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泰圩原名清泰圩,清嘉庆年间(1796~1820)因盛产青菜又名青菜圩。1931年截拦澄江,引水灌田后改名澄泰圩,取澄江之“澄”和清泰之“泰”,并为“青菜”之谐音而得名。[详细] |
象山易地搬迁安置点是上林县第二个易地搬迁规模较大、搬迁人口较多的集中安置点。[详细] |
弄贬,原名龙贬,传清代郭姓县官经此,感觉“高山阻挡,龙无前程”,如龙被贬,故名。同治年间(1862~1874)三里人迁此建村,因地处山弄,改为弄贬(壮语Runghbenj)。[详细] |
因取所辖大中、坡桑2自然村各一字得名。大指大中自然村,坡指坡桑自然村。[详细] |
取安袍、韦宁2村各一字得名。[详细] |
圩底,原名拉圩,壮语Lajhaw,“拉laj”指下面,“圩haw”指街、圩,传清顺治元年(1644)由东兰县人在澄泰圩岭底建村,故名。1952年改为汉语意译。[详细] |
云龙,壮语Vunzlungz,“云vunz”指人、人家,“龙lungz”指龙姓,即龙姓人。传清顺治十一年(1654)由龙姓人迁建,故名。[详细] |
高顶庄,传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由山东人迁建于土岭坡顶,故名。[详细] |
漫桥庄,传清宣统元年(1909)由广东人迁建于路边,因下雨天水漫路桥,故名[详细] |
该村因处于澄泰澄江河下游,故名。[详细] |
以“重新联合”意取名。1956年从洋渡乡析出8个村设新联高级社。[详细] |
澄江河流经此地,水急河深,由于没有桥,车马行人路经这里,必须乘船引渡,这里便成为一个渡口。摆渡的木船是从外地买来(过去称外买的东西为“洋货”),故得名“洋渡村”。[详细] |
东红原名东瓜,传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由文记村人在石桥边始建,因桥上石板刻有南瓜(当地称为东瓜),传为有钱人埋葬财宝之记号,故名。1914年以东瓜多为红色,改名东红。[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