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海拔600米高山顶上,古时森林茂密,溪涧水清澈透明,水色碧蓝似玉,故名“玉水”。设立村民委员会后,即“玉水村村民委员会”。 |
为一深山谷地,村境的东、南、西三面大山环绕,每座山峦都有一条陡峭的峻岭。著名的有大洋岭、煤岭等,都是通往永泰重镇大洋等地的必经之路,因峻岭均在山里边穿行,故名“岭里”。设立村民委员会后,即“岭里村村民委员会”。 |
因农业合作化时期,由三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办一个高级社,取名“三兴”。20世纪70年代又合并组成一个大队,改名为“三新”。设立村民委员会后,即“三新村村民委员会”。 |
古时村内山麓上建有两座佛寺,村民习惯称为“佛堂”。又因村中民房都建在庙宇之下,所以元代曾称“堂下”,由于“塘”与“堂”本地方言谐音,清代以后又改为“塘下”。设立村民委员会后,即“塘下村村民委员会”。 |
古时有一寡妇,有大志,善理家,克勤克俭,集所有家产,在本村建起一座寨堡,良寨村,地名;良寨村民委员会,即位于良寨村的村民委员会。后人为纪念她的创业精神,把这幢寨堡称为“娘寨”。自然就以娘寨命名,后曾改为“光辉”,1980年又改为“良寨”。娘寨始建于公元1663年,至今保存完好。设立村委员会后,即“良寨村村民委员会”。 |
建于海拔600米的高山上,旧称际兜,后因村的水尾有一座山叫际山,故改名“际峰”。 |
相传古时这里是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盛产各种木材、柴、炭,但都经由山中一条古道运销八都桥头。岭长为5华里,石土路面,后人称此山岭为“柴岭”村。设立村民委员会后,即“柴岭村村民委员会”。 |
旧称“三节桥”,缘因下垅溪横贯村境,村口溪面铺上一座三节桥,沟通两岸,故名“省汾”。 |
在清代从洋中、际里两个自然村合并为一个村,便由洋中、际里两个自然村中各取一字为村名,故名“洋里”。设立村民委员会后,即“洋里村村民委员会”。 |
由璜墘、兰兜、斜陂等3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后在璜墘、兰兜两个大村中各取一字为名,故名“璜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