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合涧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合涧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原名“河涧”,因地处淅河之间,故名;明朝称“河间”。清朝年间,西河上游庆龙集,下游大店集等商贩都来到“河涧”做生意,由于生意冷淡,山西省在“河涧”南地街设立“山西会馆”。自此有了“六集之首”的美誉,成为山西河林县的物资集散地,故将“河”改为“合”,取名合涧,沿用至今。
具体建村时间待考。据民间传说,村东山坡下,有一万姓人家在此放羊。一天,佃户对羊说,如果你能生一万只羊,我就铸金铃赐之,不久,繁羊一万,主人铸金铃来到羊圈,羊上前求铃,万氏见羊又瘦又脏,随杀之,后羊逐渐死光,故取名“卧羊坡”,后人为纪念这一事件,改为“万羊坡”,沿用至今。
地处淅河之间,清年间,淅河南岸起名为“下园”,淅河北岸为“上园”,后来因村中落户郭姓居多,即改为“郭家园”,沿用至今。
原名“河南园”。因村庄地处淅河南岸,盛产蔬菜得名。当地有一环村水渠,用于灌溉菜地,村西的称“西园子地”,村北的称“后园子地”,村东的称“东园子地”和“南园子地”。后简写为“河南元”,沿用至今。
具体建村时间失考。原名“五山村”。因村庄附近有五座小山得名。后因位于合涧村西,地势较高,更名“上庄村”,沿用至今。
明初有王双喜一家自山西洪洞县迁居此地,建立住宅。此后,护院逐渐增多,以首居王姓取名“王家村”,沿用至今。
北宋元佑八年(1093)雍氏祖碑记载,原名“北荒庄”。清朝年间,富绅刘半街将村庄更名为“刘家凹”,因林州本地“凹”与“洼”谐音,后改为“刘家洼”,沿用至今。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村碑记载,原名“北岗村”,因地处刘家洼村北岗坡地带而得名。后因村民多系郭姓,更名为“郭家岗”,沿用至今。
据此地古时有一龙王庙,后有人迁此建村,因位南靠山坡,北邻河流,中间有一块平地,故名“庙平”,沿用至今。
具体建村时间待考。据传清初村南山脚下有一处绝崖,当地称为“崭”,故名“小崭”。后经当地人口口相逐渐叫成“小寨”,沿用至今。
村民来历失考,《重修林县志》中记载有“河西”,因其位于淅河中游的河西岸,故名,沿用至今。
古时该地山深林密,荒无人烟,村西6千米有雪光寺,村北2千米有仙岩寺,各方前来进香祈福人甚多。后有外地疾患李姓人家来此开粥棚,供香客免费食用,后定居于此,称“茶饭庄村”,沿用至今。
具体建村时间待考。因村庄位于山谷中,辖区内遍布铁硅质岩(俗称红滑石)的石板,故名“石板沟”,沿用至今。
具体建村时间失考,因窦姓人家首来此建村,故名“窦村”,后村中陆续有其他姓氏人家迁入,因“窦”与“豆”谐音,后改为“豆村”,沿用至今。
具体建村时间失考,因村东有山峰,村庄座落于山脚下,故名“东山底”,沿用至今。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