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太康县王集乡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太康县王集乡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原土质多沙,地势较洼,称沙洼村。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王姓人迁居此地,后在村内兴起小集,改称为王集。后因村落较大一分为二,因位于东边,故名为王集东。
原土质多沙,地势较洼,称沙洼村。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王姓人迁居此地,后在村内兴起小集,改称为王集。后因村落较大一分为二,因位于西边,故名为王集西。
有一土岗,原修有围寨,寨中有二冢皆似斧头置之,故取名斧头岗。
有一土岗,原修有围寨,寨中有二冢皆似斧头置之,取名斧头岗。1979年斧头岗一分为二,分斧头岗北、斧头岗南。依前南后北之说,在南部,便改村名为前斧头岗。后演变为前岗。
清初,在附近有一个孤子堂,由于村内姓焦的较多,故取名焦堂。
清初,有几户任姓在此地建村居住,故取村名为任庄。
明孝宗弘治元年陈姓迁此建村居住,后人丁兴旺并盖有楼房,故取村名为陈楼。
明崇祯年间徐姓从高贤乡徐庄村迁入此地定居,因姓徐的较多,取名徐庄。
据县志记载,夏代时期在此规建城池,计划方圆五里,后经观看,因没有囚地(建牢房之处)便迁于阳夏(太康)。此处故称方城。
明建文元年(1399)内建寺(城皇庙)一座,取村名“城寺头”。
原名李大楼。后因李姓较多,又位于城寺头村的后面,故取村名为后李。
南宋初,江姓迁居此地建村居住,后盖有一座楼房,故取村名江楼。
北宋,该地为皇家运粮河的码头,来往客商停宿此处,开设有前后两个店铺,取名新店铺。
原名帝瘔集。明万历年间称平台岗、太平岗,后演化为平岗。
清康熙年间(1620)有一李姓名占荣的人,从县城东李养寨迁居此地,以其人之名,故取村名李占荣。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