之首,登山远眺,北望阆中锦屏,南看西充化凤,方圆数十里风光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清乾隆年间,始建有大雄宝殿、观音殿、铁字塔等。2000年5月,大灯山大慈寺管委会经宗教局批准成立,今有大灯山石壁卧佛、五百罗汉塑像相继面世,各种神像真容等庙堂设施一应俱全,是佛文化旅游、观光、休闲的好去处。 |
2019年,撤销紫岩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关文镇管辖,关文镇人民政府驻兴隆大道1号。
西充县辖镇。1940年建兴隆乡,1981年更名关文乡,1992年建镇。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14公里。面积36平方公里,人口1.3万。辖关文、会元宫、回龙宫、燕子垭、长路垭、塔水桥、太极宫、祈嗣庵、九联洞、走马岭、石坝子、杜家桥、金龙寺13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红薯、小麦、玉米,兼产棉花、油菜子,特产广柑、辣椒。养殖蚕、生猪。 |
2019年,撤销观凤乡、中岭乡、复安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凤鸣镇管辖,凤鸣镇人民政府驻工业街89号。
该镇位于西充县城北7公里处,国道212贯穿全镇,幅员面积25.2平方公里,耕地11862亩,辖14个行政村,总人口12000多人。该镇是全国优质粮油生产示范基地。 近年来,该镇在县委提出的“三区一城”、“顺西”建设发展战略的执行下,坚持“富民兴镇”的战略目标,牢固树立“精诚团结,民主决策,勤政务实,廉洁奉公”的良好形象,不断强化农村基层组织、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 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树立“经营城镇”理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围绕发展农业,大上乡镇企业,带动第三产业,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工作思路。 一、 实施“牧业兴镇”的战略 从2001年起,该镇开始实施舍圈存饲养畜工程,舍饲养畜业发展迅猛:现已有奶牛养殖场两处,奶牛146头,并改良生猪品种,发展山羊养殖,全镇已有养殖大户600多户,年出栏生猪1万余头,山羊5000余只,利用省救灾办定点帮扶的机会,在清斋宫村大力发展兔业,全村饲养獭兔1万只,成为西充发展兔业的一大亮点。 二、 大力打造优势产业。 该镇种植“二荆条”海椒的传统历史悠久,是川北最大的海椒生产基地,通过改良品种、扩大种植面积等方式,现已种植海椒5000亩,成为凤鸣的一大立镇产业。目前,还与北京、重庆等商家签定了2200亩韩国海椒和以羊角菜为主的蔬菜定单,该镇还在此基础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2003年新栽的1530 亩麻竹目前长势良好,实行镇干部分片包干技术指导,户户签定管护责任书,与户主签定麻竹笋收购定单。 农业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该镇招商引资势头强劲,全镇上下形成共识,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来抓,截止目前该镇已有庄妃酒厂、木材加工厂、竹材加工厂、地毯厂、加油站、茧站、城北粮库、天薪公司凤鸣收购站等涉及多种行业的乡镇企业,该镇在大力招商的同时,也大力进行小城镇建设,完善城镇功能,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目前,镇内交通便利,村村通公路,并且基本实现了碎石化,通讯快捷,移动、联通服务网覆盖全镇,数字宽带信息网络连接世界各角落。 该镇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制定了依法治镇规划和方案,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开展安全文明片区创建活动,加大综合治理的力度,加强了镇综治办、司法所等基层综治、政法组织,建设成立了治安巡逻队,建立群众联防机制。 |
2019年,撤销双洛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青狮镇管辖,青狮镇人民政府驻狮子街3号。
西充县辖镇。1940年建青狮乡,1992年改镇。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城15公里。面积30平方公里,人口2万。辖青狮、大寺垭、红庙嘴、大兴寺、分水垭、苦竹垭、观音寺、中观音、垭门、杨柳垭、大石坎、拱背桥、皇庆沟、观音桥、程家坝、杜家坝、东岳庙、老木垭、石宝宫19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红薯,兼产棉花、油菜子,特产辣椒。养殖蚕、生猪。 |
