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里商乡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里商乡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1958年为里商公社鱼泉大队;1982年为里阳公社鱼泉大队;1984年全县政社分设后,设鱼泉村委会,1992年5月撤扩并后,属里商乡鱼泉村委会,2007年行政村规模调整,鱼泉村行政村保持现状不变。

1958年为里阳公社,向家、杨家合并组建向阳(“杨”谐音“阳”)大队;1982年为里阳公社向阳大队;1984年全县政社分设后,设向阳村委会,1992年撤扩并后,属里商乡向阳村委会;2007年行政村规模调整,向阳村行政村保持现状不变。

1958年为里商公社洞坑口大队;1984年全县政社分设后,设洞坑口村委会;1987年市民政局批准为革命老区村;2007年行政村规模调整,洞坑口村行政村保持现状不变。

1958年为里商公社石门大队;1984年全县政社分设后,设石门村委会。

1987年6月市民政局批准为革命老区村,2007年行政村规模调整,石门村行政村保持现状不变。

1958年,属里商公社石湾大队。

1984年,全县政社分设后,设立里商乡石湾行政村。

2007年,全县行政村规模调整后,石湾行政村保持不变。

1958年属里阳公社大队;1969年为里商公社里阳、后坑、洞坑三村合并称里阳大队;1984年全县政社分社后,设里阳村委会;2007年行政村规模调整,里阳村和三合村合并为新的里阳行政村,是里阳村委会驻地。

2020年架子岭村并入。

原里阳行政村辖里阳、后坑、洞坞3个自然村,村域面积6.55平方千米。

1958年,属里商公社里阳大队。

1959年,属里商公社里阳管理区。

1969年,里阳、后坑、洞坑3个村合并,建为里商公社里阳大队。

1984年,全县政社分设后,设立里阳乡里阳行政村。

1992年5月,区乡镇撤扩并后,属里商乡。

原三合行政村辖小坑坞、大坑坞、塘坞3个自然村,村域面积16.06平方千米。

1958年,由许家源、大坑坞、小坑坞三村合并为名,建为“三合”大队,属友谊公社。

1959年,属里商公社,同年新安江水库形成,许家源村外迁,“三合”名称沿用至今。

1960年,属许源公社。

1984年,全县政社分设后,设立许源乡三合行政村。

2001年,部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属里商乡。

1958年为里商公社里商大队;1984年全县政社分设后,设里商村委会。

1987年6月市民政局批准委会为革命老区村。

2007年行政村规模调整原叶家村、里商村和叶家中村三村合并为新的里商村,村委会驻地在原里商村。

2020年大叶村并入。

原里商行政村辖里商家1个自然村,村域面积8.67平方千米。

1958年,以驻地为名,建制里商大队,属里商公社。

1984年,全县政社分设后,设立里商乡里商行政村。

1986年12月,批准为革命老区村。

原叶家行政村辖叶家、岔口、新田畈3个自然村,村域面积5.54平方千米。

1958年,以驻地为名,建制叶家大队,属里商公社。

1984年,全县政社分设后,设立里商乡叶家行政村。

原叶家中行政村辖叶家中、梓树坞口2个自然村,村域面积1.45平方千米。

1958年,属里商公社叶家大队。

1961年分出,以驻地为名,建制叶家中大队。

1984年,全县政社分设后,设立里商乡叶家中行政村。

1959年属里商公社胥源管理区塔山大队;1961年改称塔上大队‘因重名,1981年5月改称塔山大队,隶属许源公社;1984年全县政社分设后,设塔山村委会;2001年行政村规模调整调整,属里商乡;2007年行政村规模调整,阮家源村和塔山村合并成立新的塔山村。

2020年燕窝村并入。

原塔山行政村辖塔山、里朱、邵家坑、柴林湾4个自然村,村域面积16.57平方千米。

1959年,属里商公社胥源管理区塔山大队。

1961年,改称塔上大队。

因重名,1981年5月,改称塔山大队,隶属许源公社。

1984年,全县政社分设后,设立许源乡塔山行政村。

2001年,部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属里商乡。

原阮家源行政村辖黄家、浪塘坞口、小源、石塔坞口、大源5个自然村,村域面积12.74平方千米。

1958年建立建设大队。

因重名,1981年9月,以自然地形实体名称为名,更名为阮家源大队,属许源公社。

1984年,全县政社分设后,设立许源乡阮家源行政村。

委会原系遂安上方乡村坑移民后靠新建村,1983年5月原上华所辖的大坞坪、陈家屿划归村坑管辖;1984年全县政社分社后,设许源乡村坑村委会;2001年行政村规模调整调整,属里商乡;2007年行政村规模调整,村坑、上华、叶岭村合并为村坑村。

