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邛崃市临邛街道各村社区情况介绍[2]

邛崃市临邛街道各村社区情况介绍[2]

前喻姓人家聚居于此处,结合地形特征。解放后3组有个古地名叫喻坎,所以用喻坎村名字,归西河乡政府管;2004年老喻坎村和文昌村合村后,称喻坎村,沿用喻坎村村村民委员会至今。

喻坎村位于邛崃城西3公里,地属浅丘区,幅员面积3.5平方公里,全村9小组,总户数586户,总人口1946人,劳动力人口987人,人均经济收入3520元,新建村委会广场1个。全村耕地面积:1040亩,全村硬化道路已达12公里

北郊,距离城区4公里,成温邛公路贯穿全境,幅员面积4.5平方公里,全村耕地面积3150亩,全村共19个村民小组,总共878户,总人口3130人,有劳动力人口1869人。有党员85人,有酒厂两家,木器加工厂2个,劳保用品厂1个,汽车销售服务公司1个等企业,餐饮休闲农庄2个,有大型规模化蔬菜种植基地4个,猕猴桃种植基地4个。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是农业和务工收入。一直以来。晨阳村社会和谐.稳定,民风淳朴,是一个投资发展的好地方。

金鹅村位于邛崃市北部,幅员面积4.5平方公里,主导产业为水稻,水稻种植面积约3363.24亩,共有20个组,1115户农户,3605名村民,组到长度约为10公里。现有办公室3间、办公电脑6台、办公桌5张(板房图书室1间、板房活动室一间)、集体土地约为90亩。现有村两委人员7人,村书记为周全清,村主任为王武伦、党员101人,预备党员1人。

临邛镇关家村位于邛崃市北郊,全村幅员面积达3.5平方公里,地貌为浅丘、坝并存,邛崃至大邑高山镇方向,辖13个小组,总户数660户,常住人口2292人,其中农业人口2292人,非农业人口0人;现有耕地面积3787.94亩(其中:耕地3449.71亩.自留地338.23亩),是主要粮食生产基地,盛产生猪、蔬菜、等。关家村以公司+村委会+农户方式的生产模式发展制种产业,辖区工业企业1家,希望小学1座.形成了以蔬菜、粮食、制种等为代表的三个产业集群。关家村对外交通便捷,村委会在拱高速旁.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关家村1组在100多年修建关地庙一座,故命名为—关家村。

关家村地处邛崃市北部坝区,辖13个居民小组,共660户,2261人,人均耕地面积约1.68亩。东靠临邛镇八角村,西靠临邛镇东乡村,南靠前进镇华山村,北靠桑园童桥村.

因此地形似葫芦而名。此地因白沫江长期成像“葫芦”截面的冲积平坝,故名。1949年解放后曾属西路文九甲,1952年土地改革分田到户,1956年成立初级社,1957年成立高级人民公社改名双江人民公社第28大队,1961年改名为白鹤人民公社五大队(五村),1983年改名为葫芦村村民委员会至今。

葫芦村全村幅员面积1.63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00.5亩。8个村民小组,413户,1398人流经葫芦村的河流为白沫江河,村委会成员任期目标,围绕新农村建设配合开展土地整理小区建设,村道扩建双车道建设,努力把葫芦村建设成环境优美,村容整洁的新农村。

临邛镇柏树村位于邛崃市西郊,距市区8公里。全村幅员面积达9.48平方公里,地貌为山、丘地区,辖1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392户,户籍人口1198人。村两委4人,村级议事会成员22人,组级15组。人均年收入0.85万元,集体资产总值约20万元。

现有耕地面积750余亩,林地5000余亩,竹林3000余亩,现有园林树木200余亩。粮食作物种植以水稻、小麦、玉米等为主,经济作物以种植油菜等为主;养殖业主要养殖蚕、鸡、鸭、猪、兔、羊、牛,以家庭养殖最为普遍。但是农产品单产水平均低于邛崃市平均水平,农业发展还要依靠产业规模的扩大。

此地有一座山,因一个华姓族人购置山林改称为华山,故名。解放后的华山村在60年代合村时将金鼓村拆散,大部分合天官村,现在的8、9组合华山村,70年代末又将华山村分为分为两个村即华山村、新欣村,2006年并村时又将华山村与新欣村合并,沿用华山村村民委员会至今。

华山村位于前进镇西面,距镇政府3.9公里。东邻前进社区、骑江村,南邻天关村,西邻东乡村,北邻关家村。幅员面积面积3.78平方公里,辖9个村民小组,人口2306人,耕地3743.08亩。党员58人,宜种作物水稻、油菜、小麦、蔬菜等;气候适宜,民风淳朴。

1、基本概况

邛崃市前进镇马桥村位于邛崃市东路、距前进镇3公里,邛崃市区11公里,全村幅员面积6.2平方公里,全村总人口3274人,共有1094户,党员65人,现辖15个村民小组。

马桥村地处成都平原西南,地貌单元为平坝,海拔500m,北与大邑上安接壤,东与高埂镇比邻,南邻凤凰村,西与大邑山岔镇接壤。

2、社会经济概况

马桥村3274人,1094户,耕地面积5224亩。主要产业结构为种植业和养殖业。种植业以水稻、小麦、油菜为主,养殖业以生猪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