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光元年(1821)始,这里开办了盐井,称“喇鸡鸣井”。随着盐井的开办,这里逐渐发展为街,称“喇鸡鸣街”,上段曾称“书院街”、“十字街”、“四方街”;下段曾称“下街子”、“平街子”,柳玉春任大理盐务总署知事时,曾拨过经费修理喇鸡井街,故曾称“玉春街”,但当地群众一直习惯称“喇鸡井街”,简称“喇井街”,通写作“啦井”,故名。 |
因村址在一条较长的山涧里,得名长涧;原乡政权驻长涧村。 |
1955年,因属布场乡管辖的区域较大,以布场乡北部区域单独设立一个乡,取名新建乡;原乡政权驻新建村。 |
“布场”为白族语的音义混合译语,因村址长有白族语称“布”的一种草本植物而得名;现。 |
白语地名。“挂登”为白族语音译,意为蕨菜地,村址原为长满蕨菜的台地,被附近的白族群众称为“挂登”。 |
因村里大面积栽种桃树而得名。 |
原名石登山、温登山,后取“各民族富裕兴旺和睦团结之意”得名“富和”;是村居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故名。 |
村址东南有九股山溪流下,群众认为“水既是龙”得名“九龙”;现村民委员会驻地九龙。 |
白语地名。传说在很早以前这里有个龙潭,人们常到龙潭前烧香、借碗,随借随用随还。后来有人不守信用,借后不还,龙王大怒,冒出一股“神气”,从此就借不到龙王的碗了。白语“然期”,即“神(生)气”的意思;音译汉字为“日期”。在清代,这里曾开办过盐井曾称“日期井”,解放后简称“期井”;原乡政权驻期井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