2019年,撤销中南乡和义和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槐树镇管辖,槐树镇人民政府驻临江街106号。
西充县辖镇。1940年置槐中乡,1950年更名槐树乡,1992年建镇。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25公里。面积46.4平方公里,人口3.1万。辖凤凰、乱石垭、窦禅寺、谢家店、合成寺、狮子湾、西禅寺、云山院、青龙观、双柏对、观音坝、浇垭子、梨家寺、马氏祠、雨台山、李家山、邓家沟、郭家嘴、周家嘴、中和井、吴家坝、黄桶岭、陈氏祠、冯家沟、花果寺、冉家店、阳家坝、姚氏祠、河泗坝29个村委会。镇办企业有纺织、化工、建材、机械、食品加工等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红薯,兼产柑橘,盛产棉花。为油画家何孔德和越剧艺术家何英的故乡。 |
西充县辖镇。1940年置鸣青乡,1992年改鸣龙镇。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25公里。面积26平方公里,人口1.7万。辖尖山子、河脉桥、丝公山、宫斗山、白鹤庵、响水滩、佛尔河、宫子山、回龙观、回龙场、龙井沟、象岩寺、凉快垭、三合寨、猫儿山15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红薯,兼产棉花、辣椒,养殖蚕、生猪。境内有县氮肥厂,升钟水利工程最大的宝马河渡槽坐落境内。 |
2019年,撤销东岱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双凤镇管辖,双凤镇人民政府驻胜利街9号。
西充县双凤镇位于西充县城西南,距西充县城17公里北望盐亭县,南邻射洪县,西接蓬溪县,是西充、盐亭、射洪、蓬溪、嘉陵五县区交叉口上的重镇。幅员面积30.8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157个农业社,总人口24125人,总耕地面积巧167亩,集镇区域面积2.16平方公里,集镇常住人口12481人。 双凤镇历史悠久,自古就以“石板场”驰名川北,因南有凤凰洞,北有凤头山、凤仪娅、飞凤山而名“双凤”。据西充县志记载:春秋战国为巴国地,三国为西充县境,清宣统年属西区,1937年为双凤联保,1950年民主建政为双凤乡,1985年撤乡建镇。 双凤镇是四川省首批省级试点集镇,是原双凤区公所所在地。镇内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人气兴旺,商气浓盛,省道公路西充至射洪公路东西向贯穿全境,县、乡、村道公路四通八达,往返长短途客运、货运车辆穿梭不断,是双凤片区及周边县区20多个乡镇经济、文化、商贸、信息和物资集散中心。2004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 1亿元,财政收入4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50元,是南充市“小城镇建设先进镇”、“民营经济发展先进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镇”、“普九达标基地镇”、“市级卫生小城镇”、四川省省级“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镇和国家级“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镇。 1995年以来,双凤镇以列入省级试点集镇为契机,乘西部大开发东风,始终坚持“特色立镇,产业富镇,引资强镇,商贸活镇、工业 兴镇”发展新思路,以小城镇建设为龙头,以农业产业化建设为支撑,以农村城镇化、城镇工业化为目标,大力推进“三个转变”,城镇建设突飞猛进,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民营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财政收入逐年增加。 集镇建设 近年来,双凤镇立足“小城镇,大战略”指导思想,严格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多元投入,滚动发展”的城镇建管新思路,累计投入各类建设资金逾亿元,改造新建龙凤大道、文化大道、跃进大新建街、商业街、胜利街、农贸街、沿河街等主要街道15条3600多米,大小街道全面实现绿化、美化、硬化、亮化。通过“引凤筑巢”和“筑巢引凤”,成功实现汽车客运站及农贸、副食、建筑建材、汽车修配、畜禽五大专业市场引资修建。 |
2019年,撤销同德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高院镇管辖,高院镇人民政府驻关帝庙村二组30号。
