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郧西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郧西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城关镇解放初为城关区,1951年改为城关镇,管辖三条街;1956年恢复城关区;1958年成立公社,更名为东方公社;1961年改为城关镇,1975年与城郊公社合并,仍为城关镇;1980年与城郊公社分开,同年5月成立城关镇人民政府,辖两个街道办事处及民联、东方、春桥三个大队;1985年城关镇辖南、北两街道办事处、6个村民组;1999年11月,城关镇内设东方、东营、民联、春桥、校场坡、天河坪6个村及北街、南街2个办事处;1999年12月,城关镇与寺沟乡、畲家湾林场合并为城关镇;2001年调整部分行政区划,同时将原土门镇管辖的王家坪、红庙、上北隅、下北隅、4个村划归城关镇管辖。

2004年7月,全镇调整合并为14个行政村7个社区;2011年5月土门镇4个村划入城关镇,辖27个村委会、10个居委会;2011年至今,城关镇管辖7个居委会、21个村委会。

土门是湖北省解放最早的乡镇之一,1947年元月撤区并大乡,小保并大保,改为土门乡。

1948年春,陕南行政公署设在关帝庙,土门镇属于土门区。

1955年合并为10个乡,同时改为土门区。

1958年我国全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将土门区更名为黎明人民公社,同时设立黎明区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1961年恢复土门区。

1975年撤区并社,划为茅坪、土门、香口三个人民公社,辖25个大队,155个生产队。

1978年,将香口公社的云台观大队划入,全社26个大队,159个生产队。

1987年9月撤销土门公社,设立土门镇,管辖土门、六官、麦峪、双庙等4个小乡。

2002年9月1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土门乡与茅坪乡合并为土门镇。

上津镇境内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定居,古为部落,古商国地,为禹贡梁洲之城。

西周属绞国,春秋时上津属晋,后并入楚。

战国属秦,以封卫鞅。

秦汉为商,三国时属郡。

上津置平阳县,晋初为京兆南部,后置上洛郡,西魏始改上津,属洛州。

后周改为商州。

梁大同四年(538)始建上津县。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废上州,复置上洛郡,后设上津县。