原村坑行政村辖大坞坪、陈家坞2个自然村,村域面积12.82平方千米。

系原遂安上方乡村坑移民后靠新建村。

1983年3月10,大坞坪、陈家坞划从上华大队分出,设立村坑大队。

1984年,全县政社分设后,设立许源乡村坑行政村。

2001年,部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属里商乡。

原上华行政村辖上华1个自然村,村域面积12.44平方千米。

1958年,以驻地为名,建制上华大队。

1961年,属许源公社上华大队。

1984年,全县政社分设后,设立许源乡上华行政村。

2001年,部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属里商乡。

原叶岭行政村辖陈塘坞、小塘、岭后、月岭坞、伊大坞、排家岭脚、伊借坞7个自然村,村域面积8.41平方千米。

此队原分叶水、岭后两个大队。

新安江水库形成后,1961年两村全并,各取村名一字建立叶岭大队。

1984年,全县政社分设后,设立许源乡叶岭行政村。

2001年,部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属里商乡。

1958年为友谊公社江村大队;1961年为许源公社江村大队;1984年全县政社分设后,设江村村委会;2007年行政村规模调整,江村村与桐山村合并为江村村。

原江村行政村辖江村、三角地、中华坞、姜家坞、郑家坞5个自然村,村域面积13.66平方千米。

1958年,属赋溪(富溪)公社江村大队。

1961年,属许源公社江村大队。

1984年,全县政社分设后,设立许源乡江村行政村。

2001年,部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属里商乡。

原桐山行政村辖石塔坞口1个自然村,村域面积4.04平方千米。

1958年,以驻地为名,建制桐山大队。

1984年,全县政社分设后,设立许源乡桐山行政村。

2001年,部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属里商乡。

2007年行政村规模调整,由於家村、孙家桥村、洞下村和送兵村合并为武源村委会;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原於家行政村辖於家1个自然村,村域面积10.85平方千米。

1958年,以驻地为名,建制里商公社於家大队。

1982年,为里阳公社於家大队。

1984年,全县政社分设后,设立里阳乡於家行政村。

1992年5月,区乡镇撤扩并后,属里商乡。

原孙家桥行政村辖孙家桥1个自然村,村域面积1.36平方千米。

1958年,与高山合并,成立联合大队,属里商公社。

1961年,高山村外迁,本队继用原名。

因重名,1981年9月,改以驻地为名,建制孙家桥大队。

1982年,为里阳公社孙家桥大队。

1984年,全县政社分设后,设立里阳乡孙家桥行政村。

1992年5月,区乡镇撤扩并后,属里商乡。

原洞下行政村辖洞下、东源底2个自然村,村域面积10.68平方千米。

1958年,以驻地为名,建制里商公社洞下大队。

1982年,为里阳乡洞下大队。

1984年,全县政社分设后,设立里阳乡洞下行政村。

1992年5月,区乡镇撤扩并后,属里商乡。

原送兵村辖高送兵、低送兵2个自然村,村域面积1.31平方千米。

1958年,由高送兵、低送兵两村合并,以两村名组合成立送兵大队,属里商公社。

1982年,为里阳乡送兵大队。

1984年,全县政社分设后,设立里阳乡送兵行政村。

1992年5月,区乡镇撤扩并后,属里商乡。

2007年於家、孙家桥、洞下和送兵四个行政村合并建立武源村。

2007年,全县行政村规模调整后,由胡家、杨合2个行政村合并建立五兴行政村。

原胡家行政村辖胡家、姜家畈、核桃坞3个自然村,村域面积3.07平方千米。

1958年,以驻地为名,建制胡家大队,属里商公社。

因重名,1981年9月更名为胡家村大队。

1984年,全县政社分设后,设立里商乡胡家行政村。

原杨合行政村辖杨合、童畈2个自然村,村域面积2.24平方千米。

1958年由杨家畈,童畈二村合并,组建里商公社杨合大队。

1984年,全县政社分设后,设立里商乡杨合行政村。

2007年,胡家村、杨合村合并建立五兴村。

2007年行政村规模调整,郎家、范家、天池合并为一个行政村,取名郎范村。

原郎家行政村辖郎家1个自然村,村域面积7.42平方千米。

1958年,与范家村合并,建为郎范大队,属里商公社。

1961年分开,以驻地为名,建制郎家大队。

1984年,全县政社分设后,设立里商乡郎家行政村。

原范家行政村辖范家1个自然村,村域面积6.75平方千米。

1958年,与郎家村合并,建为郎范大队,属里商公社。

1961年分开,建为范家大队。

因重名,1981年9月,更以驻地为名范家村大队。

1984年,全县政社分设后,设立里商乡范家行政村。

原天池行政村辖天池1个自然村,村域面积5.67平方千米。

1958年,以自然地理实体为名,建制水竹坪大队,属里商公社。

1981年9月,更名天池大队。

1984年,全县政社分设后,设立里商乡天池行政村。