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属河南南阳府淅川厅三官殿区,民国,属河南南阳公署淅川县东二区(机关驻地三官殿),1948年5月3日淅川全境解放。 1956年合作化时期为淅川县三官殿区西沟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由榆树岗、秦庄、高庄、胡家山等5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组建成西沟生产大队,属淅川县三官殿公社管辖。 1968年迁居钟祥县大柴湖区后,更名为沙包生产大队。 1975年11月,撤区并社属大柴湖公社红旗管理区沙包生产大队;1980年复名为西沟大队,1984年3月,设区建乡属大柴湖区红旗公社西沟村;1987年9月,撤区建镇时将“大”去掉属柴湖镇红旗管理区西沟村至今。 |
清末,属河南南阳府淅川厅三官殿区,民国,属河南南阳公署淅川县东二区(机关驻地三官殿),1948年5月3日淅川全境解放。 1956年合作化时期为淅川县三官殿区上头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由党岗、上头、大坑、八鸽林四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组建成上头生产大队,属淅川县三官殿公社管辖,1968年迁居钟祥县大柴湖区后,仍为上头生产大队。 1975年11月,撤区并社属大柴湖公社红旗管理区上头生产大队;1980年地名普查时仍为上头生产大队。 1984年3月,设区建乡属大柴湖区红旗公社上头村;1987年9月,撤区建镇时将“大”去掉属柴湖镇红旗管理区上头村至今。 |
清末,属河南南阳府淅川厅三官殿区,民国,属河南南阳公署淅川县东二区(机关驻地三官殿),1948年5月3日淅川全境解放。 1956年合作化时期为淅川县三官殿区三官殿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由街东、街西、街南、沟南四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组建成三官殿生产大队,属淅川县三官殿公社管辖。 1968年迁居钟祥县大柴湖区后,更名为红旗生产大队。 1975年11月,撤区并社属大柴湖公社红旗管理区红旗生产大队;1980年地名普查时仍为红旗生产大队。 1984年3月,设区建乡属大柴湖区红旗公社红旗村;1987年9月,撤区建镇时将“大”去掉属柴湖镇红旗管理区红旗村至今。 |
清末,属河南南阳府淅川厅三官殿区,民国,属河南南阳公署淅川县东二区(机关驻地三官殿),1948年5月3日淅川全境解放。 1956年合作化时期为淅川县三官殿区刘庄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由刘庄、张沟、下刘营、上沟、张岗5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组建成杨沟生产大队,属淅川县三官殿公社管辖,1968年迁居钟祥县大柴湖区后,更名为迎九生产大队。 1975年11月,撤区并社属大柴湖公社红旗管理区迎九大队,1980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刘庄生产大队;1984年3月,设区建乡属大柴湖区红旗公社刘庄村;1987年9月,撤区建镇时将“大”去掉属柴湖镇红旗管理区刘庄村至今。 |
清末,属河南南阳府淅川厅三官殿区,民国,属河南南阳公署淅川县东二区(机关驻地三官殿),1948年5月3日淅川全境解放。 1956年合作化时期为淅川县三官殿区沙楼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由东下、西下、东上、杨家、沟南五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组建成沙楼生产大队,属淅川县三官殿公社管辖。 1968年迁居钟祥县大柴湖区后更名为飞跃生产大队。 1975年11月,撤区并社属大柴湖公社红旗管理区飞跃生产大队;1980年地名变更时复名为沙楼生产大队;1984年3月,设区建乡属大柴湖区红旗公社沙楼村;1987年9月,撤区建镇时将“大”去掉属柴湖镇红旗管理区沙楼村至今。 |
中干桥村村民委员会,原属河南省淅川县埠口区,1968年迁居钟祥。 清末,属河南南阳府淅川厅埠口区,民国,属河南南阳公署淅川县东一区(机关驻地埠口),1948年5月3日淅川全境解放。 1956年合作化时期属淅川县埠口区十二里河社。 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由芦沟、秦张营、任营、胡岗、周洼等5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组建成十二里河生产大队,属淅川县埠口公社管辖。 1968年迁居钟祥县大柴湖区后,更名为中干桥生产大队。 1975年3月,撤区并社属大柴湖公社红旗管理区中干桥生产大队;1980年地名普查时仍为中干桥生产大队;1984年3月,体制改革,大队改村,中干桥大队改为中干桥村,并成立中干桥村村民委员会,属柴湖区,1987年9月撤区建镇时属柴湖镇管辖。 |
清末,县设5镇4汛5乡,属南乡,1936年(民国25年)属钟祥县二区(机关驻地旧口)同寿乡,1941年(民国30年)属延长乡,1946年(民国35年)属精治乡;1949年7月,钟祥县人民政府成立,属石牌区(第6区老堤乡;1956年合作化时期建石牌区襄东乡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为胜利大队,属旧口公社花园管理区,1961年恢复区制属旧口区花园人民公社;1975年11月撤区并社,属大柴湖公社;1984年区乡体制改革,胜利大队改为胜利村,并成立胜利村村民委员会,属柴湖区红旗乡,1987年调整行政区划,属柴湖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