唐宋时期属商州,陕西永兴军路,先后设上津郡,上州。

元大德六年(1302)以户不及额,省上津县为上津镇。

明洪武元年(1368)农历7月,明军大将邓愈击败元将李思奇,复设上津县。

清顺治十六年(1659)裁上津县并入郧西县。

1916年分郧西县为九区,上津为第三区。

1935年郧西县共划六区,上津为第五区。

1937年郧西县共划为四个区34个联保,上津为第三区。

1941年实行新县制,设上津区。

1947年撤区并大乡为上津乡。

所在集镇在此期间一直是区、乡公所在地。

1947年陕南军区在上津设立上关县,属陕南行署,辖漫川关,上津,夹河,关防,店子,槐树,孟川,旬阳等地。

1949年5月撤销上关县,上津为郧西县管辖,为第三区,包括今天香口乡的六斗,孟川均为上津管辖。

1955年改为上津区。

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改为前进人民公社,津城村为上津镇。

1961年恢复上津区,区内设上津镇,镇管辖地域为今津城村。

上津辖孙家,刘家,天桥,高扁,范家,槐树,过风,王家庄,孟川,六斗,郭家,上津镇等小公社。

1975年撤区并社,划出槐树公社和六斗公社,改为上津公社,同时撤销上津镇。

1984年撤社并区,设上津镇和上津区。

1987年区镇合并为上津镇至今。

店子镇原名道馆坪,1941年后改称“上店子”。

在历史上先后属平阳县、钖县、兴晋县、洧阳县、郧西县、上关县管辖。

1941年至47年,隶属关防区管辖。

1947年11月解放,1947年至1949年5月属上关县管辖。

1949年5月上关县并入郧西后,属郧西县第四区。

1956年改名关防区,后又庙川并入。

1958年关防、庙川分开,关防区改为卫星公社,店子属之。

1961年恢复关防区,重归关防区管辖。

1975年4月将关防重新划为关防、店子两个公社。

由七里、前庄、松树、狮子、店子、牌楼六个小公社组成店子大公社。

1987年撤区设置店子镇。

夹河于1947年解放,当时为郧西县第六区;1958年为光辉人民公社,辖夹河、黑虎两个小公社;1960年更名为夹河区,下设若干小公社;1975年撤区并社,设立夹河区,辖夹河、黑虎两个公社又加羊尾镇的向联小乡和景阳的尚坪小乡;1984年5月,我国实行政社分设,撤销夹河人民公社,设立腰滩河乡,设居委会、孙家滩、金銮等5个小乡;1987年撤区并乡,设夹河关辖5个管理区24个村;1999年12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改为夹河镇;2001年9月,全镇调整合并为20个行政村,148个村名小组。

羊尾镇历史悠久,秦汉时期在羊尾设钖县,驻所在该镇老观庙村白石滩。

羊尾山古称锡义山。

三国、明代均在此驻军,以控汉水。

“明时店市最盛,今不能复旧”(同治版县志)。

明天顺年间属郧西县辖里,清乾隆三十八年属郧西县辖堡。

民国年间,曾置区署、区公所、乡公所。

1983年全地区文物普查曾发现大量秦砖汉瓦。

解放后羊尾人民公社属郧西县第七区。

东自凤凰,西至黑虎,南至汉江,北到马安,共辖12个村,后改为羊尾区。

1958年9月设立“七一”人民公社。

1961年恢复羊尾区。

1975年为羊尾人民公社。

原辖凤凰小公社九个大队划归涧池公社,莲花小公社白杨、高庄两个村划归黑虎公社。

1984年2月改为羊尾区。

1985年9月撤区设镇,将划归黑虎的白杨、高庄两个村重新划归羊尾管辖,全镇辖15个村1个居委会,镇政府驻胡家湾村下沟。

秦朝时期,曾在观音设立汉中郡长利县;东汉建成六年,长利并入钖县;明代有“卧龙岗”之称;清乾隆至同治年间为观音堡;民国年间名为观音区公所;1947年解放初,名为郧西县第九区;1955年改名为观音区;1958年改名为先锋人民公社;1961年又恢复为观音区;1975年所属观音、黄土、闫家、天河四个小公社组成观音公社;1984年名为观音区;1987年名为观音镇;2001年由原五顶乡合并为现在的观音镇。

“马安镇”,明代时(1476年),新建郧西县,为津阳四里,即香口、黄云、马鞍、羊尾,隶属郧阳府;清朝顺治十六年(1659年)裁上津县并入郧西县,隶属郧西县;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按方位属西乡六堡;民国初年,全县划九个区,第七区驻地观音堂,辖观音、马鞍、五顶,属郧西县第七区;1922年,全县设九个区署,第七区驻地双掌坪,辖双掌、石塔河、观音、马鞍、五顶、鸡冠;1930年11月,全县由九个区并为4个区,属第四区,区署驻地羊尾山,辖羊尾、夹河、兰滩、马鞍;1933-1935年,全县设六个区,第三区驻地观音堂,辖五顶、双掌、观音、马鞍、石塔河;1936年,全县划九个区,以驻地命名,属双掌区,辖石塔、马鞍、鸡冠寨(泥河)、双掌、五顶、观音;1937年,全县设四个区34个联保,属第二区,辖羊尾、夹河、大黄、卢寨、马鞍、双掌、五顶、石塔;1939-1941年,实行新县制,设县政府直辖10乡、上津区署和关防区署管辖五乡,马鞍属县直辖马甲乡(马鞍乡),乡镇驻地马鞍杨氏宗祠;1947年(1947年1月),撤区并大乡,小保并大保,全县划12个乡镇138大保,1920个甲;属马鞍乡,乡公所驻地马鞍川,辖马鞍、南沟、石塔河;隶属郧西县马鞍乡。

1947年10月,马安解放,隶属郧西县第八区;1956年,并大区时,将王家河、罗坡垭、六斗、枣树坪等地划归上津,其余设立马鞍乡;1958年8月,我国全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原马鞍并入观音,并更名为光明人民公社;1961年,又复设马鞍(管理)区;1975年撤区并社,将南沟大队,划归五顶公社,其余6个小公社组成马鞍人民公社;1984年5月,我国实行政社分设,撤销马鞍人民公社,设立马安乡,下设石塔河、徐家湾、惠家河等6个小乡;1987年撤区并乡,马安乡辖6个管理区25个村;1999年12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改为马安镇。

