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晋江市永和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晋江市永和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因地处晋江南部地带,灵秀山斜坡之首,山斜坡,坂地;首头也,故名坂头。
村背东方,有灵山南麓突起一块白石,晶莹洁白鱼鳞片状似白玉兔,故称白兔山。因村地处白兔山、横山之前而得名山前。
村委会以驻地自然村英墩命名。英墩,以其村座落依英紫山而称英山。后又以村地小土墩颇多之自然特征而称英墩。
古称云滨,后以村座落于古厝群边而称厝群边,因菌与群闽南语谐音,简称为菌边。别称群滨。村委会以驻地自然村菌边命名。
因所属的自然村自然条件差,1958年成立生产大队时为力争赶超先进,故以当时大跃进年代有句口号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而取力争上游前两字力争为名。
据古时村依临象湖,又周围均系沼泽地,故曾称象泽,后以象泽与上宅方言谐音,而称村名为:上宅。别称象泽。村委会以驻地自然村上宅命名。
开基始祖陈参伍,以姓为村名,故称陈邑。元末明初战乱,陈氏后嗣不昌,养外孙许源浚为内孙(即外甥承母舅),许姓人丁渐兴,即改称许厝(亦称许舍),至民国三十四年(即1935年),村里侨居南洋者日增,为避免通信时与他村混淆,即以许、古方言谐音而改为古厝。村委会以驻地自然村古厝命名。
据先祖于此择地建居时狂风大作,把勘舆师(即看风水的先生)的帽子吹落于一片草地上,村即以此草地定居,取称为草田。后村民认为草字不雅,即改称为福田。
旦厝因村座落于周围都长着檀树之地,故依山体树木得名为檀树村,因檀、旦方言谐音又便于书写时间长久,便衍称旦厝。
原为坝边分街而来,因其新分街的村落位于该地之山前和山后,故村落有以山分割之意而称为割山。
原名湖内因此地古时有一湖,村依湖而建,故名内湖内。后因湖水清澈,晶莹如玉,乡人便雅称为玉湖。但习惯称湖内。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原湖内大队与内坑镇的湖内重名,即更名为玉湖。
因村坐落于灵秀山脉的山埔之后,埔(方言即山坡之意),故名后埔。
古称庚星乡,据开基祖王敦本夜行至此地,正好东方启明星升起,观此地山水甚佳,即决定于此居住,并命村名庚星乡。后可能因方言谐音称坑边。民国三十六年(1947),旅菲华侨捐建村北碑亭时,从地下挖掘到一方镌有玉溪亭的小石碑,村因而又名玉溪。1971年雅称为玉溪。
明末,陈埭涵口村安愚公在现英林陈山村附近教书,卒后安葬在英林陈山之北,其亲属于该坟墓旁建亭护墓,尔后该地遂成村落,则以墓亭方言谐音雅化为茂亭。村委会以驻地自然村茂亭命名。
唐时容州刺史九牧二房林藻之季孙林翘,乾符年间登任晋江县令,有政绩,吏民称颂,其巡察此地见有东牛、西龟、南台、北印四女奇石,认为此乃风水宝地,便确定卜居此地。其晚年,于乾宁三年(896)携眷属定居于此,以此地一马平川之意而取称马平,雅称锦马。后平、坪同音,也习惯写成马坪。另有一说即:唐乾符间(公园874年),东石林灵仙率家族迁徙往此,见绿茵铺地,遂搭茅棚憩息牧马,即称马棚。宋代,林氏族人定居于此。仍称马棚。因棚坪方言谐音,故为方便书写等原因而演化为马坪。村委会以驻地马坪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