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河村位于邛崃市牟礼镇最东端,大南河与蒲江河在此交汇流入新开河进入新津境内,距邛崃市城区30公里,距离牟礼镇政府约5公里。两河村东南环水,与回龙莲花村、临江村隔河相望,西与同录村接壤,北与永丰村毗邻。两河村系2005年由老两河(双江村)与江临村合并而成,全村幅员2.6平方公里,计税面积1330.51亩,耕地面积2022.29亩。
全村12个村民小组,总户数646户,总人口2152人,党员52人,低保户31户,拿证残疾人70人,劳动力1300人,常年外出务工人员700余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2100多人,参加养老保险300多人。两河村有集中居住区一个,为2007年土地整理时修建,小区共有32户人家,其他居民为分散居住。两河村村委会就位于8组的集中居住区内,村辖区有两河大桥1座,于2008年渡改桥修建。
|
回龙镇民乐村位于邛崃市东路坝区,回龙镇村南,村委会距邛崃市区30公里,距回龙镇村政府2.0公里,东接牟礼镇村龙凼村,南临大塘村,北与凤龙村挨界。空气清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环境空气好,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好地方。幅员面积3.3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1739.26亩,人均耕地面积0.73亩,耕地质量优质,适宜发展优质水稻、油菜和无公害菜蔬。辖13个村民小组,民乐村总户数729户,总人口2336人,其中劳动力1667人,党员68人。
已享受政府低保22户,优抚对象27人,五保户12人,残疾人81人。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800元,达到全镇发展中等水平。主要农作物为:水稻、玉米、油菜等,经济作物:水稻制种、蔬菜为主,畜牧业:鸡、鸭、生猪饲养为主。辖区内有企业3家。
|
大塘村距回龙镇政府1KM,幅员面积2.3平方公里,下辖14个村民小组,853户,2736人。其中有劳动力1750个,常年外出务工人员约550人;低保户18,残疾人94人,五保户10户,贫困户8户;党员97人,贫困党员9人。全村耕地面积2176亩(其中水田2176亩),林地面积26亩。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058元,主要农作物为:水稻、油菜等,经济作物:蔬菜为主,畜牧业以小家禽饲养为主。 |
回龙镇五员村位于邛崃市东路坝区,回龙镇,村委会距邛崃市区27公里,距回龙镇政府1.0公里,东接回龙镇榆树村,南临彭山县,北与平桥社区挨界。空气清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环境空气好,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好地方。幅员面积9.3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4200亩,人均耕地面积2.5亩,耕地质量优质,适宜发展优质水稻、油菜和无公害菜蔬。辖12个村民小组,五员村总户数580户,总人口1870人,其中劳动力1000人,党员66人。 |
一、基本情况 凉风村位于回龙镇东南的一个丘陵山村,与眉山市彭山县交界。全村幅员面积6.4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4470亩,建有大小山坪塘34口,辖区内有面积约68亩的桅杆岭水库1个。凉风村经济基础较为薄弱,主要产业以传统农业为主,经济作物以林竹、柑橘类水果为主,养殖业以生猪、渔业、小家禽为主。 二、人口现状 凉风村有11个村民小组,总户数470户,总人口1470人,其中男性759人,女性712人,劳动力654人,常年外出务工人员142人。全村有贫困户37户,五保户6户,低保户13户22人,残疾人共51人,贫困党员10人。 三、土地资源状况 全村耕地面积4470亩(其中水田2406亩,旱地2406亩),林地面积1751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2.85亩。 四、经济水平 全村的年粮食生产总量210万斤,经济作物年收入115万元,林竹经济收入30万元,养殖收入300万元,其他务工收入250万元; 2012年人均纯收入6950元。
2013年人均纯收入为8210元
2014年人均纯收入为9835元