2001年9月,全镇调整合并为15个行政村,111个村名小组。

河夹在汉代属长利县。

明代以前属郧乡县,在郧西县设立时明朝政府将其划归郧西县。

解放前,为河夹乡。

1947年10月为第十区。

辖河夹、东寺、雷家、坪沟、来家、莲花、童原、黄家河、张家沟、秦家、铺河、毛獭、魏家垭、狮子、岩屋沟、胡家院、箭流铺17个村。

1955年并河夹、雷家、童原、火车、毛獭、岩屋、箭流7个乡为河夹区。

958年为红星人民公社。

1961年为河夹区。

1975年将夹河区7个公社,35个大队分为河夹、童原两个公社,以驻地得名。

1982年,改为河夹乡、童袁乡。

1987年9月,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撤区设乡(镇)、小乡并大乡,全县设7个镇19个乡,设立河夹乡人民政府。

1999年河夹乡改为河夹镇。

2001年4月,河夹镇与童袁乡合并为河夹镇。

截止2011年,全镇调整合并为25个行政村,164个村民小组。

香口乡历史文化源远流长,2005年“黄龙洞”出土的古人类牙齿化石和人类祖先使用的器皿证实,早在10万年前,古老的人类祖先已经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明。

公元553年,曾在黄云铺设立开元县,隶属上津郡管辖。

唐宋时期为上津辖区。

据《宋史》记载,上津县黄龙洞在宋朝建有黄龙湫神祠,宋徽宗崇宁四年赐庙额“惠泽”。

明成化前属上津县津阳黄云里,清乾隆时属郧西北乡黄云堡,1941年前为联堡,以后为乡公所驻地。

1922年全县分四区,属第二区,驻地黄云铺。

民国二十五年划九区,属黄云区。

1937年属第三区黄云、孟川两堡。

1939年属第三区黄孟堡。

1941年实行新县制,属上津沉香乡。

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陈赓将军领导的12旅司令部首脑机关驻扎在黄龙洞口的太山庙。

1947年冬,12旅34团解放郧西县城,成立“郧西县民主县政府”,全县暂设4个区,其中黄云铺、上香口、香口、黄龙洞属第三区公所(驻地马鞍)。

解放初,十二旅司令部首脑机关曾驻关帝庙,并设区政府,香口为一个村。

辖上香口、下香口、八亩地、李家庄、银珠山,寺沟,隶属土门区。

1953年改为乡。

1958年改为管理区。

1961年为香口公社,辖9个大队。

1975年撤区(小乡)并大公社,仍为香口公社。

将白岩、沉溪、黄云、双庙四个小公社的十六个大队划入,共辖25个大队。

1986年6月撤社并区,属土门区辖乡;1987年撤区建大乡属香口乡辖村,域内设有六斗、香口2个小乡。

2001年5月,乡镇体制改革,六斗乡和香口乡合并为香口乡。

2002年全乡调整合并为22个行政村127个村民小组,7156户,总人口26467人,其中,农村人口25083人,劳动人口16793人。

其中包括:湖岭、孟川、六斗、白果沟、枣树坪、树撑岩、仓房、董家坪、黄云铺、李师关、上香口、下香口、八亩地、黄竹扒、老龙庙、沉溪河、邓家湾、白岩河、宋家河、黄沙河、枣树垭村、青龙山村。

南北朝以来,关防和陕南古城长安属一个辖区,同属梁州所辖;明成化十二年归郧阳抚治郧阳府上津县,清朝初年归顺郧西县管辖;国民政府时期,这里曾是湖北第八督察署八区政务中心所在地,辖当时的金钱河、大坝河、八里川、大小星川、仙河流域等地区;1948年3月关防铺解放,成立上关县民主政府时,归属上关县;1949年5月撤上关县,镇安县政府迁回原址,恢复原郧西县辖境,复归郧西县;1951年,全县通过土改复查、民主建政后,调整为1镇11区177乡,为关防乡隶属第四区;1956年春,全县由1镇11区划为1个镇6个区,区以地名命名,第四区改为关防区,隶之;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建制,七里、狮子、店子、松树、牌楼、颜家、王家、前庄、关防九个小乡组成卫星人民公社,小乡改为管理区,隶属卫星公社关防管理区。

