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桂湖街道各村社区历史沿革[2]

桂湖街道各村社区历史沿革[2]

毗河社区于民国防区制时期,属第四区(上南区)的毗河乡,民国二十四(1935年)建立天元联保时叫毗河保,1958年成立桂湖人民公社时为二十一耕作区,1961年恢复天元人民公社时取名胜利大队(六大队),1982年恢复乡村制度时更名毗河村。

原属天元乡管辖,后划归新都镇管辖,后撤村建社时更名,2013年毗河社区、毗桥村、天元村综合修建,沿用至今。

新兴社区自2010年建成以来均为此名,沿用至今。

五里村建国前属外西乡十保和十一保的一部分,建国后成立农民协会时,属山王、五里、高架村的一部分,1958年公社化时为桂湖人民公社第二耕作区,1961年体制调整为桂湖人民公社第二大队,1982年体制改革定名为五里村,沿用至今。

2020年村社区调整将五里村与城守村合并设立五里村;成都市新都区人民政府批准,批复号为新都府函【2020】75号。

督桥河村清末为甘露保辖地,建国后先后属甘露村、快乐社、桂湖公社五耕作区所辖。

1959年从五耕作区分出成立五大队,1982年体制改革时取名督桥河村,沿用至今。

2020年村社区调整将甘露村与督桥河村合并设立督桥河村;成都市新都区人民政府批准,批复号为新都府函【2020】75号。

高架村于民国末期为高架保,建国后于1952年废除保甲制,改称高架村,1958年公社化时为桂湖人民公社4管区,1962年体制调整时改名4大队,1982年体制改革时复名高架村,沿用至今。

2020年村社区调整将山王村与高架村合并设立高架村;成都市新都区人民政府批准,批复号为新都府函【2020】75号。

天元村于民国防区制时期属第六区(西区)的天元乡,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建立天元联保时为天元保,1958年成立桂湖人民公社时,与毗桥村合并编成二十二耕作区,1962年恢复天元人民公社时叫前进大队(八大队),1982年恢复乡村制度时命名天元村,沿用至今。

封赐村于建国前为封赐保,1952年为封赐村,1957年合作化时期为团结社,1958年公社化时期为6耕作区,1962年体制化调整时改称6大队,1982年体制改革后复名封赐村,2007年封赐村与壁山村合并,仍用封赐村名称,沿用至今。

燕塘村于民国防区制时期,属第六区(西区)的燕塘乡,民国二十六(1937年)成立天元联保时为燕塘保,1958年建立桂湖人民公社时,编为第二十三耕作区,1962年恢复天元人民公社时,将二十三耕作区划分成燕塘、红旗两个大队,1982年恢复乡村制度时复名燕塘村,沿用至今。

因五桂村在民国防区制时期属第第六区(西区)的五马乡和桂桥乡,民国二十六(1937年)建立天元联保时,合并五马乡和桂桥乡,1950年成立天元乡农民协会时为七分会,1951年建立乡村政权时叫天元乡五桂村,1958年成立桂湖人民公社时叫二十五耕作区,1961年恢复天元人民公社时叫五桂大队(十三大队),1981年恢复乡村建制时仍叫五桂村,沿用至今。

新桥村于在民国防区制时期属第六区(西区)的金井乡,保和乡,古音乡地带。

民国二十六年成立联保时属外西联保的古音保和金和保管辖,1950年成立农民协会时,属外西乡农民协会第七分会和三分会辖地,1954年为全县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为新桥社,1958年桂湖公社第26耕作区,撤销天元乡,1962年恢复天元乡时为新桥大队,1982年体制改革复名新桥村,沿用至今。

天官村于清代属回村二甲,建国前为下东区三保,1931年为二区天官乡,1942年改称三保,建国后1953年改为六村,1962年体制下放改为六大队,1982年体制下放为天官村,沿用至今。

2020年村社区调整将天官村与茶店子村合并设立天官村;成都市新都区人民政府批准,批复号为新都府函【2020】75号。

2020年村社区调整将慈义村与慈板村合并设立双慈村;成都市新都区人民政府批准,批复号为新都府函【2020】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