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省农业农村厅 省乡村振兴局关于开展2022年“百县千乡万村”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工作的通知》和《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工作方案》,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组织开展了2022年度全省乡村振兴示范乡镇、示范村创建工作。经自主申报、地方推荐、专家评审,拟将武汉市江夏区五里界街道等50个乡镇、武汉市蔡甸区索河街梅池村等500个行政村纳入2022年湖北省乡村振兴示范乡镇、示范村创建名单。 |
英山县杨柳湾镇锣响坳村位于英山县主峰英山尖脚下,全村325户、1050人,辖11个村民小组,山头地区有4个小组(即2、3、4、5组),山边河东有4个小组(即1、6、7、9组),河西有3个小组(即8、10、11组)。现有村干部3人(支委、村委兼职),村党支部有49名正式党员,6个党小组,有30名选举产生的村民代表。全村版图面积4.5平方公里,东与王家界村、南与水口桥村、西与游击冲村、北与东庄畈村、老……。 |
此地原是一座面积约2亩的黄泥乱石墩,早已损毁,古名鲶鱼墩,因地形得名。据传说后来沈氏四姑葬于此墩上,则名为四姑墩。再后来有文人立于墩上,四顾,见流水一线,群山环抱,疑似山水相连,观其美景与《千家诗》中的“四顾山光接水光”句吻合,故称为四顾墩。村民委员会建在此处,故名。清朝时期属同义里。民国时期属孔新乡。解放初期为四顾墩乡,属孔新乡管辖。1955年后改名为光华1社,属第二区。1958年后改名为四顾墩……。 |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下乡;民国时期属第二区;1955年农业合作化时,成立海棠初级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与工农社合并改为海棠大队,属洗马区;1974年撤区并社,与金鸡大队合并为烽火大队,属洗马公社;1981年以所辖境内村名万当铺定名为万当铺大队;1984年底,恢复区、乡、村建制,属洗马区燕毛乡,原万当铺大队变更为万当铺村民委员会;1988年撤区建乡属堰桥乡;2001年合并乡镇属洗马镇至今。万当铺村……。 |
梓木山村是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绿杨乡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421125200212。 |
孟家冲村是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丁司垱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421125109220。 |
位于野鹤山脚下,房屋沿山而建,故得名。明清朝时期属蕲水县义门北乡;民国时期属第三区;1955年成立五一社,属汪岗区杨祠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改为五一大队,属杨祠公社;1974年撤区并社时属汪岗公社;1976年与五二大队合并为团结大队,同年又与胜利大队合并为野鹤山大队;1979年三大队分开仍名五一大队;1981年以境内野鹤山定名为野鹤山大队;1984年恢复区、乡、村建制属汪岗区杨祠乡,原野鹤山大……。 |
内有一条名叫“阎家河”的小河,居民沿河而居,后将“阎”简写为“闫”,故得名“闫河村”。清朝时期属蕲水县下乡;民国时期属第一区;1955年农业合作化时成立三好社,属夏凉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定名三好大队,属十月公社;1974年撤区并社属余堰公社管辖;1981年以境内河名命名为阎家河大队;1984年底恢复区、乡、村建制属望城区阎河乡,原阎家河大队变更为阎河村民委员会;1988年撤区建乡属清泉镇;2……。 |
红莲巢村是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散花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421125110999。 |
三泉村是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兰溪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区划代码为421125111200。 |
张家岭是内出名的地片,以前称为“张家岭村”,2010年时以原大队名长江得名为“长江村”。清朝时期属蕲水县北乡;民国时期属第四区;1955年农业合作化时,成立长江初级社;1957年转高级社为长江高级社,属巴河中心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更名为长江大队,属巴河公社;1959年恢复区建制,属巴河区;1974年撤区并社,属巴河公社;1976年与许咀大队、大桥大队合并,设张岭大队;1979年分开,重置长……。 |
境内山岭连绵,有两条山岭之间夹了一条长沟,被称作“大岭沟”,村故得名。清朝时期属蕲水县下乡;民国属第二区;1955年农业合作化时成立新路社;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定名新路大队,属蔡河区;1974年撤区并社后与长岭、民主两大队合并,名长岭大队;1979年与长岭、民主两大队分开;1981年以境内地片名大岭沟定名大岭沟大队;1984年底恢复区、乡、村建制时,被划拨属蔡河区斗方山乡,原名称大岭沟大队变更……。 |
970年大同水库渠系在刘河镇花园村通往黄厂水库北边大山下开凿一隧道命名为飞跃隧洞,村名以隧洞而得名。该地明清时曾属安平乡黎企里;民国时曾属瓮门联保;1951年属黄厂乡;1956年为漕河指导区黄厂乡永新八社;1959年为新生活公社黄厂管理区八大队;1961年为漕河区黄厂公社八大队;1975年撤区并社,更名为飞跃大队,属清水河公社;1984年2月设区建乡,更名为飞跃村,属黄厂乡;1987年9月撤区并乡……。 |
相传境地内通往彭思方向一处河边的山嘴上,过去长有九棵夏古老苍劲的大松树,故名。该地明清时曾属永福上乡长石里;民国时期属马横灵联保;1951年属普济庵乡;1956年为横车乡红丰农业合作社第四、五社;1959年为横车公社红丰四、五大队;1961年为横车区横车公社四、五大队;1975年撤区并社,更名为九棵松大队,属横车公社;1984年2月设区建乡,更名为九棵松村,属横车区横车镇;1987年9月撤区并乡,……。 |
该地明清时曾属青山下乡达城里,民国时期曾属株林河达城保许家山闾,1951年属许家山乡,1956年属许山乡学苏二社,1959年属株林公社建国六大队,1961年为株林区达城公社建国六大队,1975年撤区建社,更名许家山大队,属株林公社;1984年撤区建乡,更名为许家山村,属株林区达城乡;1987年撤区建乡时归达城乡所辖,2001年2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属株林镇至今。许家山村……。 |
清朝时期三张塆张氏开一商铺,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远近闻名,故名。该地明清时曾属崇居下安平里;民国时曾属刘河联保;1951年属石马山乡;1956年为刘河乡红旗四社;1959年为刘河公社石马四大队;1961年为刘河区石马公社四大队;1975年撤区并社,更名为张铺大队,属刘河公社;1984年年2月设区建乡,更名为张铺村,属刘河区石马乡;1987年9月撤区并乡,属刘河镇至今。张铺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