该镇地处县域西部边陲,与射洪、盐亭、蓬溪三县接壤。全镇辖18个村,162个社,15467人,有耕地15106亩,幅员面积31.2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面占幅员面积1/2以上。2005年总产粮食8026吨,农业总产值1678.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00元。 近年来,该镇党委、政府以-理论为指导,认真实践“-”重要思想,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始终不渝地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依法办事是第一素质,执政为民是第一要求,为农民持续增收,充分发挥该镇良好的四大优势,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卓有成效地推进了全镇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区位优势:该镇是西充县十大建制镇之一,是四周10多个乡镇,20多万人的集贸中心,交通方便,通讯敏捷,信息灵通。有大批量的农产品,小家禽,大牲畜,建筑建材市场,购销两旺,实现商品零售额800万元,集市贸易成交额428万元。该镇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名人辈出,历来是川北重镇。2000年列为南充市小城镇建设试点镇。 资源优势:该镇幅员面积大,四季气候分明,光照充足,土地肥沃,宜种度高,物产稳定。粮食主产水稻、小麦、玉米、红苕、花生、豆类。经济作物尤以棉花、桑蚕、水果、蔬菜为优。养殖业以生猪、小家禽、牛羊兔为主。已建成三大优质水果片,四大种猪养殖场,六大畜禽繁养基地,十大棉花、桑蚕产业带。高院人民诚恳朴素,思想解放,勤劳务实。 交通优势:西射柏油公路穿越全境5公里,乡镇油路畅通无阻,村社公路四通八达,有直通广州、深圳、成都、绵阳、重庆、南充等地的定时班车,还有直达县、区、乡、村短途客车和各种机动车辆,交通十分方便。 基础优势:高院场镇实施小城镇建设以来,起点高、发展快、变化大、场区面积已达0.5平方公里,浇注混泥土街道5条4.2公里,常住人口3180人,有初中校1所,中心小学校1所,重点村小10所,幼儿园12所,学生入学率达100%,有卫生院1所,医疗站18处,文化娱乐场所4家,闭路电视24小时转播,光纤电话村村通,场镇、农村电力同网同价,自来水足量供给,煤、气均有保障。 |
仁和镇位于西充县西北部,距西充县城16公里,幅员面积36平方公里,辖21个行政村,160个社,23479人;属省级试点小城镇,城区面积1平方公里;省属蚕种场座落仁和,近两千学生的县级初中和小学各一所,移动、联通、小灵通全面开通;公路网络健全,四通八达。“火工之乡”誉满全国,“农民文化宫”名扬大西南,镇内山清水秀,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先后涌现出全国劳模1人,国大代表2人,省、市-表各1人。 结构调整,产业强镇。坚持以市场为先导,因地制宜调结构。依托省属蚕种场优势大力发展蚕桑业,坚持利用蚕桑空隙地、退耕还林地等发展桑套中药材、种草养畜,同时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和果业经济等产业,并相继成立了蚕桑生产协会、中药材生产协会和果蔬生产协会,走“支部+协会”的生产模式,坚持支部抓协会,协会引导农户调结构、跑市场增效益,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目前全镇已栽桑5000亩,年养蚕达3800张;发展中药材1200亩;成片柑桔1500亩;开发优质农产品基地1000亩。 招商引资,工业兴镇。仁和镇是全国有名的四大火工生产基地之一,所生产的烟花爆竹畅销全国,多次获国家、省、部优等称号。目前,通过招商引资,企业改制,技术革新,使得我镇火工企业快速稳步安全发展,前景一片大好,并以火工为龙头,形成了空饼厂、竹编厂、竹丝厂、机砖厂、预制厂等企业齐头并进,蓬勃发展。 乡镇基本情况(包括产业、人文地理、宣传图片)仁和镇位于西充县西北部,距西充县城16公里,幅员面积36平方公里,辖21个行政村,160个社,23479人;属省级试点小城镇,城区面积1平方公里;省属蚕种场座落仁和,近两千学生的县级初中和小学各一所,移动、联通、小灵通全面开通;公路网络健全,四通八达。“火工之乡”誉满全国,“农民文化宫”名扬大西南,镇内山清水秀,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先后涌现出全国劳模1人,国大代表2人,省、市-表各1人。结构调整,产业强镇。坚持以市场为先导,因地制宜调结构。依托省属蚕种场优势大力发展蚕桑业,坚持利用蚕桑空隙地、退耕还林地等发展桑套中药材、种草养畜,同时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和果业经济等产业,并相继成立了蚕桑生产协会、中药材生产协会和果蔬生产协会,走“支部+协会”的生产模式,坚持支部抓协会,协会引导农户调结构、跑市场增效益,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