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居民点位居两山之间呈内湾地带,据《陈氏族谱》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始迁祖陈满、陈昭兄弟二人自江西南昌府南康县西迁湖北天门落籍立业;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三世祖陈群再迁至归州龙城里落户定居,择点建祠,生息繁衍,后人丁兴旺,椒衍瓜绵,星布各地;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其中一支迁居此地落业拓展,辟地建房,安居乐业,故名陈家湾。 |
此地为一自然山坡,据明建文年间(1399~1402年),江西南昌万氏居民迁徙此地落籍兴业,辟基建房,定居生息,故名万家;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万家因故外迁,之后仍沿用原名。 |
此地为一自然山岭,自古荒无人烟,据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徐氏居民自江西南昌迁徙此地落户建房,安居兴业,生息繁衍,故名徐家山;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徐家因故外迁,之后一直沿用原名。 |
此地为一自然山岭,据明正德十四年(1519),官府扩修秭归至巴东的栈道,因此地山势陡峭,历经一年时间开山辟石修成人行大道,并在此悬崖绝壁上留有“正德十四”字样,在悬崖下面路边一青石板上雕刻一棋盘方便过往行人歇息时对弈。路修通之后,朝中大臣刘建出访、途径此地,邀当地一农夫在此共同对弈,故而得名棋盘岭。 |
此地为一自然山坡,面积较大,据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江西南昌方氏居民迁徙此地落户建房,定居置业,故名方家山;明末清初,方家因故外迁,之后因“方”与“坊”谐音称坊家山。 |
此地为一自然山坡,据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江西南昌黄氏居民迁徙此地落户建房,择地而居,生息繁衍,故名黄家山;明末清初,黄家因故外迁,之后一直沿用原名。 |
此地为一自然山坡,坡中有三块平地,相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汪氏始迁祖汪德俭的后裔因在江南与当地人发生田界纠纷而惊动了官府。官府判定汪家输理败诉,而胜诉一方密谋诛杀汪家、以绝后患,好心人及时秘告汪家,汪家为免遭其难,连夜打着火把过江,逃至此地落业筑室,定居生息,得名黑逃坪;后因上、中、下三坪地中都生长有核桃树、均产核桃,改称核桃坪。 |
因村境内天生九条自然相连的山岭,故名九条岭。据《秭归县地名志》载:“村边有九条山岭,故名”。 |
此居民点位居黄家山下一条自然溪河边,据《白氏族谱》载,明洪武元年(1368年),始迁祖白宗自河南汝陵迁徙归州童家庄落籍兴业,开枝散叶,后人枝叶硕茂,星布各地;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其中一支迁入此地落业拓展,辟地建房,定居生息,故名白家河。 |
此地位居三山岭之间呈内湾状,据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柴姓居民迁入此地落业筑室,定居生息,故名柴家湾;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柴家因故迁走,之后一直沿用原名。 |
因村境南与巴东交界天生一自然山岭,山形岭貌酷似犀牛,此地位居犀牛头部、壮似牛口,故名牛口。明代此地设置有牛口铺,据明嘉靖二十八年《归州全志·驿传》载:“牛口铺,东二十里往州。”宋代苏东坡《夜泊牛口》描述牛口为“日落红雾生,系舟宿牛口。居民偶相聚,三四依古柳。负薪出深谷,见客喜且售。煮蔬为夜餐,安识肉与酒。朔风吹茅屋,破壁见星斗。儿女自咿嚘,亦足乐且久。人生本无事,苦为世味诱。富贵耀吾前,贫贱独难守。谁知深山子,甘与麋鹿友。置身落蛮荒,生意不自陋。今予独何者,汲汲强奔走。”。 |
此地为一自然山坡,据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陈氏居民自江西南昌迁徙此地开基创业,落户建房,置业定居,故名陈家坡;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陈家因故迁走,之后仍沿用原名。 |
此居民点位居一自然山坡中部,地形平坦,坪地中自古自然生长有一颗根深叶茂、高大粗壮的桂花树,每年八月,桂花怒放,清芬袭人,浓香远逸,故名桂花坪。据《秭归县地名志》:“村地中生长有桂花树,故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