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织金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2]

织金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2]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设猪场镇,隶六区。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更名珠藏镇。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设凤达乡。

1950年1月,属五区;同年6月,属八区。

1952年2月,设12区。

1955年5月,改珠藏区。

1958年9月,改珠藏联社。

1959年1月,改珠藏公社。

1992年1月,撤区设珠藏镇。

明代时期,属朵你则溪。

清代时期,属慕恩里十甲。

民国初期,属中区。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属十区。

1950年1月,属复兴镇。

1952年2月,设中寨乡,隶一区。

1958年9月,成立红群公社。

1959年1月,设管理区。

1961年8月,改为中寨公社。

1992年1月,设中寨乡。

2016年,撤销中寨乡建制,设置中寨镇。

明代时期,属陇胯则溪。

清代时期,属兴文里八甲。

民国初期,属东区。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属二区。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设足麦乡。

1952年2月,设马场乡,隶三区。

1958年2月,设公社。

1959年1月,改管理区。

1961年8月,恢复公社。

1984年4月,建马场乡,属牛场区。

1992年1月,建马场乡,属织金县。

2016年,撤销马场乡建制,设置马场镇。

明代时期,板桥镇境域属陇胯则溪。

清代时期,属向化里。

民国初期,属北区。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属十区。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属七区多永保联保二保。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分别属复兴镇、德普乡。

1950年1月,属六区。

1958年9月,成立火炬公社。

1959年1月,改管理区。

1961年2月,复为公社。

1992年1月,改为板桥乡。

2016年,撤销板桥乡,设置板桥镇。

明代时期,属的都则溪。

清初时期,属敦仁里九甲。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划归水城厅。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复归敦仁里。

民国初属西区。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设镇,隶七区。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设乡。

1950年1月,属四区;同年6月,属七区。

1952年2月,属十一区。

1958年9月,成立公社,易名联合。

1959年1月,改管理区。

1961年2月,复为公社。

1984年2月,撤社建乡。

1992年1月,建白泥乡。

2016年,撤销白泥乡,设置白泥镇。

明代时期,属的都则溪。

清代时期,属敦仁里十甲。

民国初期,属西区。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置镇,属六区。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置乡。

1950年1月,属七区。

1952年2月,属十一区。

1958年9月,设群边公社。

1959年1月,设管理区。

1992年1月,建少普乡。

2016年,撤销少普乡建制,设置少普镇。

明代时期,属朵你则溪。

清代时期,属太平里六甲。

民国初期,属南区。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设镇,隶六区。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设岭南乡。

1950年1月,属五区;同年6月,属八区。

1958年9月,成立公社。

1959年1月,为管理区。

1961年2月,复为公社。

1992年1月,设熊家场乡。

2016年,撤销熊家场乡,设置熊家场镇。

明代时期,黑土镇境域属朵你则溪。

清代时期,属太平里八甲。

民国初期,属南区。

民国三十三年(1932年),设黑土镇,属六区。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属四区蒙梭联保八保。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属岭南乡。

1950年1月,属五区;同年6月,属八区。

1952年2月,设乡,属十二区。

1958年9月,成立设公社。

1959年1月,改为管理区。

1961年8月,恢复为公社。

1967年12月,成立革命委员会。

1992年1月,为黑土乡。

2016年,撤销黑土乡,设置黑土镇。

明代时期,属陇胯则溪。

清代时期,属怀忠里二甲。

民国初期,东区。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设自强乡,隶四区。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设乡。

1950年1月,属三区。

1958年9月,成立公社。

1959年1月,改管理区。

1961年8月,复为自强公社。

1984年2月,改自强乡。

1992年1月,建自强苗族乡。

明代时期,属陇胯则溪。

清代时期,属怀忠里。

民国初期,属东区。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属五区太平乡。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属三区太平联保五保。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属腾龙镇。

1950年6月,属三区。

1958年9月,分别设大平、五里、箐脚3公社。

1959年1月,改管理区。

1961年8月,复为公社。

1984年2月,分别为大平、五里、箐脚3个乡。

1992年1月,撤区并乡建镇,由大平、五里、箐脚3乡合并为大平苗族彝族乡。

元代时期,称那威。

明代时期,属陇胯则溪,因为水西宣慰司安万驻住地,称官寨。

清代时期,属向化里九甲。

民国初期,属东区。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隶九区。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属保安乡。

1950年6月,属五区。

1952年2月,设官寨乡,属七区。

1953年3月,置官寨乡,隶八区。

1958年9月,成立冲锋公社。

1984年2月,置官寨乡。

1985年,设苗族乡。

1992年1月,置官寨苗族乡。

明代时期,属陇胯则溪。

清代时期,属向化里,设保龙桥塘,保龙汛。

民国初期,属北区。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设青龙镇,属九区。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设清和乡。

1953年2月,分别设茶店、店子、海马、砂桂乡。

1958年9月,撤乡并入八步公社。

1962年2月,分别设茶店、店子、海马公社和砂桂布依族乡。

1984年2月,改置茶店、店子乡和砂桂布依族乡,海马布依族苗族乡。

1992年1月,建并撤后置茶店布依族苗族彝族乡。

明代时期,属陇胯则溪。

清代时期,属向化里。

民国初期,属北区。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属十区。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属复兴镇。

1950年6月,属六区。

1953年2月,分别设金竹、龙洞2乡。

1958年9月,金竹、龙洞2乡合并为金龙公社;同年10月,更名进军公社。

1959年1月,设管理区。

1984年2月,设乡。

1992年1月,改金龙苗族彝族布依族乡。

明代时期,属的都则溪。

清代时期,属敦仁里三甲。

民国初期,属西区。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属八区。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属三塘乡。

1950年1月,属七区。

1958年2月,成立后寨公社。

1959年1月,改为管理区。

1961年8月,复为后寨公社。

1984年2月,改后寨乡。

1992年1月,改后寨苗族乡。

元代时期,设市北洞长官司于境内务卜。

明代时期,属的都则溪。

清初时期,属崇信里二甲。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划归水城厅。

民国四年(1915年),划归织金县西区,名鸡场,又称鲊瓦鸡场。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属八区,区公所驻务卜。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设凤西乡。

1950年1月,属七区。

1953年2月,分别设鸡场、白泥塘、落处、以角、倮脚、补路等乡。

1958年9月,撤乡并入三塘公社。

1962年2月,分别建鸡场、落处、白泥塘、岩洞口、务卜5公社。

1984年2月,改置鸡场、落化、白泥塘3乡和务卜苗族彝族布依族乡、岩洞口苗族乡。

1991年9月,合并置鸡场苗族彝族布依族乡。

1992年1月,撤区并乡建镇后设鸡场苗族彝族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