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瓦岗寨乡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瓦岗寨乡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据《瓦岗农民起义》记载,隋末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寨起议军,在此建了练兵场,后有人搬居于此,方位在大操场东部,故取名东大操。故称大操村。
据《点将台碑文》记载,隋末炀帝苛政,河南荒旱,黄河两岸大饥,妹村翟让触法避难于此,于大业十二年(616)二月翟纠集青壮,正式成立瓦岗军,依青之险,截击路,赈济饥民,饥者云集青岗,翟让买马铸刀,安营扎寨,揭竿而起,更“青”为“瓦”,号曰“瓦岗寨聚义军”。明英宗年间,官饷运输路过于此,盗贼抢劫一空,官军对瓦岗行剿,人民残留无几,幸免者不敢称瓦岗籍,易名瓦堽。1974年省县考古,确认“瓦岗寨”无疑,县委宣传部通知恢复其原“瓦岗”。1981年经行署李专员批准恢复“瓦岗寨”。
隋代末年,翟让领导的农民起义军风起云涌,大量的农民和有识之士集结到瓦岗,并在瓦岗以西设置了报到处,即现在的周道。
传隋末瓦岗军在此作刑场,杀贪官,斩污吏,除恶霸,血染黄沙,遇水皆红,名曰赤水。
据《瓦岗农民起义》记载,隋末翟让率领起义军于瓦岗,曾经在此地驻军搭帐篷,取名“彭庄”。
隋末翟让在瓦岗兴兵起义,在瓦岗东南2.5千米处设立军马场,故取名“马庄”。
传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县赵姓迁居于此,取名“赵庄”,后因战乱,高筑寨墙,又称赵家寨,赵家寨年久失修,雨淋风化,寨已无墙,又渐变为赵庄。
据《滑县民国县志》记载,明代年间,古为濮水和酸水之处有沟百尺,故名“百尺沟”,后演变为“百尺口”。按两个街道划分为两个行政村,即前百尺口和后百尺口。此为前百尺口。
据《滑县民国县志》记载,明朝年间,古为濮水和酸水之处有沟百尺,故名“百尺沟”,后演变为“百尺口”。按两个街道划分为两个行政村,即前百尺口和后百尺口。1988年地名标准化后称百尺口前街和百尺口后街。此为百尺口后街。
原名“青龙寨”,因村的东、北、西部沙岗相连,形似猛虎,又因主要姓氏为张姓,1800年更名为张虎庄。
隋末因瓦岗军在此处开设小灶得名。据传当年该地方为黄河故道河岸,有人在此开设“饭庄”,因规模不及南面饭庄,旅客惯称“小饭庄”,沿革为“小范庄”。
隋代末年,瓦岗军熬大锅粥招待饥民,人们把瓦岗吃饭的地方叫做“饭庄”,即现在的大范庄。
清光绪年间,邓月贵居铁甲五品,赏载雕翎,在此安家,由于官高势大,以其姓定为“邓庄”。
明代,有一姓赫的在朝官拜御史,因触法判罪后,其家仆魏氏携其子而逃,在此落户,取名“赫魏庄”,后姓赫的逐渐绝迹,故又称之为“魏庄”。
原名桃园,明代末年,归新乡县所辖,在新乡县东,故称东屯,因村周围均系延津、滑县、长垣县地盘,这些异县村庄又称“东屯”为“新乡屯”。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