1959年5月,全县划为14个公社,均以驻地命名,卫星人民公社驻地关防,更名为关防公社;1961年3月,撤销大公社,全县建立13个区1个镇,下辖小公社,关防公社更名为关防区;1975年4月,“撤区并社”,全县划为24个公社,将关防、一天门、回龙、丁家坪四个小公社合并为关防公社。

1984年5月,实行农村体制改革,撤社并区建乡,政社分开,恢复区、乡名称,改大队为自然村,设关防区,下辖七里沟、狮子、上店子、松树、牌楼、颜家、前庄、关防铺,8个小乡;1987年9月,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撤区设乡,小乡并大乡,撤关防区,将一天门乡、回龙乡、丁家坪乡与关防铺乡合并为关防乡,辖21个村;2001年9月,全乡调整合并辖关防铺、沙沟、土地岭、总兵、周家坪、钟坪、一天门、蔡家场、回龙、大磨、包耳场、丁家坪、二天门、龙潭子等14村。

乡政府驻地为关防铺村。

湖北口辖境古属长利县,在唐、五代至宋初为洧阳县地域。

宋属上津县。

明为上津县仙河里庙川堡,有军兵把守,上津县因战乱,县令曾寄住红岩。

清代初期为仙河堡。

后为庙川堡。

民国五国郧西分九个区,庙川属第四区。

机构所在地大坝塘。

1922年一月,成立区级机构,设区董一员。

属第四区,机构位于东川。

1930年全县分四区,属第三区上津管辖。

1935年郧西分六区,属第五区上津泗槐堡。

1936年郧西划为九区,属东川区。

1937年全县为四个区34个联堡,属第三区泗槐堡。

1940年在关防设关防区辖五个乡,属关防区欧东乡(欧家川、东西川),乡政府位于泗峡口。

民国时期撤区为乡,属子房乡。

治所庙川子房店。

辖东西川、红岩、新川、泗峡口。

1935年成立红二十五军在境内成立泗峡口、大新川、小新川等乡级苏维埃政府。

同时成立二天门区级苏维埃政府下辖虎坪、龙王滩、董家川、红岩、湖北口、坎子山、东川、西川、桃园沟等。

1947年郧西县解放后,根据斗争需要,郧西划为郧西、上关、镇安三县管辖。

一天门以西为镇安县管辖。

县政府设庙川。

镇安县曾流动驻虎坪、泗峡口,隶陕南行政公署。

1949年划归郧西,为第五区,驻泗峡口。

管辖一天门、庙川、黄龙、太平、四峡口、红岩、上川、东川、西川9个村公所。

1955年改第五区为庙川区,1957年3月与关防区(四区)合并为关防区。

1958年10月又与关防区分开,成立人民公社,为“八一”公社。

住址庙川。

辖九个管理区:一天门、回龙、丁家坪、新川、庙川、水田、红岩、东川、上川。

1959年5月改为庙川公社。

1961年又改为庙川区,驻泗峡口。

下设小公社9个,公社下设大队,下设生产小队。

1975年撤区并社为庙川公社。

将回龙、丁家坪、一天门划归关防。

1984年8月农村体制改革,政社分开,恢复区乡名称,改大队为村。

为庙川区,辖九个小乡41个村。

1984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划为革命老苏区。

为了更好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湖北口回族乡于1986年4月3日正式成立。

下设6个办事处,27个村。

2002年4月,乡镇配套改革,全乡调整合并为庙川村、三天门村、虎头岩村、大新川村、小新川村、坎子山村、虎坪村、湖北口村、泗峡口村、龙王滩村、东川村、西川村、庵坪村、桃园沟村、塔坪岭村、三十六岩村、李木沟村、寺院沟村、大夫岭村等19个行政村,112个村(居)民小组。

