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省农业农村厅 省乡村振兴局关于开展2022年“百县千乡万村”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工作的通知》和《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工作方案》,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组织开展了2022年度全省乡村振兴示范乡镇、示范村创建工作。经自主申报、地方推荐、专家评审,拟将武汉市江夏区五里界街道等50个乡镇、武汉市蔡甸区索河街梅池村等500个行政村纳入2022年湖北省乡村振兴示范乡镇、示范村创建名单。 |
1949年,属荆门县第七区。1956年,属李市指导组。1957年,属李市区高桥乡。1958年,称卫星人民公社同盟生产大队、同升生产大队。1961年,称李市区大文人民公社同盟生产大队、同升生产大队。1975年12月,撤区并社,称官垱人民公社同盟生产大队、同升生产大队。1984年,设区建乡,称官垱区官垱镇同盟村、同升村。1987年,同盟村更名为江集村,称官垱镇江集村、同升村。2005年,江集村与同升村……。 |
该地原居民多为刘姓,且地势较低,经常被水淹,故名刘淌村。民国末期,属荆门县第五区管辖。1948年,属刘淌乡管辖。1955年,成立和平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从刘淌乡分离,成立李市人民公社和平生产大队。1979年,改称为刘淌生产大队。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体制后,为李市区刘淌村。1985年11月,刘淌村、永久村、唐垴村三村合并,称为刘淌村。1986年4月,分设,为李市镇刘淌村至今。刘淌村……。 |
村委会位于彭大堰地片,故名彭堰。“彭堰”指彭大堰。1949年9月,属曾集区。1952年,属荆门县第九区。1956年,属沈集指导组。1957年,属沈集区。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属火箭(沈集)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沈集区。1975年12月,称沈集人民公社彭堰生产大队。1984年乡镇体制改革后,称沈集镇彭堰村至今。彭堰村……。 |
新中国成立初期,属荆门县柴刘区、荆门县第八区所辖乡村。1955年,分别为潘集、范集、孙店3个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后,分别为后港人民公社许岗乡所辖潘集、范集、孙店3个生产大队。1985年乡镇体制改革后,分别为曾集镇所辖潘集、范集、孙店3个村。2005年7月,潘集、范集、孙店三村合并,统称为孙店村至今。孙店村……。 |
三峡村是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沙洋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区划代码为420822100202。 |
杨桥村位于九里回族乡东北部,全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278户,1038人,版土面积16.25平方公里,是典型的丘陵地区。村民依托“传统农业、苗木花卉、就近务工”三大产业,安居乐业,和谐稳定。在“三万”活动建设中,大力推进村村通,常年抓绿化、常态抓净化,创建绿色、生态、文明村。一、重点推进“村村通”。一是配套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对路基进行了加宽,道路两侧进行了培肩,每隔500米距离设置了错车平台。危险……。 |
据《清?钟祥县志》记载:“郢东驿,乾隆二十年为县兼管,额马二十八匹,二十四年载存马二十四匹”,是明清时期朝廷对地方政府进行有效管理的主要要道,该古道从京山孙梓穿过到钟祥,现在仍残存有大卵石铺成的2米宽的遗迹,驿站经过罗家集西面这一驿站。1980年原红大队更名时取”郢东“的谐音为”永隆“,含永远兴隆之意,永隆村村名由此而来。1936年属台真乡,1941年属长青乡,1946年属郢东乡,1949年属东桥……。 |