2015年人均纯收入为10352元 五、社会事业发展和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村党支部委员会由3人组成,村委会由3人组成; 现有党员67名,其中男性党员60人,女性党员7人。 六、其他情况 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是传统农业收入和务工收入,没有集体经济资源和主打产业增收项目; 全村11个村民小组已通水泥路22公里,碎石路11公里; 现有提灌站18座,有山坪塘34个,灌溉沟渠15.5公里; 村民生活用水主要为自取地下水,污水处理主要为分散排放,生活垃圾实行集中收集清运;
|
白杨村基本情况
回龙镇白杨村是地处邛崃市东南最偏远的一个村,与彭山、新津交界,村委会距邛崃市区43公里,距离镇政府10公里,幅员9.2平方公里,有荒山荒坡2700亩,耕地面积4014.5亩,其中退耕还林1142亩,田1900.76亩,地971.74亩。辖17个村民小组,714户2047人,农业人口2047人,劳动力1445人(其中五保户13户13人,低保户25户37人,党员53人)白杨村基础设施落后,土地贫瘠,支柱产业脆弱,群众掌握的劳动技能不够,经济发展滞后,主要是传统种、养殖业,人均年收入11675元。
|
(一)人口、幅员面积及经济发展现实状况
1、人口及幅员面积:人口2296人,总户数744户,其中从事农业和旅游农业的劳动力人数1568人,幅员面积3.8平方公里。
2、农用地面积:2318.23亩,其中耕地:2316.5亩、园地:1.73亩,基本农田面积2154.5亩。
3、农民集中居住点情况:七里中心村入住26户,82人;
4、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864元。
(二)自然资源及水利设施
1、气候条件
七里村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温度为16度,全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降雨量1136毫米,全年 无霜期达280天,年平均日照时为1104小时,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的条件适合本区水稻、蔬菜等农作物的种植。
2、地形地貌:属于平坝,耕地质量良好,区域内耕地土壤肥沃,土层深厚,耕层质地为壤土,结构性好,熟化度高,供肥力强,矿质养分含量较丰富,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等为主;经济作物以种植食用菌、蔬菜、油菜、药材、西瓜、水果等为主;高埂镇养殖业主要养殖奶牛、猪、鸡、鸭、鹅、兔、鱼等,有家庭养殖和规模养殖两种形式。
3、水利设施:浆砌排灌沟渠3500米,提灌站2座,旱井2口。
(三)农业产业发展情况
1、主要农产品年生产:水稻种植面积2400亩,年产1200吨;小麦种植面积300亩,年产140吨;油菜种植面积1500亩,年产300吨;蔬菜种植面积600亩,年产900多吨。
2、生猪存栏1802头,年出栏5640头;存栏奶牛252头;商品鸡存栏3250只,年出栏106750只;商品鸭存栏1200只,年出栏14600只。
3、七里村现有存栏2000只养鸡专业户1个,占地面积5亩;存栏252头奶牛场一个占地面积约38.86亩。
二、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一)发展思路
按照成都建设“西部第一、全国领先”的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目标定位,结合社区实际,加大一二三产互动发展,通过一段时间把七里村建成“产业发达、功能完备、生态优宜、城乡一体”的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产业观光示范村。
(二)生产(产业)布局
七里村建立优质蘑菇种植基地。
养殖业:
到2015年,建成规模化、标准化存栏养鸡养殖场1个,常年存栏鸡7000只,标准化规模奶牛养殖场1个,存栏350头奶牛。1000只以上存栏养鸡户2户,1000只以上存栏养鸭户2户。
|
泉水村位于邛崃市东路位于镇政府西部,村办公点距羊安镇6公里。村紧邻高埂镇、冉义镇,新邛路穿越而过。
全村幅员面积6.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930亩,辖11个村民小组,共计人口2015人,农户615户,党员70人,人均年可支配收入8800元。
全村现有耕地面积3930亩,主要类型为水田。全村以种植和养殖业为主,特色产业苗圃、花卉。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以粮食和养殖、劳务输出为经济支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