景阳在西汉时属长利县;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属西城郡(今安康北);三国时,改西城郡为魏兴郡,设平阳县,当时景阳隶于平阳县;西晋时,属兴晋县;南北朝时属洧阳县,隋时属甲郡,唐为洧阳县;五代属洧阳县,一度隶于前蜀。

宋朝966年并入旬阳县;元属旬阳县,明归上津镇,清顺治十六年(1659),裁上津县并入郧西县,此后一直隶属郧西县;1947年10月,景阳解放,当时为景阳村,隶属于上关县;1949年,上关县并入郧西属第六区;1949至1951年属夹河区公所管辖;1952年,全县通过土改复查、民主建政后,改为大、小兰乡;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建制,改为灯塔人民公社,辖大兰、小兰、兰滩、茨沟、泥沟、尚坪6个管理区;1959年5月,全县划为14个公社,灯塔人民公社改名为景阳人民公社;1961年3月,撤销大公社,设景阳区,将6个管理区改为6个小公社;1975年4月,“撤区并社”,重设景阳人民公社;1984年5月,实行农村体制改革,撤社并区建乡,重设景阳区,下辖大兰、王家、小兰、茨沟、兰滩、泥沟6个乡,31个自然村;1987年9月,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撤区设乡镇,建立景阳乡;2001年4月,撤销泥沟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景阳乡管辖,景阳乡由原来所辖21个村增加至39个,同年全县实行并村并组,又由合并后的39个村减至现在的18个行政村村,114个村民小组。

解放前,六郎属上津管辖;1947年11月,六郎解放,隶属郧西县第八区;1954年成立两岔河乡、六郎乡属夹河区;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两岔河并入六郎,并更名为红旗人民公社,(辖七个管理区);1961年将红旗人民公社变更为六郎区(辖七个小公社);1975年,撤区并社,设立六郎公社,(辖四个小公社);和平公社(辖三个小公社);1980年12月,又将和平公社改为两岔河公社,六郎公社还是六郎公社。

1984年6月,将两岔河公社、六郎公社合并为六郎区(辖七个小乡);1987年8月,又撤区建乡,设立两岔河乡(辖三个办事处),六郎乡(辖四个办事处);1994年11月,因陡岭子水利工程建设需要,将两岔河乡六郎乡合并为六郎。

2001年10月全乡调整合并为20个行政村、154个村民小组。

涧池乡解放于1947年11月,建国后隶属郧西县第一区管辖。

1949至1952年,全县通过土改复查、民主建政后,调整为1镇11区,177个乡;隶属第九区。

1956年春,全县由1镇11区划为1个镇6个区,区以地名命名,隶属观音区。

1958年8月实行人民公社建制,全县七个区改为15个人民公社,乡政府改为管理区,隶属先锋人民公社。

1961年改为涧池公社,隶属观音区管辖。

1975年4月,“撤区并社”,全县划为24个公社。

设涧池公社,管辖22个大队(涧池小公社的风楼、池建、潮建、风景4个大队,上营小公社的营中、营建、群建、营团、后山、前丰、坪新、幸福8个大队,羊尾区凤凰小公社的界牌、水利(除1、2小队)、奎联、建华、松山、农联、兴茂、高原、建新九个大队及观音公社的群益大队),隶属郧西县管辖。

1984年5月,撤社并区建乡,撤消涧池公社,设涧池乡,隶属观音区管辖。

1987年9月,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撤区设乡(镇)、小乡并大乡,全县设7个镇19个乡,设涧池大乡,涧池乡下设4个管理区22个行政村,管辖原羊尾区凤凰乡的7个村(水利、孤山、瓦屋场、东坪、界牌、鹞子岩、董家沟),原下营乡的4个村(风景、下营、金龙山、五斗洼),原上营乡的6个村(上营、军家河、大竹扒、谢家坪、后山、庄子沟),原涧池乡的5个村(泥河口、涧池、风楼、广山寨、石婆沟),共22个行政村,192个村民小组,隶属郧西县管辖。

2001年4月,全乡调整合并为13个行政村,92个村名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