建国前均属钟祥县二区旧口镇;1949年7月钟祥县人民政府成立,属六井乡,1956年为六台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旧口人民公社,设立幸福大队;1961年恢复区、镇建制,属旧口区高集公社;1975年1月撤区并社,属旧口公社;1980年更名为六井大队;1984年设区建乡,属旧口区幸福乡,六井大队变更为六井村;1987年区、乡体制改革后,属旧口乡;2001年调整乡镇行政区划,属旧口镇六井村。六井村……。 |
1956年农业合作社时,此地组建了一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以人民江山像松柏一样常青之意,命名松柏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松柏”之名一直沿用至今。形成于明朝时期,时属安陆府钟祥县,1912年(民国元年)废安陆府,钟祥县属襄阳道第四行政督察区。1932年改属第六行政督察区。1936年隶属第三行政区。1936年汉江大水后,设五区,下辖50个乡镇,属第三区(驻石牌)环石乡。1941年撤区制,县改31乡,属金……。 |
罗山是春秋中期南迁的古鄀国及汉晋时期鄀县所在地,在古音中“罗”与“若、鄀”音相近,“罗山”由“若山”演变而来。西周初期,允姓鄀君封在陕西商洛,地处秦楚两国之间,春秋时期为秦所灭。此后,鄀君遗族依附楚国,南迁至今罗山一带,成为楚国的附庸并逐渐与楚人同化。至楚昭王时期为躲避强吴锋芒,楚昭王一度将郢都北迁,罗山成为楚国国都鄀郢。秦统一天下,分天下为36郡,罗山地属南郡鄀州。嗣后,鄀州行政隶属区划屡有变动……。 |
南庄村文化底蕴深厚,神话文化、名人轶事、红色典故众多。打夯歌、顺口溜,许多村民顺手拈来。采莲船、踩高跷、婚丧习俗异彩纷呈,生活习惯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许多书籍文章都有记载。村民们自发组建了腰鼓队、文艺队等,节假日经常在文化活动中心进行自编自导表演,2015年南庄村代表队表演的《打夯歌》在民俗文化表演中荣获一等奖。南庄村生态环境良好。通过家庭生活污水处理、垃圾分类减量、庭院小景打造等模式使生态环境得……。 |
清末,属河南南阳府淅川厅马蹬区,民国,属河南南阳公署淅川县东区(机关驻地马蹬),1948年5月3日淅川全境解放。1956年合作化时期为淅川县城关区马蹬街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属淅川县城关公社,因居民区位于马蹬街南取名为马南生产大队。1968年迁居钟祥县大柴湖区后,仍为马南生产大队。1975年11月,撤区并社属大柴湖公社红升管理区马南生产大队;1980年地名普查时仍为马南生产大队。1984年3……。 |
清末,属河南南阳府淅川厅马蹬区,民国,属河南南阳公署淅川县东区(机关驻地马蹬),1948年5月3日淅川全境解放。1956年合作化时期属淅川县城关区红旗一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属淅川县城关公社渔池生产大队。1968年迁居钟祥县大柴湖区后,更名为朝阳生产大队。1975年11月,撤区并社属大柴湖公社红升管理区朝阳大队,1980年地名普查时复名为渔池生产大队;1984年3月,撤社并区属大柴湖区红升……。 |
因境内生长着大片的竹林,而这种竹子叫桂竹故名。民国二十五年(1936)属钟祥县第三区(石牌)磐石乡管辖,民国三十年(1941)、民国三十五年(1946)属钟祥县磐石乡管辖,解放后,1950年属钟祥县第六区(石牌)鲁庙乡管辖,建有生产互助组、初级社;1956年取名明生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称石牌人民公社雨霖管理区先进大队;1961年撤社建区,改称石牌区雨霖人民公社先进大队;1975年撤区并社,……。 |
辖区1936年属钟祥县第四区济阳乡;1946年属浰河口乡;1949年7月后,属钟祥县双河区(第四区)翻身乡;1956农业合作化后,属吉庆乡吉庆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属双河人民公社白罗管理区吉庆大队,1961年属双河区朱堡公社,吉庆大队分为两个大队,分出大队取名共同大队;1975年属磷矿公社朱堡管理区,双兴大队与吉庆大队合并,为吉庆大队;1984年属磷矿镇朱堡乡,原吉庆大队变更为吉庆村;19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